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自然资源部网站发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五批),临泽县“以沙治沙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入选,成为自全国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发布以来,甘肃省第一个入选的案例。
“每一场风沙过后,沟渠被填平,耕种的庄稼也被风沙卷走,每年的庄稼要补种好几茬。”这是临泽县平川镇五里墩村六旬老人高维龙少时记忆里的村子。“我那时才十来岁,这地方黑风多、风沙也大,种上点粮食,尤其是春天,就让风打死了,苗也保不住,自从治沙、栽树以后,陆陆续续这几十年,这地方的风也少了,庄稼也长得越来越好了。”
高维龙所在的五里墩村,曾是临泽县北部沙区最大的风沙口之一。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临泽县,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境内自然形成南、北、中三条风沙带,其中沙漠面积78万亩,是典型的沙区绿洲农业县。
据史料记载:解放初期,受风沙危害的农田占总耕地面积的61%。特别是位于临泽北部风沙严重的乡、村,往往“风吹沙石扬,埋地又压庄,生产无保障,沙进人搬迁”,粮食亩产一般年景100多斤。
要想发展,首要任务是解决沙害。记者在《临泽县志》翻阅到,1950年,临泽县人民政府作出在板桥、平川两镇北部栽植防风固沙林的决定。面对风沙肆虐、掩埋农田、侵蚀家园、沙逼人退的威胁,五里墩村干部群众齐心反击。“沙患比较严重,政府主导治沙,老百姓也一门心思地栽树和种梭梭,共建绿色家园。”高维龙回忆说,那时候的老百姓不是在防沙治沙,就是在防沙治沙的路上。
1951年,北部沙区营造防风固沙林,成活6.5万余株。此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开展治沙造林,在风沙沿线创办国有林场2个,乡村集体林场87个,为沙区治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临泽县加快防沙治沙步伐,结合平田整地,大抓农田林网建设,为农业生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一排排树苗在漫漫黄沙中傲然屹立,一簇簇绿意在茫茫沙漠中汇聚延伸。沿着高维龙所说的“治沙路”,走进临泽县北部沙区防沙治沙工程现场,一望无际的沙丘已经被一抹抹灰绿的梭梭树所覆盖。多年来,义务压沙队伍铺麦草、栽梭梭,集中连片埋置沙障,采用植物固沙和机械固沙相结合的方式防风固沙,在一代代勤劳勇敢的枣乡儿女的共同努力下,一片片草方格沙障从无到有渐次铺开,一丛丛梭梭林带从村社周边延伸向沙漠深处。
杨向刚,临泽县治沙试验站站长,和同事们一道坚守在北部沙区三十多载。“临泽每年都会开展植树造林和压沙活动。几十年了,干部和群众一直都在坚持。你看,这是当时栽梭梭、植树、灌水、巡护的场景。”杨向刚一边从手机里翻看老照片,一边滔滔不绝地讲起防沙治沙的故事。
“我们治沙站只有6个人,最远的管护站离林场60公里,实施防沙治沙工程还得靠广大群众。沙窝里干活不容易,一亩地相当于300个麦草方格,大概栽植76穴,一穴2至3株苗,一亩地用苗200株左右,一人一天平均栽植1至1.5亩,就相当于人均一天要栽植300多棵。”杨向刚说。
为提高治沙质量和效果,多年来,治沙站坚持高大乔木与耐旱灌木相结合的乔灌混交林,用以固定绿洲外围的流动沙带,减轻降低风阻,保护绿洲。在流动沙区,大面积推广草方格工程固沙和梭梭等耐旱灌木相结合的工程加生物相结合的造林固沙模式,大量应用水钻造林、根区注水造林、凹凸棒石保水剂等实用技术,并适宜改进治沙工具和沙区灌溉技术,有效降低了造林成本,提高了沙区治理质量。至2024年,该沙区已开发耕地9.2万亩,营造防风固沙林9.25万亩,沙区森林覆盖率为19.4%,沙漠利用率达到43.5%。
临泽县北部沙区得到有效治理,南部沙区也作出了“久久为功”的治沙生动实践。
“眼前这些是红柳,往前些是梭梭,远处最高的那片是胡杨,像这种趴在地上的树是沙棘。”临泽县小泉子治沙试验站的工程师刘平向记者介绍着如今这里的植物种类。冬日的暖阳洒在沙窝的树梢上,即使不见夏日的苍翠,但扎根在沙地里的树,也比寻常树多了几份勃勃生机。放眼望去,梭梭林、胡杨、柽柳、沙拐枣等沙生植物连绵起伏,将曾经一望无际的沙海变为了绿洲。
20世纪80年代,这里还是覆盖着黄沙的流沙区。沙区沿祁连山北坡洪积扇缘东西走向,呈带状分布,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1.5~3公里。
“三十年前,周边都是黄沙漫漫、戈壁荒滩,大风吹起,风沙漫天,眼睁不开,嘴里一层沙。”家住小泉子治沙试验站的村民范吉平回忆道。
1987年临泽小泉子治沙试验站成立,开启了“漫漫治沙路”。
“刚开始,开春栽树,十天半月回不了家,一天到晚,满身满嘴都是沙子。但是,没有一个人退缩,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简陋的生活条件,大家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努力把沙区治理好。”刘平说道。
治沙站的干部职工们长期驻守沙地,与风沙为伴。面对缺水缺电等困难,他们架电开渠,引水灌溉。面临资金短缺、技术不足问题,林场积极与省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尝试治沙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方式,实施规模化防沙治沙。同时,联合甘肃省治沙研究所,重点开展河西走廊沙区盐渍化土地、沙地、戈壁生态系统“水、土、气、生”的长期定位观测研究,先后完成国家林业部下达的临泽县盐渍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防治试验示范区项目、“九五”攻关项目子专题甘肃河西走廊盐渍化土地“三系统”治理技术研究等科研课题项目,持续不断开展荒漠区风沙环境治理成效监测和基础科学研究,为临泽沙区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南部沙区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到2024年,治沙试验站就实施了规模化防沙治沙项目面积13104亩、国土绿化项目3800亩,打造出了防沙治沙的示范样板,小泉子治沙试验站也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殊荣。
矢志向绿行,荒漠绘丹青。随着一方方沙障压下去,一株株青苗长出来……临泽人民在沙土之中筑起一道道“绿色长城”。
“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我们进一步做大‘绿色版图’,以保护山水、增加绿量、治理风沙为主线,抢抓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和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机遇,依托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等重点工程,纵深推进防沙治沙行动,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形成内有农田防护林网、中有防风固沙林带、外有天然植被封育区的绿洲生态防护林体系,牢牢筑起生态安全屏障。”临泽县林果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窦长保介绍道。
如今,临泽县封育荒漠植被47.52万亩,营造防风固沙林20.6万亩,沙漠治理率达到56.8%,沙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7.1%,草原植被盖度提高到25.9%,绿洲向沙漠推进8-14公里,风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临泽县也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绿色小康县”“国家园林县城”等荣誉称号。(郭浩)
编辑:赵 棠
责编:魏红光
审核:张朝军
全省第一个!“临泽县以沙治沙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五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以沙治沙 绿富同兴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临泽实践”系列报道之一
更多新闻请扫描关注以下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