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一个链接,我朋友手机上看比我更便宜?”
当宋女士发现这一“秘密”后,感觉“天塌了”,这么多年来她不知道自己被大数据背刺了多少次,更不知道这么多年来,自己究竟“亏”了多少钱!
这其实并非新鲜事,早在多年前就有很多人发现,大数据在偷偷地“杀熟”,只不过大部分被蒙在鼓里而不自知。
那么,大数据究竟是如何杀熟的?我们作为消费者有办法避免吗?
大数据“算计”消费者,防不胜防
近日,随着双十一的到来,各大网络购物平台也纷纷“热闹”了起来。商品降价促销、平台折扣、满减优惠券……刺激着大家的购物欲。大家都想要趁着这场购物狂欢节,能够买到优惠。
但很多人近些年来越来越清醒,对这种的购物节已经失去了购物欲,这是因为越来越多人发现并没有买到便宜,甚至还有一些产品偷偷地涨价,再打折售卖,价格跟以前没差甚至有些更贵。
更离谱的是,不同的手机、不同账号打开同一个产品链接出现的价格截然不同。
就以济宁飞上海的机票来对比,同一趟航班两个手机显示的价格差10块钱,右边手机上的价格明显更便宜。
有网友爆料,某航线同一航班同舱位机票在不同手机上,其价格从400元到1330元不等,相差近 1000元。
有网友专门对比过,苹果手机不管是买东西还是打车,费用都比安卓手机要贵,大家称之为“苹果税”。
除了手机不同价格有差异之外,人们还发现VIP会员显示的价格不仅不会便宜,还比普通账号的更贵。
这种同一产品或服务不同价格的现象,早已出现多年,它伴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以及大数据算法的成熟应运而生。自己以为买到了便宜,却永远都“算”不过大数据,大数据已经背刺消费者多年。
针对14个大家经常会用的软件或网站,针对性进行调查,发现有88.3%的人认为被“杀熟”很普遍,56.9%的人表示自己有被“杀熟”的经历。
大数据“杀熟”套路揭秘,细思极恐
可能有人会好奇,手机亦或者是数据是如何“算计”的,不同价格出现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当我们使用手机安装任何软件时,都会率先弹出来一条很长很长的信息,要求点击同意后才能安装,否则就不能安装成功。
相信大部分人都没有仔细看过那又长又枯燥的条文,直接拉到最底部勾选同意后就进入了主页。
当你选择同意的那一刻,软件就被默认可以抓取你手机里的一切信息,其中包括通讯录、录音、相册、位置信息等等一切隐私功能。
当你打开购物软件时,想要买一件东西时,或许会刷一刷里面的推荐,也许会直接使用搜索词找自己心仪的商品。当你做这些动作时,大数据就在悄无声息地收集你的信息。
它会根据你的浏览习惯、搜索词、购买时的偏好价格等等来进行计算,给你推荐更多你可能会喜欢或购买的商品,有时候甚至还会直接推送优惠券,勾起你的购买冲动欲。
如果你选购了一个产品加入购物车,迟迟没有付款,过一段时间打开会发现产品降价了,提醒你赶快购买。
除了搜集用户的搜索、浏览信息来推荐商品,大数据还会将不同的用户分层。
譬如,购买了会员亦或者平常购买价格偏高的人群,会推荐价格偏高的产品,即便是同样的产品价格也比普通的贵一些。
如果你经常坐飞机,那么你购买机票时价格会比不经常坐飞机的人价格更贵;如果你打车时经常乘坐商务车,偶尔想要打一次普通车,会显示没车接单,换成商务车之后就被秒接单,就算有车接单也会比别人乘坐的价格更贵。
因为大数据默认这是一个拥有更高消费能力的人,即便贵一些他们也不会纠结价格,愿意为此买单。当然,前提条件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比其他人花的钱更多。
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当你跟朋友刚刚说完自己想买什么,亦或者刚刚在某一软件搜索了产品,当你使用其他软件时,也会跳出产品广告向你推荐。
互联网将所有人的数据收集起来,然后经过算法来分析每一个人,从而达到“杀熟”的目的。
网络“杀熟”太猖狂,国家出手整治
除了“杀熟”之外,很多购物软件普遍存在刷好评现象,随意打开一个商品看里面的好评图片,清一色的美图一个个穿上就像是模特一样,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根本不是真实用户拍摄的。
这种好评根本无法判断商品好坏,有时候买回来根本货不对板,差距特别大,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消费欺诈!
很明显,不管是利用大数据来搞“价格差”,还是刷好评进行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都是在欺骗,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近些年网络杀熟越来越猖狂,国家也开始出手整治了。2024年3月15日,国务院对此颁布了相关法令,7月1日开始实施。
法令之中明确规定,商家不得篡改、编造、隐匿用户评价等进行虚假或引人误解宣传。这一条例便是针对部分商家不合法地刷单,误导大家。
不得使用条款不合理免除或减轻自己的责任、加重消费者或限制消费者责任。这针对的是一部分“订单不退不换”“注册视为同意”等霸王条款。
条例之中第9条第2款规定,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价格或收费标准。这针对的便是“杀熟”,出现价格歧视现象。
除此之外,还针对近些年较火的直播带货虚假宣传、预付款等不退换等等进行了规定。同时,对于自动续费等不提前通知、不明显通知等问题做了明确要求,必须要提前告知并以醒目的方式提醒消费者。
这些条例的出现对于消费者而言是好事,这意味着以后“杀熟”的事件将会越来越少,甚至会被杜绝。
但也不能杜绝一部分商家钻空子,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还会有很多人遇到此类事件。那么,我们自己该如何避免被“杀熟”呢?
避免被“杀熟”有方法
其实,这种“杀熟”也不是不能被避免,但是想要躲过,还需要费一点功夫。
方法一,多方面进行对比,重新让大数据重算。
譬如,当你想要买一个商品时,可以多搜一下同款并在不同的软件进行搜索,看看同一个产品价格是不是差异很大。也可以将产品链接发给自己多个朋友,让他们帮忙看看价格是不是一样的。
有时候,多进行一些此类的操作,数据就会认为将你划分为一个“精打细算”的人,认为你对价格比较敏感,从而降低价格。
也可以使用电脑浏览器查看,不要登录自己的账号,开启无痕浏览。买东西的时候尽量避免之使用一款软件或一家购物。
方法二,卸载重装软件。
当然,使用这些方法的确有些累,很多人不愿意如此麻烦。也有一些更简单粗暴的方式,可以卸载软件之后重新安装,大数据会检测到以为你是流失用户亦或者新用户,会给较大的优惠力度。
但是有不少登录自己账号的软件,有一定概率没有效果,因为软件依旧会按照你之前的记录来导出数据。
方法三,伪装价格敏感客户。
在平台上购物时,可以多多关注一下优惠券以及平台折扣,有优惠券就下单。越是“无优惠券不下单”的用户,就越容易派发优惠券,给到的折扣力度也越大。
将商品加入购物车之后,不要急着付款,等到降价或主动给优惠券时再付款。
做一个在平台“薅羊毛”的用户,那么大数据会自动将你归类到消费能力较低的群体,从而给你推一些价格更低廉、优惠的产品,也能够让你买的物超所值。
当我们了解大数据给用户刻画像的底层逻辑后,根据它的规则反方向而为之,就能够避免被“宰”。
大家还有哪些避免被“杀熟”的好方法,不妨在留言区评论,跟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