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记忆中的“年味”
“阎老师,帮我写一副春联吧?”“没问题,用行书可以吗?”“我想要一副章草体的。”
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在忻州铁路运输技工学校后院的一间办公室里,宽大的书桌前,阎定文老师正全神贯注地书写春联。地上,到处晾着写好的春联,在阳光照射下,分外耀眼、分外喜气。
阎定文是忻州铁路运输技工学校的老师,自幼酷爱书法,精研章草数十年,书法造诣颇深,是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每年春节前夕,前来求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我得忙好多天呢。”阎定文老师笑着对记者说。
“春来堂上琴书润,花发庭前翰墨香”。凝神运气、蘸墨下笔,阎定文老师几乎是一气呵成,一副喜气盈盈的春联便出品了。
记得小时候,每年腊月二十八,父亲就会把裁好的红纸叠成五字格或七字格,提起蘸满墨汁的毛笔,书写春联。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久已期盼的“年”来了。现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春联也越发精美,但大多都是机器印刷,少了韵味。因为不是手写,制作中少了裁纸的步骤,没了挥毫泼墨的环节,让过年少了一些仪式感。
阎定文老师认为,手写春联,一笔一划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赓续,可以让人们在浓浓墨香中感受年俗、品味乡愁。
“春联就是图个好意头,我觉得手写的春联更有诚意。”在一旁等待的李先生接过话茬说。
农历腊月二十一上午的忻州古城泰山庙前广场,喜气洋洋,书法家们现场书春联、赠春联、送万福,吸引了众多商户和游客围观。四溢的墨香气息,让本就热闹的忻州古城年味满满。
记者发现,在忻州古城,今年的春联集市上也有专门卖手写春联的。“一天也能卖出20来副哇。顾客以年长些的人居多,但也有对手写春联感兴趣的年轻人。”一位摊主介绍道。
“手写的春联更有年味,能唤起儿时对年节的美好记忆。”正在购买春联的王先生是一位中学老师,他说,与印刷春联相比,手写春联更有特色,每一副都蕴含着书写者的情感和祝福。
写春联、贴春联,是“年味”最纯粹的体现。大红纸写上寓意深刻的黑字,贴在门上,再配上一个大大的“福”字,家家户户以最隆重的仪式迎接新春的到来。
留住乡愁,追寻“年味”。这个春节,让我们用墨香唤醒萦绕心头的记忆吧!(记者 白雪萍)
在古城里读懂新年
春节将至,忻州古城里的“年味儿”越来越浓。
北城门口,标有“蛇年大吉”字样的大红拱门十分醒目,其设计巧妙融合了祥云、花纹、福字、灯笼以及灵动的蛇形图案等多种元素,不少游客在一旁拍照“打卡”。
据了解,在2025年春节来临之际,我市立足本土,推出了一系列特色体验、年俗“非遗”表演等活动,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
“咱们忻州大街小巷处处华灯熠熠、火树银花,古城里更是活动丰富、‘年味儿’十足。这不,我们一家也来感受下过年的气氛。”李女士在和家人拍完照后,笑着对记者说。
在南城门的年货市集里,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传统小吃、春联、剪纸等年货琳琅满目,摆满了摊位。市民们穿梭其间,忙着挑选自己心仪的年货。精美的剪纸、面人、糖画等,则勾起了大家浓浓的儿时回忆。
“糖画是我们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承载着我们心中最正宗的‘年味儿’。现在,我又带着女儿过来买糖画,糖虽不再奢侈,糖画却依旧能够将这种幸福与甜蜜传递……”市民刘女士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傅制作糖画,一边感慨道。
“年味儿”,是氛围,是情结,也是仪式感。街头巷尾的红灯笼一挂,小吃摊前烟火气升腾,丰富多彩的年俗活动轮番上演,一座座流光溢彩的灯组,更是将城墙装点得璀璨夺目。
待到夜色朦胧,盏盏造型各异的花灯瞬间点亮了这座古城。在星光掩映的静谧夜色中,铁水在空中绽放出绚丽的火花,踢鼓子秧歌、划旱船、舞狮、跑驴、秧歌等特色民俗表演为古城增添了几分独特的魅力,引得市民游客纷纷驻足观看。
比较新颖的是南城门的貂蝉拜月高空舞蹈,身着汉服的舞蹈演员衣袂飘飘,在“一轮圆月”上翩翩起舞,与古朴厚重的城墙交相辉映,绘成了一幅亦真亦幻的奇妙画卷。
“去年山西的‘黑悟空旅游风’很大,我们慕名而来,特地选择在忻州古城过大年。有幸欣赏到这里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真是不虚此行!”第一次来忻州旅游的河北游客张先生告诉记者。(记者 赵丹琦)
用奔波传递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