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渣男?今天给他平反!

文化   2024-10-15 07:02   广东  


作者:教授  
来源:国馆(ID:guoguan5000)   

司马相如,蜀郡成都人(一说巴郡安汉),西汉时著名文学家,后世人称“赋圣”。初名犬子,因仰慕蔺相如,故改名相如,表字长卿。汉景帝时赀选为郎,加武骑常侍,因不受重用称病辞职,转投梁孝王刘武,和梁王门下辞赋名家多有交游。梁孝王死后,相如回归故里,琴挑文君,财色兼得,成为富人。后汉武帝继位,欣赏相如赋作,遂得以重用。此后相如受命稳定蜀地民心、出使西南夷,为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南地区纳入中国版图均做出了贡献。现存汉赋6篇,散文若干,代表作为《子虚赋》《上林赋》,其赋作辞藻华丽、气势恢弘,反映出汉武帝统治时的盛世景象,奠定了汉大赋这种文体的体例,体现了浪漫豪迈的审美趣味,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

 

1

“世必有非常之人,

然后有非常之事” 

         
如果司马相如的人生,仅止步于娇妻入怀、富有田宅,那么他不过只是成都城中一名快乐的富家翁,必不能名垂史册。就连他当年在梁地写下的大作《子虚赋》,说不定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湮没失传。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太子刘彻继位,是为汉武帝。此时的汉朝,经过七十多年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国家已经富裕强盛起来。年轻的汉武帝开始酝酿战略转向,采用积极有为、扩张进取的大政方针。
         
在内政上,他要继续削弱诸侯、抑制豪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他想要北伐匈奴、南征南越,消灭大汉帝国的外患,扩张大汉帝国的疆域。内外双管齐下,开创千秋功业,为历史留下一个朝气蓬勃的汉武盛世。于是在文化上,他自然希望能看到反映这个辉煌盛世、把握住时代脉搏的文学作品。
     
图:汉武帝刘彻剧照(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汉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有一天,汉武帝读到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见其辞藻华丽、气象宏大,文风题材都是他所喜爱的佳作,不由得连声感叹“恨不能与此作者同时”。此时侍奉在武帝左右的,正是蜀郡人杨得意。他连忙向天子说明,此赋作者并非古人,而是他的同乡司马相如。
         
汉武帝又惊又喜。
         
于是天子诏令下到成都,司马相如火速赶往长安面圣。以司马相如的政治嗅觉,早觉察到了了朝廷战略变动的风向,当然也很快猜到,他的作品受到天子重视的深层原因。所以入宫面圣时,他顺着汉武帝的心思往下说:《子虚赋》写的是诸侯的事,不配真正的君王;待我写一篇天子游猎赋献给陛下。
  
司马相如第二篇代表之作《上林赋》,就此诞生。“上林”指的是皇家园林上林苑,始建于秦始皇时期。汉武帝继位之后不久,便投入了大笔资金进行扩建。
         
上林苑纵横三百里,相当于日本九州岛的一半,横跨今天陕西省五个区县。里面建有70多座离宫、12处苑门,囊括八条河流和无数人工及自然湖泊,其中仅一个人工开凿的昆明池,就有一百余公顷,汉武帝甚至可以在昆明池内建造楼船、训练水军。此外,上林苑内还栽种2000多种奇花异树,各种猛兽珍禽、古玩珍宝更是不计其数。
         
这是中国甚至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皇家园林,没有之一。相比之下,后世的颐和园、圆明园规模小得多。
         
《上林赋》字数更多、气象更宏大,一口气将上林苑的地势水文、亭台楼阁、飞禽走兽、水产草木全部夸了个遍,随后笔锋一转,转写天子在上林苑游猎之后的庆功盛典,极尽铺张渲染之能事。虽说在全赋结尾,天子因过于奢靡而悔过,但汉武帝君臣二人想必都心知肚明,这不过是写给天下人看的政治正确而已,并非赋作的核心。
         
图:明 仇英—子虚上林图卷(题跋节选)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图源@闻是艺术

上林苑乃是汉武帝炫示国力的样板工程,借助司马相如的手笔,明赋上林苑,实则写出了大汉的富强盛世。待到赋作流布天下,百姓欣喜、四夷宾服、高呼大汉威严不可侵犯,这正是汉武帝希望达到的效果。所以,《上林赋》写成献上之时,汉武帝大喜过望,感到非常满意。
         
“赋”这种文体的地位,就这样在历史上正式确立。说司马相如是赋之鼻祖,也不为过。
         
此后,司马相如被汉武帝任命为郎官。表面上兜兜转转回到了原点,但和在汉景帝手下为郎完全不同,此时的他,受到汉武帝的格外器重。也正因为如此,他能有机会建立后世无数文人梦寐以求的事功。

司马相如不仅因汉赋成就而入文学史,更因事功在政治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两千年来无数不得志的文人雅士,艳羡不已。
         
这份至今仍然值得大书特书的功业,便是“通西南夷”。
         
所谓西南夷地区,即今川南、贵州、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当时主要有夜郎、滇两个较大的国家,以及更多不相统属的部落。汉武帝想要消灭位于今天两广的南越国,有一个叫唐蒙的人,上书建议“通西南夷”,开辟从西南方向出奇兵征服南越国的新通道。
         
这份“通西南夷”的开拓计划,关键要点有二:其一,修筑沟通蜀地和西南夷地区的道路;其二,说服西南夷的国王酋长内附,进一步在该地设置郡县。修路也好、设置郡县也罢,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加强对西南夷地区的控制,保障其作为征伐南越国的稳固基地。
         
汉武帝起初对这份计划十分谨慎,多亏作为蜀人、熟悉西南夷风土民情的司马相如积极支持,他才打消疑虑、最终下定决心。可见司马相如虽然只是皇帝得近侍,但已经可以参与大政方针的讨论,对国家的重大决策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早已不是舞文弄墨的文学侍从那么简单了。


随即唐蒙被委派主持通西南夷事务,他征发巴蜀百姓,准备修一条从蜀地到今天贵州北盘江的官道。修路的、转运粮草的,加起来有数万人之多。贵州地区是知名的“地无三尺平”,到处都是喀斯特地貌的高山丘陵。以两千年前的条件,要在这种地方修路,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唐蒙建功心切,想要快速完成皇帝交代的任务,过分地使用民力,动不动就严刑峻法伺候,搞得老百姓惊恐不安,差点就要起来造反。
         
就在时局不可收拾之际,司马相如临危受命,赶赴前线责备唐蒙、安抚百姓。一到蜀地,他就发布晓谕告示:
         
今闻其乃发军兴制,警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
——《谕巴蜀檄》
         
大意是说:陛下的政策是好的,都怪这个唐蒙执行歪了。司马相如恩威并施,展现出了高明的政治手腕,很快安定了蜀地的民心。
         
汉武帝龙颜大悦,顺势就任命司马相如为中郎将,掌管皇家侍卫队,地位等同于一郡太守。紧接着亲赐司马相如符节,委派他为通西南夷的全权特使。司马相如的车驾队伍再度抵达成都时,太守以下的官员全部出城迎接,声势极为浩大。也是这个时候,司马相如再过驷马桥,实现了年轻时立下的誓言。
         
他没有被晋升的喜悦冲昏头脑,他深知通西南夷一事,蜀地百姓明面上不敢反对,实际上私下颇多议论不满。要是不向大家讲清楚这当中的利弊,到时候个个阳奉阴违、概不配合工作,这通西南夷的计划就得落空。所以他又写了一篇《难蜀父老》,耐心说明了通西南夷的目的和意义,告诫百姓眼光要放长远,积极配合国家政策,凡是要以大局为重。文中有句名言,至今常被人引用: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
——《难蜀父老》
         
意思非常明确:陛下是非常之人,要做非常之事,成就非常之功,这当中的高瞻远瞩,短视的常人可能理解不了。司马相如的诚恳、耐心,终于打动了蜀地的父老,百姓纷纷踊跃支持,为通西南夷计划最终完成打下了坚实基础。

至于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地区,用了哪些具体智谋、遇到了哪些波折磨难,很可惜史无记载。但其最终成果十分喜人,让一代雄主汉武帝非常高兴:
         
使相如以郎中将往喻,皆如南夷,为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或许只有汉武盛世,那个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非常之世”,才有机会让他这种能文能武的“非常之人”,成就这等“非常之功”。
         
这是司马相如的幸运。
         

2

“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

         
如今司马相如什么都有过了,钱权名色无一遗漏,他已经活成了人人都羡慕的人生赢家。此时此刻,他还在乎些什么呢?
         
钱?他不在乎。只有穷人才在乎钱,他早就不差钱了。
         
权?他不在乎。官场起起伏伏,他也早已看透看淡。
         
曾经有人告发他受贿,导致他被免官。此后他虽然又被重新启用,但他开始变得谨小慎微,不再愿意和公卿大臣们一起指点江山、讨论国家大事的豪情,安心做个陪皇帝打打猎、写写赋的文学侍臣,乐得清闲自在,再没有加官进爵的野心。
         
史书上说他“不慕官爵”,所以终其一生混到个“文园令”,也就是汉文帝陵邑地区的行政长官,对他来说已经心满意足了。权力这种东西,望之如佳肴,亲自尝过之后,才明白其中真味。司马相如懂得急流勇退,已经拥有远高俗人的非凡智慧。

名?他也不在乎。他的文名早已天下皆知,又接连创作出《大人赋》《哀二世赋》等杰作,一代赋圣的地位已无可撼动。
         
登门求文稿的访客络绎不绝,每写一卷书总会被访客索要拿走,这已经让他不堪其扰。盛名之下,让他感到一种绝望的负累。
         
他唯一在乎的,恐怕就只有卓文君了。
         
后世传说,司马相如飞黄腾达之后,开始冷淡卓文君,欲纳一名茂陵女子为妾。面对负心薄幸的司马相如,卓文君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只是写下一首流传甚广的《白头吟》,表明其决绝之意: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白头吟》


相传司马相如看完此诗后羞惭不已,至此打消纳妾念头。现代人多半因此事,对司马相如评价较为负面,觉得他堪称“渣男”。但如果详加考证,便知这事极不靠谱。
         
卓文君所处的时代,尚无成熟的五言诗,所以此诗很可能是后世所作,附会在卓文君身上的;其二,司马相如变心之事,载于四百年后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之中,该书所言之事大多荒诞不经、难以采信,更何况司马相如同时代的史家司马迁,竟然在《史记》中对这事只字未提,可见这事从未发生的可能性更高。
         
《西京杂记》甚至说,司马相如写下《美人赋》,是因为他患有消渴症,也就是今天的糖尿病,却依然沉迷卓文君的美色,引起老病复发,于是他写下这篇赋作自警。可惜他终究改不了,最终不能自拔,以至于重病死去。如此自相矛盾的两段故事,竟然出自同一本书。

《史记》中的确有记载,司马相如患有“消渴”症,但也仅止于此。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情感生活,再无一字多言。这正好说明,二人的情感再无大的波折。
         
世上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而世上幸福的婚姻,又往往过于雷同,连多提一个字都毫无必要。《史记》中没有记载,或许预示了二人最好的结局。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这句诗虽非卓文君亲手所写,但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道出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这对千古仙侣的爱情命运。
         
一曲《凤求凰》,至今余音绕梁。
         

3

公元前117年,司马相如病死。死后他留下一篇遗作,名为《封禅书》。这篇作品主旨有二:一则讽谏汉武帝“兴必虑衰,安必思危”;二则是劝汉武帝进行封禅。所谓“封禅”,是古时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种典礼,非有德有功的盛世之君不能为之。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或许直到临死前,司马相如才看清所谓汉武帝积极进取的国策,本来也是把双刃剑。大汉帝国扩张进取、连连对外征讨,已经将文景之治积攒的本钱挥霍殆尽。如今这浮华的盛世之下,民穷力竭、哀鸿遍野,隐隐藏着月盈则亏的征兆。
         
然而作为文人,司马相如开出的药方,着意从文化宣传上着手:进行封禅活动,向世人宣告汉武大帝受命于天,努力提升其统治的合法性。
         
对于司马相如用意的第一条,汉武帝没听进去;对于第二条封禅的建议,他则欣然采纳,终其一生进行了八次耗钱耗力的封禅,进一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和司马相如的本意背道而驰。后世甚至有人评价,西汉灭亡的祸根,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埋下了。
 
图: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意思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出自《管子·封禅篇》。
        
汉武帝一生毁誉参半,这让颇具御用文人色彩的司马相如,也跟着受褒贬不一。在很多人眼里,文人就应该郁郁不得志,就应该有铮铮傲骨、藐视皇权。然而司马相如终究是中国历史的异数,他深受天子垂青,享尽了世间的福报,幸福地过完了这一生。
         
或许也只有汉武盛世,顶级权力和顶流文人才不是非此即彼、绝对对立。汉武帝赫赫武功,打下了一个民族的名字;司马相如文采飞扬,记下了那个民族曾经的气度与光荣。两人相得益彰。
         
不管后人喜不喜欢,这就是司马相如,和他的一生。

本文为国馆原创,作者:教授,用文化温暖人心,让好书滋养心灵,以好物点缀生活。每天8点,分享有深度的好文,品味有内涵的好书,遇见精致有品的美物。古诗词文苑经授权发布

古诗词文苑
聆听文人故事,品读诗词之美,于醉美的文字中,体味人生百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