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记者 杨燕 北京报道
2025年医药股的第一个“雷”炸在普利制药身上。
这家登陆创业板后一度业绩斐然,创下连续三年营收增幅50%以上的往日“明星”,近日被曝出连续两年业绩造假,虚增收入超10亿元,从董事长到财务总监、副总经理,一长串高管个个收到了罚款通知。
(来源:普利制药公司公告)
1月7日,普利制药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警示后,连续两日以跌停板收盘,股票简称也变更为“*ST普利”。
“明星股”陨落
近些年来创新药是医药市场主要关注的方向,普利制药这种以原料药和制剂为主的公司名声不显,但其一度也是创业板的明星公司,旗下儿童药氯雷他定和对抗敏感细菌感染的阿奇霉素干混悬剂都是销量颇高的大单品。
从三季报持股比例来看,普利制药董事长范敏华持股比例为32.77%,其丈夫朱小平持股比例为6.87%,位列第二大股东,夫妻俩共同持股39.64%,是普利制药的实控人。
2022年,范敏华、朱小平夫妇以55亿财富位列《2022衡昌烧坊·胡润百富榜》第1127位。
一直以来普利制药业绩都颇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时至今日,这家公司的暴雷并非意料之外,早在2024年初公司迟迟不肯公布年报时就有预兆。
2024年4月,普利制药公告称海南证监局在现场检查中发现普利制药2021年、2022年年报中营收、利润等财务信息披露不准确,要求其对相关年度营收、利润等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自查。5月,因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23年年报,普利制药遭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公司股票及可转换公司债券自5月6日起停牌。
7月5日,普利制药“踩点”交上了年报及一季报,还是一份上市以来的最差“成绩单”。
没想到没过两天,7月7日深夜,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普利制药遭到证监会立案,次日复牌后“一”字跌停,跌出近六年股价新低。8月,普利制药董事长范敏华、财务总监罗佟凝等高管都收到了中国证监会海南监管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直至2025年年初,将近一年的谜底被揭开,证监会认定公司通过虚构成品药和原料药销售业务、开展贸易业务按总额法核算的方式,虚增收入和利润。
证监会下发的《告知书》中显示,普利制药2021年、2022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虚假记载的营业收入金额合计约10.31亿元,且占这两年披露的年度营业收入合计金额的31.08%;虚假记载的利润总额金额合计达6.95亿元,且占这两年披露的年度利润总额合计金额的76.72%。
当然,伴随着《告知书》下发的,是比之前更长的一串高管处罚通知,在范敏华和罗佟凝之外,包括普利制药会计机构负责人、总会计师朱显华,副总经理邹银奎,监事会主席丁雨,以及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周茂,都在其列。
医药股“造假往事”
“国九条出来后,监管机构明确要严肃整治财务造假,对上市公司造假基本是零容忍,过去一年医药股好几家公司都遮不住了。”一家医药行业资深从业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过去一年中,数家医药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和违规行为被处罚或退市,其中不少都和普利制药一样是曾经的“明星企业”。
例如拥有近500年历史的老字号中药企业广誉远,就在2024年被曝出过去将近8年的时间里财务造假数额逾10亿元,其中2016年至2020年虚增利润6.74亿元,2021年至2022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虚减利润4.69亿元。
当然,广誉远这一番操作同样收获了中国证监会山西监管局下发的行政处罚“大礼包”,除了对公司给予警告并处以800万元罚款外,公司时任董事长财务总监、监事、总经理、副总经理通通被罚款。
还有曾经的“参王”紫鑫药业,连续8年财务造假,隐瞒关联交易,虚增人参将近60亿元,实控人郭春生及14名高管共罚款3587万元,4任财务总监合计被罚306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刚开年,中准会计师事务所因为涉及在紫鑫药业2013年至2020年审计报告存在重大遗漏和虚假记载,被处以暂停从事证券服务业务3个月的行政处罚。
纵观过去的一整年,因为财务造假被退市或处罚的上市药企就包括老字号太安堂,曾经市值百亿的白马股辅仁药业,曾经的10倍股双成药业等,其中不少都已退市或“披星戴帽”。
当然,医药股财务造假这事,金额最大的还是当初的“造假王”康美药业,连续三年有预谋、有组织、系统性实施财务造假约300亿元。
“一直以来,财务造假是很多上市公司的重灾区,但是去年新的国九条出来之后,监管升级加强了投资者保护,大幅提高了财务造假的退市力度,对证券公司这些中介机构也提高了要求,估计以后造假的成本会高很多。”上述医药从业者表示。
2024年4月,国务院发布资本市场新“国九条”,明确要严肃整治财务造假等重点领域违法违规行为。针对部分企业上市前突击分红、财务造假等行为,新规提出了严格的监管措施。新规还降低了财务造假触发退市的门槛,一年造假2亿,造假比例达到30%以上,就可以退市了。
同年7月5日,证监会等多部门再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资本市场财务造假综合惩防工作的意见》,重申监管机构对财务造假行为“零容忍”的态度。
本期编辑:李云鹏
浏览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关注华夏时报视频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