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机抵制无人驾驶:新的信号

文摘   2024-07-17 17:11   上海  
历史训练营7月开营错过等一年

技术浪潮前,每个人其实都是前浪。

自然,也会被不断被后浪甩上沙滩。情感上同情,理性上叹息。

你好,我是徐瑾

今天继续聊聊无人驾驶这件事。最近很热门就是萝卜快跑在武汉上线这件事,后续可能还会在其他城市上线。

昨天徐瑾经济人聊了舆论分歧——

一方是觉得无人驾驶又好又便宜,还符合新质生产力风口,应该早点上;

另一方是觉得现在就业都那么难,不应该在这个时候推出无人驾驶。

怎么说?我觉得还是可以等等看,让子弹飞一会。

首先,萝卜快跑是不是真的那么便宜好用,还需要时间验证,毕竟初期肯定补贴推广。而且,现在量很有限,路线也是定点,客户体验等数据不够多。

其次,其他城市在多大程度跟进,也是未知数,法律与监管上如何平衡,目前还没有明确说法。

总而言之,现在信息不完全。

但是站在时代来看,时间大概率不站在司机这边。即使这次侥幸成功,在肉眼可见的未来,无人驾驶等肯定会来,这对于上亿灵活就业人士可能是新的打击。

本质上,这次争论,暴露的还是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也就是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

对于支持者,最典型就是百度李彦宏的说法——

一些全新工作机会随AI发展而出现,甚至可以年薪百万

至于反对者,会觉得好处是别人的,我们今天是拿不到的。

怎么看?两种观点都对。

这不是和稀泥,而是确实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维度。

首先,人工智能确实会带来新的岗位,新的行业,新的需求,但是这个过程其实比大家想得要漫长。

从经济史看,新技术带来的产业升级进程,往往是一二十年甚至五十年的事,放在历史中就是一眨眼,但是放在个人上,可能就是职业上的黄金时间甚至一辈子。

其次技术进步的好处并不是普遍性的。

拿到好处的人,除了研发者,还有跟进者,往往是享受红利的人,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

而失去好处的人,往往不在其中。

更重要的是,和老外不一样,这边司机抵制虽然声浪不小,但是本质上无关宏旨。

球,其实一直不在于企业和打工人那里,其实在于监管这边。现在武汉这样的地方,应该不仅仅亢奋于全球自动驾驶第一城,而是思考如何平衡各方利益。

政府,应该做点什么或者不做点什么。

应该做的很多。

比如应该对这些公司做点什么,比如监管,而不仅仅是只看到巨头的好处;或者对这些司机做点什么,比如补贴,甚至考虑全民最低收入;对市民做点什么,比如听证会,说明无人驾驶的安全以及范围。

不做什么的地方也很多,甚至,不做什么某些时候比做什么更难

比如,不要盯着大企业和硬科技,而且把重点放在就业上。

比如减税降费,使得更多中小企业能够在这样狭缝中得以生存,提供就业。

归根结底,大势所趋,除了监管,决定大家命运的还有消费者。

从个体而言,司机可以参加抵制,但是很可能类似曾国藩最开始遇到太平天国,屡战屡败。

也不是没有好消息,虽然现在无人驾驶吹嘘得很厉害,但是完全替代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三五年内很难实现。

人工智能不是一个新学科,技术走到今天,也花了很多时间,未来也是如此。按照《经济学人》最新深度分析指出——

AI目前对全球的经济影响有限,对宏观经济发生深远影响预计在2032年之后。


对,现在有点时间。我们应该思考更长远的问题。

比如,中年之后职业怎么办?孩子的专业怎么选?如果《黑客帝国》的世界真的来临,我们如何办?

一句话,先用起来

想和怕,是没用的。要温柔地进入良夜,从人工智能的消费者开始,再考虑成为人工智能生产者。

AI越来越成为现实,而不仅仅是极客的狂想。国内也有一些不错的人工智能应用,徐瑾私塾以前请好朋友方军来推荐过(感兴趣联系微信ashes-18)。

人一定比它聪明,但是AI一定是接近甚至高于平均水准。

如果掌握给出指令的公式,比起泛泛问一些问题更好,针对特定问题特定文章特定文件的回答,AI更有效。比如在教育情景,有不少工具可以辅导孩子功课,甚至可以利用AI的交叉检查帮助改进。

其次,徐瑾经济人常常说,一定要对AI去神秘化

事实上,人工智能现在入门门槛不是更高,而是更低了。前些年大家觉得人工智能是人工智障,出了ChatGPT,又觉得惊为天人。真正懂人工智能逻辑的,反而甚至会评价它们笨而不是聪明。

现在几乎所有论坛都在谈AI,甚至经济管理论坛也是如此。比起过去谈vrar、大数据、加密货币,AI这一轮显然落地可能性大很多,也热闹得多。不过这一波,真正赚钱的公司也不多。

比起押宝技术突破,不如看看基础设施。每一波淘金热,赚钱不一定是真挖到金子的,而是卖牛仔裤的。

比如,英伟达占据算力80%的市场,过去上涨巨多。好几个徐瑾私塾学友都说,幸好听劝买了,N年学费都赚回来。

不过真相另一面在底层技术层面,某些方面一度和海外接近,如今又拉开距离。

因此,机会国内依旧有,尤其在在应用层面,无论投资创业还是作为个体使用。

尤其在特定应用场景,国内还是蛮多一些机会。比如我自己体验来看,大部分中文检索,360的搜索甚至比起gpt3.5好用。当然,前提是你知道要问什么。类似的应用相信国内还是有机会,不追求大模型大技术创新,反而有一些小的机会。

最后是未来教育方向。

这其实是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现在从宝宝开始的编程课超多。事实上是很难预测,别说张雪峰这样的,就是一线大佬也蒙圈。

以前有喜欢出台的大佬预测人工智能出现,有创造力工作不容易被淘汰,结果话音未落。人工智能马上开始写歌写诗画画写小说,打脸真是啪啪啪。他还是继续预测,反正他不尴尬,尴尬就是别人。

过去选专业都提倡cs或者程序员,可以理解计算机语言是无国界语言,这也是很多程序员可以年入百万甚至千万的原因。

但是AI出现使得编程技术壁垒降低,黄仁勋就认为人人都是工程师,不用特别学编程

在今天,国人和美国一样,看重专业开始胜过学校。问题是,这种转变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比如文科好像很草台,问题未必是文科无用。

人性的问题使得文科的问题不会消失,而真正问题是现实的文科教育确实很糟糕,所以未来文科领域可能反而有机会。未来,理工科的技术壁垒会消除,编程以后和开车一样,有用,但不会成为关键加分项。

最近万维钢老师谈人工智能,就说你要比AI凶猛。我很同意这个观点。

面对萝卜快跑,你恐怕得成为电影《罗拉快跑》中的罗拉,跑得更快更凶。

人是动物,比起机器,我们的优势就是动物性。

如果说程序与技术是硬的,那么人性一面属于比较软性的。软性的东西,现在看起来无用甚至是累赘,也许是我们之所以是我们的标志,我们的个性、情绪、潜意识等等,都是将成为我们未来最难替代的生物指纹。

一手硬,一手软,技术和人性都把握的孩子,未来不会差,起码不容易迷失。

徐瑾经济人《历史是视力》分享上,我就说每个人看到的历史其实是不同的(分享免费版联系微信jjr19001900

认知和框架决定了我们视野。比如我讲的历史肯定带着我的偏见的。

如果要不带偏见的,坦白说,也许大部分人工智能都可以做到,那么人写的历史有什么价值?

文豪钱钟书早认识到,有所偏才能有所激

过去,有人问马斯克,未来到底到底学物理还是历史?

他沉默了许久。因为他觉得很难选,痛苦地说最好两个都学。曾经是最年轻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也曾经最想学历史。

据说,有经济学家发现,文革中自杀的学者,学历史的最少。所以,在历史的垃圾时间,他建议多学历史。

聪明人都知道,用别人的经验是最快的,而历史恰恰是过去所有人的经验。我们今天对于技术的欢呼和恐惧,在过去出现过,看历史,对未来趋势其实反而会更镇定,也会比较清晰。

技术进步的问题,必然而且只能通过更大的技术进步来解决。

不要怕,just run。

关于徐瑾:

青年学者,FT中文网经济主编,写过十来本书,最新出版货币三部曲。

徐瑾读者微信jjr19001900

历史训练营7月开营 拍完下架👇


徐瑾经济人近期回顾

金融羞耻,还是金融羞辱

油罐车的事,也不是完全没有亮点

中金女孩:历史垃圾时间的镜子

税收倒查30年,一个新的信号

今年最火的赛道,竟然是…  

谁看透过去,谁就把控未来

👇阅读原文报名历史变局训练营

经济人读书会
和明白人一起读好书,入围全国领读者大奖阅读组织奖,被台湾知名出版机构评“财经读者的引路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