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沙治沙 绿富同兴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临泽实践”系列报道之一

政务   2024-12-31 11:36   甘肃  


2024年12月30日,自然资源部网站发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第五批),临泽县“以沙治沙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入选,成为自全国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发布以来,甘肃省第一个入选的案例。

从十年前坚持“举生态旗、做水文章、走特色路”的发展思路,到十年后“把绿和水作为最大的生态特色,把净和美作为城乡的共同追求”的发展理念;

从行政推动到全员参与;

从2009年甘肃省第四次荒漠化监测结果全县沙化土地面积为260.56万亩,到以年均1.2万亩的速度,缩减到第六次监测结果的248.4万亩;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成功创建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

临泽县以治沙致富并重、增绿增收并举的方式,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通过防沙治沙、以沙治沙,大力发展沙区特色产业,使绿色青山结出了累累硕果,更转化成了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

久久为功 凝聚防沙治沙合力

寒冬的巴丹吉林沙漠北部沙区,远眺,祁连山白雪皑皑;近观,梭梭、沙拐枣、红柳苍翠。冒着严寒,临泽县五里墩治沙试验站正组织治沙工人和当地群众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划线开沟、铺草培沙,开启了又一年冬季治沙接力赛。

“冬季相对春季来说风沙小,并且冬季农闲人工费用相对较低,利用冬季将沙障压好,开春直接栽植梭梭、红柳,工程进度更快。”与治沙结缘30年的五里墩治沙试验站站长杨向刚介绍,北部沙区位于黑河北岸,是威胁临泽县北部绿洲生态安全的重点风沙口。多年来,依托三北防护林、规模化防沙治沙、国土绿化等重点生态治理项目,营造防风固沙林9.25万亩,工程治沙2万亩,沙漠治理率达43.5%。为有效遏制沙区风沙危害,保障黑河北岸绿洲生态安全,自2020年冬季规模化防沙治沙开始,临泽县打破了只有春秋两季治沙常态,防沙治沙实现常年开展。

“从治沙站1976年成立到现在,我们最初从黑河边开始治理,到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距治沙站直线距离26公里。也就是说,我们已向沙漠腹地推进了26公里!”杨向刚介绍道。

临泽县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全县国土面积2729平方公里,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风沙危害一直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作为典型的沙区绿洲灌溉农业县,解决之道,在于树立一体化保护和系统化治理理念。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始终坚持“班子换届事不变,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造林绿化和防沙治沙事业接续发展。该县先后获得“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称号。

坚持系统观念。牢固树立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沙区农业县的特殊生态环境,按照“南护水源、中建绿洲、北治风沙”的生态综合治理方针,以防沙为主攻方向,统筹林地、草地、湿地、荒漠生态保护修复,沙漠治理率达56.8%,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健全机制推进。坚持全县“一盘棋”,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防沙体系。出台“谁投资、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的政策激励措施,采取财政配套、项目补助、社会投入的模式,建立稳定持续多元的投入机制,2000年以来累计争取林草项目资金5.2亿元,落实林业贴息贷款6.46亿元,有效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防沙的积极性主动性,构建起群防群治坚固防线,筑牢起抵御风沙绿色长城。

综合施策 提高造林绿化成效

“我们重点开展了对河西走廊沙区盐渍化土地、沙地、戈壁生态系统的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积极争取并建设了甘肃临泽荒漠化国家级生态监测研究站项目,为河西走廊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12月17日,在“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临泽县小泉子治沙站,站长牛向军边向记者介绍治沙经验,边带领工人铲除小泉子沙漠公园景观林带内的杂草,确保冬季林区防火安全。

小泉子治沙试验站位于临泽县南部风沙带,试验站自1987年成立以来,经过30多年不间断压沙造林,已栽植梭梭苗木260万株,完成治沙造林建设示范项目5200多亩,压植沙障造林1470亩,栽植防风林10公里。

治沙之路,充满艰辛。面对缺水缺电困难,治沙站自力更生,架电开渠,引水灌溉;面对技术瓶颈和知识不足的问题,治沙站积极与省治沙研究所交流合作,先后引进尼龙网、阻沙网、土工布等新型材料,多次尝试治沙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等方式,共同推进规模化防沙治沙工程。

“我们还探索推广沙区节水技术,选择适宜抗旱造林树种、营造技术、固沙带宽、配置模式,使用分区滴灌配套技术,建立起了符合生态节水与沙漠治理的科技节水体系,沙漠化生态治理成效显著。”牛向军说。

提升造林质量和治理成效,科技是关键。通过多年实践,临泽县探索总结出在荒漠戈壁区域设立荒漠植被封禁保护区(或封沙育林育草区)、在沙漠腹地设置草方格沙障营造沙区灌木林、在沙漠和绿洲毗连地带营造乔灌混交沙漠锁边林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在绿洲外围形成前、中、后三道立体防线有机组成的生态防护屏障。

依托生态工程。临泽县抢抓张掖市整体列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范围的重大机遇,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规模化防沙治沙、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治理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重点治理南、北、中三条风沙线,加强国土绿化和科学治沙。全县累计营造防风固沙林27.1万亩,封育荒漠植被47.52万亩,基本形成内有农田防护林网,中有防风固沙林带,外有天然植被封育区的绿洲生态防护林体系。绿洲向沙漠推进8-14公里,风沙危害得到控制,3条风沙带得到治理,绿洲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借助智囊科技。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研究院、省治沙研究所、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设立生态定位研究站3个、沙区环境监测站点6个、固定观测样地20多个,常态化开展荒漠区风沙环境治理成效监测和技术研究,协力打造五里墩、小泉子2个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治沙示范样板,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治沙的新路子。

治沙用沙 实现生态经济双收

对于甘肃红桥庄园来说,今年无疑又是一个丰收年。这几天,庄园正在进行红酒灌装工作,铆足干劲赶制新一批生产订单。

“今年种植采收了3000多亩的酿酒葡萄,预计能产葡萄酒600多吨。今年气温高,糖分比较高,可以酿造出更厚重的葡萄酒。”甘肃红桥庄园葡萄酒有限公司董事长贾进说。原本这里是一望无际的荒漠,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大规模防沙治沙和造林绿化,如今沙漠边缘各类特色林果挂满枝头,沙地成了“聚宝盆”。甘肃红桥庄园葡萄酒有限公司看重南依黑河、北靠合黎山、北纬38°、丰富的光热资源、祁连雪水浇灌等先天条件,启动建设板桥镇古城村营坡滩,打造集有机葡萄酒原料生产、中高端酒庄葡萄酒加工销售、葡萄田园风光领略、乡村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葡萄酒庄园,现已建成5000亩有机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和3000吨葡萄酒生产线。

“通过这几年不懈努力,葡萄长得越来越茂盛,周边生态环境也得到很大改善。”贾进高兴地说。

临泽县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把沙区治理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以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示范区为重点,坚持渠、路、林、田配套,把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开发有机衔接,调动全社会防沙治沙积极性。发展以葡萄、红枣等为主的特色林果基地14.7万亩,500亩以上的林果产业基地16个,建成板桥北部葡萄长廊、红桥酒庄等沙产业基地20多个,有力带动生态林果产业快速发展。鼓励动员经营主体充分利用沙区资源,培育和发展沙产业,初步形成以中药材、经济林果、日光温室、产品加工等为主的沙区特色产业,开发出药品、保健品、果品等沙产业产品,走出了治理与开发有机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至目前,全县各类治沙及沙产业经营主体达58家,经营面积12.42万亩,培育发展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32个林果产品(基地)获绿色食品认证、15个获有机食品认证。”据临泽县林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窦长保介绍,随着沙地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沙产业经营范围也逐渐扩大到治沙造林、林果业、养殖业、草畜产业、种植业、设施栽培、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涌现出红桥酒庄、三二村葡萄基地、板桥葡萄长廊、苁蓉林场等一批以民营企业或民营投资主体为代表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沙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年实现沙产业产值3.6亿元,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创新模式 推动能源生态共赢

走进临泽县平川镇一工城村“牧光互补”生态饲养示范点,一座座宽敞整齐的标准羊舍连片排列,工人正忙着给羊羔添加饲料、喂草换水。

“我们的羊舍是上面发电,下面养殖,这样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目前引进了200只育肥羊,现在两座棚已经住满了。”甘肃恒伟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志彤说。

临泽县平川镇一工城村“牧光互补”生态饲养示范点于2023年10月开工建设,总投资2600万元,建设5.9MW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及钢结构羊舍42座27000平方米,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9700兆瓦时。同时建立“龙头企业+村集体公司+农户”三方利益连接机制,实现了企业增效、集体增资、农户增收。

“后续的空置圈舍,都将免费提供给农户,让他们的羊能够入住进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王志彤说。

临泽县抢抓“双碳”战略和“河西走廊清洁能源基地”政策机遇,探索实践光伏治沙新模式,利用光伏板遮阴效果,在大面积沙地规模化种植沙生植物。加快实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项目建设,鼓励引导发电头部企业来临发展新能源产业,打造河西百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至目前,已为治沙产业项目建设供应土地1543.38公顷。

同时,利用沙、水、光、热等资源,临泽县积极发展顶上光伏发电、棚舍内养殖新模式,将“闲置棚顶”变身“绿电生产线”,实现发电养殖两不误的“光伏+养殖”绿色发展新路。利用新建养殖产业园区的标准化牛舍,架设光伏设备实施全额并网发电,形成“棚上发电、棚下养殖”的产业互补,增加土地产出和附加值,促进“畜牧业、板下经济”与绿色能源产业发展融合,既推动了土地资源集约化、科学化、智能化高效开发利用,又引导了绿色能源消费,促进了绿色发展。(张朝军、李伟丽)



编 辑:赵   棠

责 编:魏红光

审 核:徐   焘

更多新闻请扫描关注以下二维码


临泽发布
阐释临泽特色,讲述临泽故事,传播临泽声音,塑造临泽形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