近来,两个高频热词点亮贵州高原:科技、人才。
11月18日至11月23日,中央组织部高层次专家咨询服务活动“贵州行”,37名院士专家不辞辛劳为贵州把脉,助力高质量发展。
11月21日,全省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共授奖121项,其中包括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科学技术合作奖。
从幕后到台前,获奖科研工作者展现出的光荣、自信和奋斗精神引发强烈共鸣。
荣誉的背后,传递出贵州建设特色科技强省,科技战线是主力军、顶梁柱的鲜明态度。
大会结束后,获奖科研工作者自发的合影留念持续了近半小时。
作为参与大会报道的新闻工作者,记者透过三个瞬间,观察到了贵州和科研工作者的“双向奔赴”,感受到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对创新的追求,体悟到了他们扎根贵州这片热土发光发热的信心和决心。
新时代贵州重视科技创新
奖项是一面旗帜,是在褒奖与推崇一种精神——科学家精神。
“作为一名长期在贵州从事地质找矿的科技工作者,我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率领团队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地矿勘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引领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现了新跨越。”40余年寻锰报国的科学家周琦,作为科研人员代表在会上发言。
不管是对在场的科技工作者、还是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周琦这个名字都不陌生。今年1月19日,周琦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牵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相关报道曾提到,近年来,周琦率领团队陆续在铜仁松桃发现探明普觉、高地、道坨和桃子坪4个世界级超大型锰矿床,其中包括中国第1个特大型富锰矿床等,实现我国锰矿地质找矿有史以来的最大突破。
通过会上发言,能充分感受到周琦遍访群山、为国找矿的“韧劲、耐心、定力”。
——努力推进地矿勘查工作数字化转型。
——积极建设省部级高能级地质科技创新平台。
——找矿突破重大协同创新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一个兼具正能量和大流量的科学家,自然成为了记者的首位采访人选。
只是大会结束后,记者向前跑去的一眨眼功夫间,已找不到周琦的身影。
第二天回想起来,记起一篇新闻报道评价周琦的话,“不是在野外,就是在去野外的路上。”
“永不停歇的脚步”,或许就是一位科研工作者誓要“把论文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真实写照。
新时代贵州呼唤科技人才
大会结束后,获奖科研工作者胸戴佩花、手持证书,合影留念持续近半小时。
“你好,可以帮我们拍一张照片吗?”当记者不忍打断这美好的瞬间,还在静静观望时,有人“主动”找来。
转过头发现,这也是一位获得表彰的科技工作者代表。
他“有备而来”,还自带了一个专业相机。拍摄期间,还提醒道,“请问,您有帮忙拍到会场上方横幅的字吗?”
这才注意到,他特意选择站在会场中间的位置,可以看到上方的“全省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这几个字。
顿时明白过来,于他们而言,这不仅仅是会议名字,而是一种沉甸甸的荣誉。
拍完照,攀谈中,记者了解到这位科技工作者的身份——中铁二院贵阳公司副总经理方钱宝。
中铁、交通,又一个贵州近年来的发展亮点。方钱宝也说,“贵州交通基础设施在全国来说相对领先,我们也为此感到自豪,其中大部分的铁路都由中铁二院设计。”
“这次我们的项目‘铁路隧道空气动力学效应理论与工程应用’能获奖,团队成员们都很激动。”方钱宝表示,将进一步依托技术优势,为贵州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据观察,这次奖项类别也值得进一步关注——
121项奖中,有86项科学技术进步奖。自主可控超高压芯片化保护关键技术与应用、大数据流转安全防护关键技术及应用……科研关注真问题、解决真需求,课题皆来自国家需要、发展需要,来自经济社会发展最前沿。
聚焦“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富矿精开”战略、“六大重大战略科技行动”的项目共27项,占比68%。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完成的项目60项,占50%,进一步突显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这些年,贵州产业环境、创新环境态势很好,大家干劲都很足。”方钱宝说,贵州给了广大科技工作者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让我们能够大胆进行科技创新。
科技人才持续看好发展中的贵州
近年来,一位位科技人才助力家乡建设之举不断刷屏朋友圈。
记者在大会现场就“蹲”到了这样一位科技工作者——贺飞,中铁工程装备技术中心副主任、掘进机研究院院长。
采访中,问起获奖感受,贺飞思考片刻说道,“要从哪开始讲起呢,要特别说一点,我是贵州人……”
随后,贺飞便回忆起了少年往事。他的家乡在铜仁市石阡县露溪村,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16岁那年,瘦弱的少年站在大山前,手里拿着钢钎和锤子,眼前是领头修路、挖山石的父亲和忙作一团的村民。
“那时候,我的梦想就是能翻越那座大山。”贺飞说。
18岁时,贺飞前往贵州大学学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大学里第一次知道了专门用于隧道挖掘的盾构机。而当年父亲组织修路时,仍在使用传统的打炮眼放炮施工方式。
此后,便是少年通过努力走出大山、成长为一名优秀科学工作者的故事。
在外打拼多年,贺飞没有忘记家乡。目前他和团队就致力于贵州智能化矿山建设装备技术研究,围绕煤矿、非煤矿山产业需求构建智能矿山装备定制化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实现装备新科技引领矿山建设高质量发展。
当记者问贵州发展和他的研究方向有什么契合点,他说,贵州有“富矿精开”。
“贵州是矿产资源大省,对于道路交通基建需求很大,我的专业能够帮助家乡把资源‘挖出来’,把道路‘挖出去’。”
采访结束后,贺飞提了一个“要求”。“欢迎你们来采访‘富矿精开’,我们和贵州很多企业、贵州大学、贵州理工学院都有合作。期待你们好好策划,‘富矿精开’是一个大题材、有一个产业链。”
一棵树越是高大,它的根就越是深扎进泥土。透过三个瞬间,看到的是贵州与科研工作者之间的“双向奔赴”——
高质量发展中的贵州,让人才干事有舞台、成长有空间、发展有未来。扎根这片呼唤创新创造的沃土,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永远奋斗、久久为功的坚定执着,让初心的种子在汗水的浇灌下结出硕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曾书慧 图/潘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