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寺庙里的“留洋画”——广州海幢寺寻宝记

时事   2024-10-16 19:00   北京  

海幢寺



禅心,国宝重光



2024年7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岭南寺僧书画暨海幢寺文化展,自明末清初起,大批文人才子藏风聚气于此。今时今日,大英图书馆还收藏着专门描绘这座寺院景象的外销画。它就是广州佛教五大丛林之一的海幢寺。




明清时期





淡雅,隐于闹市




清朝时期,海幢寺位于广州府的八旗街道,对面就是十三行,这里曾是南汉时期的千秋寺。明朝时两位云游僧人募缘得到这块地方,建佛堂和准提堂,取名海幢寺。









明末清初,兵戈之际,不少文人志士随着南明政权迁徙到广东,一部分人直接遁入佛门,也有一些人借出家为名逃避清兵的追杀。










众多文人诗僧汇聚于此,这也是海幢寺文风之盛的由来。后人将那些面对现实无可奈何的文人出家现象称为“逃禅”,他们虽栖身佛门却仍然胸怀天下,留下了大量歌以咏志的诗词篇章,他们的作品也自成一派被称为“海幢诗派”


代表人物天然、今无和澹归都是饱学之士,虽然入寺为僧,但仍以儒家的忠义品行教育门下。






寺院里枝繁叶茂,图中这棵奇特的植物,是明朝存活至今的鹰爪兰,它是海幢寺成为文人寺院的见证之物。





因为文化氛围浓厚,海幢寺的园林布局、建筑陈设,既有禅意又有雅韵和风骨。尝尽尘世滋味的文人成为僧侣后的修行,也修出了另一个层次的思想智慧。





海幢寺的特别,还跟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时代背景有关。岭南地区,尤其是广州城,既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登陆点,也是百年商埠,海上丝绸之路重镇。海幢寺开始兴盛的清代,闭关锁国,广州城一口通商也是当时唯一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而位于十三行附近,又临近珠江的海幢寺,自然也就成为近代中国第一座对外开放的佛教寺院。





外销画





清代有制度规定,西洋人来到中国是不能随意离开商馆区的,他们除了要在规定的十三行区域内租赁商馆居住和囤货之外,只能在官方规定的海幢寺一带外出游玩。





所以海幢寺是当时外国商人认识中国风土人情的游览地,也反复出现在外国游记当中,还成为外销画的题材。




海幢寺收藏的这部外销画真迹,不仅保存得相当完好,画中色彩之明艳,线条之立体,只要亲眼目睹都会难以忘怀。外销画作为商品画,当时有多套流传于世,但如今存世只有寥寥数套而已,海幢寺的这其中一套,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这本独特而珍贵的定制版外销画,在百年来一直在外流失漂泊,直到近年才回到国内。2015年,96岁的海幢寺前任住持新成长老看到了大英图书馆馆藏的海幢寺外销画。








让流失在外的寺院外销画册回归发源故土成为了新成长老的愿望,他的弟子光秀法师继承师父的衣钵后,历经多年努力,最终完成了这一愿望,于是今天,中国民众才得以在自己国家的博物馆一睹它的真容。









从海幢寺外销画的首页寺院平面图可以看出,海幢寺兴盛时期面积比现在我们

看到的大很多。




这座古刹历经变迁:民国时期它被改建成公园,1963年则被移交市政管理,宗教活动全部停止,不少建筑和标志性古迹也在后来的社会动荡中被摧毁。



直至1993年,才恢复宗教活动并对外开放,我们今日之所见大部分都是重建和修复的建筑了。







已故的新成长老,自70岁担任海幢寺住持,花了20多年苦心经营,才让寺院“稍复旧观”,他也在书中说,希冀后来传人能体谅先祖创建之艰难,善护丛林如护双目。







海幢寺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慢慢地恢复元气,平日里香火袅袅,闹市中的晨钟暮鼓,又得以延续。







虽然寺院殿堂至今也还只是复原了西面的一部分主要建筑,但这座古刹数百年来的精神家园,随着岭南寺僧古书画的重见天日、佛教园林、盆景艺术的传承而渐渐复原。 延续这座中外文化汇聚之道场昔日辉煌的愿望,在后辈的努力下终偿所愿。


   制片人:龚赟

   编导:宋欣

   编辑:柯锦怡


   今日视频推荐:

  大家都在看  
·美国百岁前总统卡特完成最后心愿,投票给哈里斯
·布林肯与奥斯汀联合致信以色列,发出“最强警告”,白宫:这不是威胁
·伊朗导弹有多强?|凤凰聚焦


凤凰卫视
凤凰卫视,拉近全球华人的距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