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大山深处的“守钗人”

时事   2025-02-06 18:53   安徽  

点击上方“宣徽圈” 蓝色字添加关注

各位网友好!原《新安时讯》微信公众号现更名为《宣徽圈》,感谢您多年来对公众号的关注和支持。


春节来临,安徽省绩溪县荆州乡上胡家水街,年味渐浓。

非遗传承人将钗挑起,一边唱起悠扬的荆州民歌,一边用双手挑、拨钗具。清脆的铁片声节奏感十足,传承人以长街为舞台,边舞边行,移步换景。为整个古街注入了欢快与活力。

这吸引人的表演,正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筛钗、拨钗”,是安徽省宣城市独有的一种传统舞蹈。它起源于宋朝,后经由荆州民间艺人一代代的传承改良,融合了“荆州跳搏舞”、目连戏等民间艺术的精髓,舞蹈形式至清朝末期确定。

(非遗传承人展示“筛钗、拨钗”。傅忠翛摄)

“很多年没有看到过‘筛钗、拨钗’表演了,这是我们以前听到的声音。”上胡家村村民胡子光寻着钗声说道。

随着岁月流逝,一代传承人逐渐老去,“筛钗、拨钗”技艺一度面临着失传的风险,抢救和传承这些独特的传统技艺的任务迫在眉睫。


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筛钗、拨钗”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承载着荆州悠久的文化记忆与乐观开朗的地域精神。

民国时期,每逢庙会,逢年过节,村人抬着“灵官菩萨”在先,筛钗拨钗的青年随后,遍游全乡,祈祷平安。青年们用黑头纱包着红头巾,前插五彩绒球,身穿黑马夹,腰系红绸带,脚穿绒球靴,打扮成京戏中小武生模样。

筛钗者手里捏着红黄双色丝线圈,里面放一根钗,钗上有半圆形的小铁环,环中插有三支类似红缨枪的小钗,环下面是一根小横担,两边串上数枚铜或铁片。中部为小木棍,底部是一个系鼓槌样的木头球,外扎彩布,尾部系有线须。

开始筛时跟农妇筛米一样,只要单手用力一筛,那钗便很自然滚动起来,不但掉不下地,还时而将钗抛起,掉下时用圈接住,并继续在圈内滚动。

拨钗者左右手分别拿一根外缠彩绸的木棍,木棍上放一根钗,双手相互拨动,那钗便在棍中翻滚,时而抛起,掉下来再用棍接住,又继续再拨,技巧变化多样,十分精彩,而筛钗拨钗时钗上铁片发出声音犹如打击乐,更为活动现场增加了气氛。

而立之年的胡达昌是荆州乡上胡家人,中学时期向胡应生拜师,系统学习“筛钗、拨钗”技艺。

“小时候就特别期待春节宗祠里的演出,荆州人对钗有着特殊的感情,儿时的记忆打磨成了如今的技艺。钗,可以说是我的乡愁。”非遗传承人胡达昌笑着说。十三岁起,他就跟随师傅,握起钗具,在祠堂起舞,至今已有16个年头。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拨挑、运钗、单旋、悬空翻转、抛钗接转……”钗在胡达昌手中肆意盘旋、腾跃,格外惊艳。

“每个荆州小孩都有一个舞台梦,我想将钗留在荆州乡亲的记忆里。”自从2020年老传承人病逝后,他毅然从上海返乡接过了师傅的衣钵,成为下一个“守钗人”。

2024年,胡达昌在荆州乡文化站的帮助下申报了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同年7月,绩溪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公布第七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通知》,确定了胡达昌为“筛钗、拨钗”新传承人。

(非遗传承人展示“筛钗、拨钗”。傅忠翛摄)

“我充满信心,还要把其他动作也恢复起来。”胡达昌说。胡达昌将动作录制成视频,送往绩溪县文化馆,与专业老师一同改良钗具,串联、编制动作,让荆州记忆传出宗祠,传出大山。(傅忠翛)

(来源绩溪县人民政府网站)

宣徽圈
生活、资讯、美食、人物介绍、历史文化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