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文章荐读
研究背景
《巴黎协定》的气候目标是指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2°C以内,并努力将气温上升幅度限制在1.5°C,该协议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国家层面有效气候政策的实施。然而,全球综合评估模型的情景表明,通过国家自主贡献(NDCs)取得的总体减排量并不能达到所需的减排目标。联合国的估计显示,到2030年,预计会有230亿吨CO2-eq的排放缺口。这一排放缺口的持续存在不仅是由于减排目标的差距,还因为已采用的政策在实际减排效果上存在差距。这引发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究竟哪些类型的政策措施能够成功地实现有意义的减排?尽管全球已有超过20年的经验,涉及数以千计的各种气候政策措施,科学界和政策领域对这一问题尚未达成共识。这强调了对气候政策干预措施进行精细化全球评估的必要性,需特别关注政策工具的多样性及其相互的互补性。
目前,在汇总全球有效气候政策干预措施的盘点工作中主要有两大障碍。首先,尽管关于立法框架和国家减排承诺的数据丰富,但缺乏关于已实施的具体政策工具类型及组合的系统性、跨国可比的数据。其次,实证工具通常专为分析单一政策工具而设计,并且主要应用于研究者主观认为特别相关的政策。因此,只有少数的主要政策工具受到广泛关注。例如,碳定价在高收入国家的研究较为充分,而非常多其他替代性政策工具却很少被评估,特别是在低收入国家。此外,同时评估多种政策组合的工具也很少。因此,尽管政策制定者大量依赖政策组合,但对于哪些政策组合能有效发挥互补作用并实现更强的减排效果的评估尚不清楚。由于上述所有原因,排放缺口与对有效气候政策的知识缺口紧密相关。
这项研究提供了一项全球性、基于数据的因果影响评估,旨在从过去20年内在六大洲41个国家实施的约1500项气候政策措施中,识别出已实现大规模减排的有效政策。这些国家在2019年的总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81%。这一大规模的跨国评估旨在为社会和决策者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在《巴黎协定》框架下有效地提升国家自主贡献,并提供哪些政策工具有潜力实现大规模减排的切实证据。研究的分析核心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气候政策数据库,该数据库具有全球性,并按相关经济部门(建筑、电力、工业和交通)进行细分,涵盖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政策清单。该研究的总体思路是先识别出大幅减排现象,并随后将其归因于可能的政策干预措施。为此,研究采用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标准双重差分(DID)方法来评估政策。
研究结果
图1 (A)1998年至2022年间,各国采取的政策和政策收紧的平均增加数量。政策收紧是指对现有政策工具的严格程度大幅提高。(B) 对每种工具类型在整个时间框架内采用的政策和政策收紧的数量进行可视化,突出显示所使用工具的不同数量。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或转型经济体是分开考虑的。(C) 每个点表示检测到的大幅减排,共发现69个。
图2 在电力和工业领域,分别有67%和54%的大幅减排与政策组合有关。图中,对于每个国家和部门,黑线表示随时间的观测排放量,蓝线表示模型拟合,与真实排放量密切相关。检测到的大幅减排用垂直的红线表示,反事实排放用红色表示。每个大幅减排被CI(深灰色)和2年CI(浅灰色)所包围,它们在某些情况下重叠。2年CI既反映了统计上的不确定性,也反映了政策反应的领先和滞后。每项政策干预都用x轴上的彩色方块表示。政策干预包括新出台的政策和收紧的政策。方框的颜色表示政策工具。
图3 在建筑和交通领域,分别有60%和94%的大幅减排与政策组合有关。其余同上。
图4 对于不同国家和部门,单独有效的政策及其政策组合结果。(A)政策工具单独出现的平均效应大小与该政策工具混合出现的平均效应大小对比。(B)对于每个圆圈区域,百分比表示该部门成功减排量是由特定的个别政策或特定的政策组合构成的。
本期编辑:陈姝
精
彩
回
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