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又一季
今天(11月7日)6时20分
我们迎来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冬
冬之伊始 万物始藏
一些调皮小动物
竟然“藏”进了文物里!
让我们一起找一找
神奇动物在哪里?
01
↑↑↑ 点击翻转 ↑↑↑
寻找文物里的“神奇动物”
1959年冬,在四川省彭县竹瓦街出土的21件青铜器中,有五件青铜罍(léi),其中的蟠龙纹盖青铜罍十分引人注目。
青铜罍通高约50厘米,身形高大、气势不凡。其盖上有一龙昂首蟠踞,双角高耸,作扇形;龙身遍布鳞甲,前足踞于盖顶,背脊棱起,盘尾为盖,不见后足。
蟠龙纹盖青铜罍
图源:冯汉骥,《四川彭县出土的铜器》
蟠龙不仅起装饰作用,同时也是罍盖的提把,兼顾装饰与实用价值,形态威武中又不失一丝呆萌,犹如守护神守护着珍贵的酒液,仿佛在说:“嘿,这可是我的地盘,想喝酒?得先过我这关哦!”
02
↑↑↑ 点击翻转 ↑↑↑
寻找文物里的“神奇动物”
雀立于不规则地板上,昂首挺胸,头顶羽冠,双目外凸,尖嘴,双翅合贴于尾上,尾曲垂于板上。红胎,底中空,饰褐、绿、黄三色,三彩陶雀神气十足,活灵活现。
在中国古代,与鸟类有关的图案一直是各类艺术作品的主题之一。鸟类不仅可以捕食老鼠等危害农业生产的小型动物,还能够帮助人类完成一些捕捞活动,比如阎村彩陶缸上所绘制的鹳鱼石斧图中,鹳鸟的嘴中就叼着一条鱼,这说明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已经能够利用鸟类进行生产生活活动。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新石器时代前期
在中国传统的神话传说中,还广泛流传着一种说法,即太阳其实是一只三足金乌。人们对于太阳的崇拜很容易让他们将善于飞翔的鸟类当成太阳的化身,进而作为部落的图腾进行崇拜,进而演化出多样的艺术创作。
太阳神鸟金饰,商周
03
↑↑↑ 点击翻转 ↑↑↑
寻找文物里的“神奇动物”
象钮莲盖银执壶高31.9厘米,口径5.4厘米,底径9.4厘米,重685克;下有双耳银温碗,高13厘米,口径17.7厘米,底径11.4厘米,重320克。
“太平有象”,象者,巨兽之属,力可撼山岳,德能载万物,是以古人视象为祥瑞之征,喻国家根基稳固,福泽延绵不绝。执壶的仰莲形盖上,立有一象钮,精巧又不失大气。
宋代以前,装饰立雕动物的器盖多在瓷器上出现。直至宋代,此类装饰方式首次在金银器上出现。象钮莲盖银执壶做工精美、造型复杂,体现出宋代制造业的发展与进步。
04
↑↑↑ 点击翻转 ↑↑↑
寻找文物里的“神奇动物”
这幅鸭戏图描绘了三只鸭子在嬉戏的场景,鸭子的形态各异、远近不一,画家巧妙地运用了水墨的浓淡变化,通过简洁而流畅的线条勾勒出鸭子的轮廓,使鸭子的形象既具有写实性,又不失艺术的夸张和想象。在画面的一侧,一支藤花优雅地伸展开来,与鸭子形成了动静结合的对比。
古人称野鸭为“凫”,称家鸭为“舒凫” 或“鹜”。商周时期的玉器和青铜器中,已出现了鸭的艺术形象。隋代科举制度产生后,因“鸭”与“甲”谐音,鸭纹便成为金榜题名、位列三甲的象征,鸭型器便成为了唐三彩主题之一。
鸭尊,西周
宋代以后,画家们赋予了鸭子更多的文化内涵,鸭子常被视为田园生活的象征,代表了一种远离尘嚣、隐逸的生活方式。此类象征意义不仅体现在绘画作品,也反映在玉器、瓷器等其他艺术形式中,展现了宋朝社会对“鸭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文化诠释。
汝窑鸭形注,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