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创新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企业   2024-09-26 13:45   云南  

深化改革创新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刘亚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其中包括“坚持守正创新”。中国石油工程材料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程材料院”)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的重要指示,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创新引领,努力解决打造世界一流与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和管理滞后之间的矛盾,130ksi钛合金钻杆、页岩油气套变控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一批创新成果取得突破,“创新、创效、人才”三个高地建设取得新成效,连续两年被国资委考核为“科改示范”标杆企业。

着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力打造创新高地,筑牢自立自强根基

《决定》强调,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工程材料院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聚焦国家级创新创效平台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打造精干高效、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牢记使命担当,打造高质量发展平台。加强高能级平台的建设,能够有力支撑高端优质资源集聚、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以及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工程材料院以油气钻采输送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为重点,开展应用基础和超前储备研究,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创新平台;以国家质检中心和国际标准化机构为依托,打造世界知名质量标准平台;以三个全资子公司为主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新兴产业培育平台。“三个平台”相互支撑、“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科改行动实施以来,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重组,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工信部“超(特)深层油气钻探全尺寸模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验证平台”获批建设,一批新成果纳入战新产业发展规划。

8月15日,由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主办,工程材料研究院承办的“钙钛矿光伏产业发展研讨会”在西安圆满召开。

突出创新效率提升,构建高水平管理体系。提高科技管理能力是保障创新成果产出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对重大科研项目实行“揭榜挂帅”,基金项目经理优先选聘青年人才,在经费使用、团队组建、项目管理、成果申报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和充分放权。建立成果分类评价机制,开发配套软件,科学评价投入产出比。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争取创新资源,竞争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课题,鼓励科技人员申报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发投入强度超过科改企业优秀水平。

拓宽国际视野,完善高层次合作机制。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是实现科技创新始终位于国际前沿、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必由之路。连续组织召开石油管及装备材料国际会议,促进全球业内领域高端技术交流,成为行业著名品牌。与美国西南研究院、英国焊接研究所等开展合作,设立国际联合研究项目,组建国际焊接研究中心,不断提升先进工程材料与装备技术水平。发挥科技创新和标准转化协同作用,组建ISO/TC67绿色低碳工作组、CSTM领域委员会。

着力加快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创效高地,培育新质生产力

《决定》强调,要“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 “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工程材料院向前延伸“最先一公里”、向后打通“最后一公里”,加快推进工程材料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让科技成果实现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切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营造科学高效成果转化生态,助力集团公司战新产业发展。只有打通束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卡点,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才能实现优质创新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顺畅流动。积极融入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依托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模式,努力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赛道。非金属复合新材料产业已初具规模,开发生产的非金属管敷设3600余公里。冶金双金属油管、钻杆完成示范应用,钙钛矿叠层电池、钒液流储能电池、高性能碳基材料等新兴领域研发取得突破。

公司领导赴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及中国石油南方油田交流访问。

推动重大科技成果现场应用,发挥技术支撑引领作用。科技成果最大的价值在于应用,推动更多原创性和颠覆性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切实解决现场生产难题。工程材料院坚持科技创新与油气勘探开发及炼油化工技术需求紧密结合,联合研发的V150钻杆成为塔科1井、川科1井钻探利器,新开发120ksi钛合金钻杆在塔里木完成两口超深井钻井试验,页岩气套变预防技术在西南成功试验37井次,PC-Ⅱ型抗套变套管、“双密封”大口径高压玻璃钢管和三相分离器等新产品完成现场试验。采用低氧压还原法开发合金材料抑制结焦率77.5%,形成的炼油常顶系统腐蚀预警及优化三剂加注方案在长庆石化应用,纳米金刚石涂层延长乙烷制乙烯振动筛轴承寿命2倍以上。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力度,激发创新创效活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突出激励导向,创新激励机制,对于破除科技成果转化梗阻、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至关重要。充分运用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荣誉评定、绩效考核等关键领域,细化奖励措施。持续实施转化创效奖励、岗位分红、项目收益分红等中长期激励,落实对科技成果转化团队的专项奖励,全面激发科技人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着力实施人才强企工程,全力打造人才高地,激发高质量发展强劲动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决定》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列出详细举措。工程材料院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统筹优质创新资源,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坚持目标导向,突出价值创造,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

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推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国家科技创新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只有不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才能确保人才引进来并留得住。加强“双碳三新”专业人才储备,从清华、北大、交大等重点高校引进博士,积极开展海外引才,加大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倾斜力度;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合作平台,柔性引进海外知名学者,共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工程材料院获批成为2023年度“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

全国重点实验室李厚补博士利用自主研发的抗扭转试验系统开展室内试验。

加强考核管理,完善双序列职级体系。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是评价工作质效、激励科技人员担当作为的重要手段。统筹推进中层管理人员任期制与契约化改革,强化不胜任退出,近年来,二级副职以上退出管理序列的干部占干部总量13.7%。持续深化双序列改革,科研领衔、教育培养、人才计划、荣誉称号等向技术序列倾斜,强化人文关怀,不断提升技术岗位吸引力。积极争取国家级、集团公司和省部级人才计划、努力创建省部级创新团队,落实政府人才专项经费,每年投入一定比例科研经费支持青年人才自由探索。

坚持“以价值创造者为本”,完善激励创新创效的分配体系。深入实施人才强企工程,全方位培养和用好人才,离不开构建更加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贡献为核心要素的全员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机制,给予关键核心技术骨干市场化薪酬,实施海外引进人才协议工资、科研领军人才工资单列、国家重点项目与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专项奖励等激励机制,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最高达10倍以上,同层级技术序列高于管理序列,部分高层次人才收入高于领导班子成员,大大提升了科技人才获得感、幸福感,激发了干事创业热情。(作者系中国石油工程材料研究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

来源:《石油政工研究》第8期

供图:工程材料研究院办公室

责编:张媛媛

审核:李如明

监制:洪   毅

投稿平台:

http://rmtdy.zgsyb.com.cn/newsedit/newsedit/batman/BatmanLogin.do

最美加油员
分享企业信息,助力铁人先锋使用。定期更新每日答题、月月学、专题学试题答案。铁人先锋用户党员、团员、工会会员,铁人先锋使用小助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