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人如何佩玉吗?

文化   2024-04-29 14:15   北京  

中国人为何自古就喜欢佩玉?


1.佩玉彰显有德


早在春秋时期,君子就“比德以玉”,更有管仲、孔子相应提出“玉有九德”、“玉有十一德”,发展到汉朝最终形成了许慎所说的“玉有五德”。


从古至今,人们都给玉这种最质朴的自然物,赋予坚毅、温良、清丽、儒雅等品性,并以此比喻文人君子的道德与行为,把玉推崇至品德美的极高程度。


那么,既然玉被比喻为圣洁、完美之极,佩玉者也就是无比高尚的人,都是翩翩君子,因为他们已获得了如玉一般的道德品质。


儒家更是将佩玉与道德高尚与否相联系,进一步规定“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种社会道德观的形成千百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言行举止,所以,佩玉风尚一直流行至今。


2. 佩玉可以养生


玉的医疗保健功能早就被医药家和收藏家发现。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记有玉的药效;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也记录了玉的十四种药效:“玉气味甘平无毒,主治除胃中热,喘息、烦懑、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轻身长年。


引别录: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面身瘢痕,可用真玉日日磨之,久之则自灭。”并附方剂:“小儿惊啼圣惠方、痃癖鬼气圣惠方,而身瘢痕圣济方。”古代文献一直都有记载,盘玉有健身功能,盘玉者每每希望把古玉的温润与光泽盘出来,故手指要多运动,有如柔软体操或甩手操一样,是轻柔舒适,而非剧烈。


其实,有些人以手摩挲寿山石,其理相通,好处则是舒筋活血,平心静气。根据国家级中医王琦先生研究证明,玉所以可强身健体、治病保健,基本原理有三点。


一是其常压低温的物理特性。某些玉石具有白天吸光,晚上放光的特性,于是不在复色光的照射下,其温度比人体常温低0.4℃,可以降低头温,稳定脑压。这正符合中国传统保健方法的精辟结论,即“头要凉脚要暖”。



二是玉石的化学特性。据现代科学研究测试,玉石含有大量的锌、镁、铁、铜、铬、锰、钴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化合物。如佩带玉石可所含微量元素被人体皮肤吸收,产生特殊的“光电效应”聚焦蓄能,形成相当于电子计算机中谐振器似的电磁场,与人体发生谐振,从而使各项生理机能更加协调地运转。如嘴含玉石,借助唾液所含营养成分与溶菌酶的协同作用,能生津止渴,除胃中之热,平烦懑之气,滋心肺,润声喉,养毛发,不失为玉石养生的又一途径。玉在山而草木润,玉在河则河水清,由此可见玉石养生有益无损。


三是玉石具有按摩功能。玉对脑及面部位神经穴位具有刺激、按摩作用,能刺激经络、疏通脏腑,有明显的治疗保健作用。位于人手腕背侧有“养老穴”,常佩戴玉镯,可以得到长期的良性按摩,不仅能祛除老人视力模糊之疾,且可蓄元气,养精神。


3.佩玉可以避邪


相传盘古死后,他的呼吸变成风和云,他的肌肉化成土地,而骨髓就变成玉石和珍珠,因此玉器被视为吉祥物,具有驱邪避凶的魔力。


《山海经》亦有云“君子服之,以御不祥”就是说,君子若佩戴玉,可以抵御不祥之物的袭击,得到保护而平安无事。


《拾遗记•高辛》也记载有玉器的驱鬼防邪之事。“丹丘之地有夜叉驹跋之鬼,能以赤马瑙为瓶盂及乐器,皆精妙轻丽,中国人有用者,则魅不能逢之”。


而在唐代《杜阳杂编》则记载了一种香白玉,是一种奇玉,本身有天然的香味,可在数百米外嗅到,纵使藏于锦盒或金函、石匣中,也不能掩其气味。据说还能辟邪。


其实,古人认为玉能辟邪主要还是精神上的。人心情烦躁、苦闷、无聊、落寞或疲倦时玩玩玉,是很好的调剂。尤其是现世人事复杂而纷扰,生活方式平板枯燥而机械化,生活步调亦过于匆促。


人生亦多灾祸、意外、伤病、不幸和一些猝不及防的事情使人觉得不安全、疑惑、动荡、受苦、茫然、无奈、不知所措。玉,却给人带来一种安全感,使人重拾信心。从古至今,人的生活总不安稳,令人对生死和命运感到惶惑而不可把握。


自古以来,民间男女相信玉能护身、定惊、避凶、安家、驱邪、令人如意吉祥、平安顺利,玉代表生命中的正气、好运、德行、内涵和灵性,因而能帮助人于在不可信任的生命中重获意义与自信。故从心理上分析,相信玉能护身,便不纯是盲目的迷信,而是带有远古迄今的民族心理,十分微妙。


可以说玉象征了生命某些东西,人们佩带玉、收藏玉、摆设玉,是但求心之所安。在日常生活中。安心和信心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多变而复杂的社会中,却又是不少人难以获得的东西。


4.佩玉可以长寿


我国从古至今的各流派气功大师一致认为,人身有“精、气、神”三宝,“气”的使用尤为突出,只要保留精气存在,人体就会长存,而且还有可能复生。


而玉石正是蓄“气”最充沛的物质。所以,很多人相信玉石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能。西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云:“玉亦仙药,但难得耳。”


《玉经》曰:“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又称玉为“玄真”,“服玄真者,其命不极,玄真者,玉之别名也。令人身飞轻举,不但地仙而已。”


《淮南子》云:“终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得天地之精也。”


人们一直祈求平安如意,但常常在无意之间已经到了贪欲的程度,对玉器的希望也是如此。这点在道教思想中表现无遗。道教思想的中心,在于满足现实世界的人们的心理欲望,获得一切美好的事物,但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宇宙中的结构与过程状态,它们是无穷无极的,这就导致了贪欲的产生。


道教认为人生有三欲:长生不死、生命快乐和超世成仙。它们都和长寿相关,所以,从道教出现开始,都有人为了长寿或长生不老而寻求不死仙药。


如秦始皇派徐福带3000童男童女去蓬莱寻取丹药;汉武帝取金茎露和玉屑服用,说这样可以长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此风更甚,一些玄学、道家认为玉石有助于长生不老,将玉器认为是仙药。


但琢玉还是比较认同李时珍对玉的功能的看法,他说:“汉武帝取金茎露和玉屑服云可长生,即此物也,但玉未必能使生者不死,惟使死者不朽耳。养尸招盗,反成暴弃,若速朽归虚之为见理哉。”说得如此透彻,实不愧是一位旷古绝今的医药学家。


正文如下 ▼



      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玉雕成的,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中国古代男子佩玉,女子是不佩玉的,作为女子饰 物的玉饰,仅有首饰中的玉簪、玉搔头和腕饰的玉镯。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制度性的,一是礼仪制度,一是服装制度。在中国古代,服装制度实质上也是一种礼仪制度,只是到了现代以后,服装的制度性才逐渐削弱了。



玉的内涵


       《红楼梦》中有“金玉良缘”。“金”是宝钗项上所戴项圈上的金锁,俗称“长命锁”,是小孩子戴的饰物;“玉”则是宝玉和长命锁戴在一 起的玉坠儿——通灵宝玉。金锁和玉坠儿上各有两句吉谶:“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虽然是艺术虚构,但也有其现实依据。


       用玉作女人的项坠儿,是现代以后才有的。这首先与古代女 性服装制度有关。除了唐代,女性上衣的领口开得比较低之外,历代女性服装的领口都很高,根本没有给项坠儿留下展示的空间。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女性服装的演变,可以更清晰地看出服装制度对于女性颈项饰品的制约力量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典型的制服时代。男装不用说了,即便是女装,也是严格制度化的。50年代的列宁装,60年代的工装,70年代的军装,即使社会观念不将佩戴项链看做是资产阶级思想,女性服装也没有给颈项饰品留下一点点空间。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不仅走出了制服时代,而且进入了服装大变革时代。在这个变革时代,尤其以女装的变革更为显著,更具有革命性。不仅裙装五花八门,花样翻新,上装的款式也越来越丰富,特 别是领口的变化,给女性颈项饰品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金、银、珍珠、珊瑚项链,玉石、宝石项坠儿,一下子都涌了出来,争先恐后地装扮着女人美丽的脖颈。


       相比之下,古代男子佩玉与服装制度的关系不大,倒和礼仪制度的关系极为密切,而且正是礼仪制度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古代男子佩玉,女子不佩玉这种社会现象的。


       古籍《五经通义》说玉 “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孔子也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 德、道等君子的品节。《诗经》里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句。


       咱们再回顾下历史,在周代,玉首先是器,被用来作为礼器或信物。这是男性的天地,也是男性权力的一种表征方式。


       璧是祭天的礼器;琮是祭地的礼器;璋既是朝聘、发兵、丧葬的信物,也是祭祀南方的礼器;琥是祭祀西方的礼器;璜则是祭祀北方的礼器。《周礼·春官·瑞典》中的周制六瑞——镇圭、桓圭、信圭、躬 圭、穀璧、蒲璧,分别是王、公、侯、伯、子、男所持的信物。


       礼仪制度规定了玉与男子的关系,即使是佩玉,其审美意义也不如现代女性佩戴的玉饰品大,而主要承载着一种道德功能。


       《玉藻》中有一句话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里面除了“君子比德于玉” 的道德象征性之外,还包含着通过佩玉节制男子行止的意义。“玉不去身”之玉,主要是指佩玉。




佩玉的讲究


       中国古代男子的佩玉分为左右两组,“佩玉必双”就是这个意思。


       每一组为一佩,每一佩由七块玉组成,分别有云、龙、藻、蛇、麟等图案。佩上的横玉称 “珩玉”,形如角菱或残环。珩玉上端有一孔,用来穿带,挂于腰带之上;珩玉的两角各有一孔、中间一孔,分为三组,都用丝带或珍珠贯穿起来。中间一组的中间部分为一块圆形佩玉,称“瑀”。瑀上下各有三孔,用来上 下联结,其末端悬一块玉,形如半璧,两端呈尖形,称为“冲牙”。冲牙的半圆中间有一孔,用以穿带联结,其它两组在中间处各悬琚形玉一块,上下各一孔,用以联结上下半组。下半组末端悬一块璜玉,璜玉的形状如半璧 ,两璜相对,形如全璧。这三组佩玉在人行走的时候,随着人的行动而相互撞击,其撞击声响古称“珩铛佩环”。




佩玉的意义:修身


       实际上,佩玉撞击并 不是为了悦耳,而是起着一种提示作用,提醒佩玉男子的行止必须从容适度。走快了,佩玉的撞击声非但不悦耳,而且很乱;走慢了,力度不够,佩玉就不会发出撞击声;只有不疾不徐,从容适度,佩玉才会发出悦耳的声音 。人起坐时也是如此。因此,这是一种通过外在手段强化男子道德修养的方式,其道德作用远远大于审美作用。


       同时,它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儒家的“修身”本就是内 外兼修,既有“五日三省吾身”的内省,也有通过佩玉来节制行止的外修。因为,儒家的教化是全方位的,诗乐礼仪无不是实现教化的具体途径。


       可是,“佩”玉就具有装饰性作用,就会具有审美功能,不过,在中国古代, 男子佩玉的审美功能不但与道德功能相比是比较弱的,就是与其区别功能相比,也要弱很多。


       汉魏以后,门阀世族子弟、官宦士绅无不佩玉,并相沿成俗。固然其道德功能还在起作用,起码在士阶层中是这样,但是,作为一 种社会身份的表征,佩玉更多地发挥着一种社会区别功能。


       在中国古代男子佩玉这种习俗中,道德功能与区别功能是佩玉的主要功能,不过在不同时代,这两种功能的重要性有所不同而已。


中国人在骨子里是喜欢玉的,因为佩玉彰显有德,也可养生,据说还有辟邪和长寿功能。所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佩玉就已经蔚然成风,时至今日,尤是更甚。



@@@链接


中国人为何自古就喜欢佩玉?


1.佩玉彰显有德


早在春秋时期,君子就“比德以玉”,更有管仲、孔子相应提出“玉有九德”、“玉有十一德”,发展到汉朝最终形成了许慎所说的“玉有五德”。


从古至今,人们都给玉这种最质朴的自然物,赋予坚毅、温良、清丽、儒雅等品性,并以此比喻文人君子的道德与行为,把玉推崇至品德美的极高程度。


那么,既然玉被比喻为圣洁、完美之极,佩玉者也就是无比高尚的人,都是翩翩君子,因为他们已获得了如玉一般的道德品质。


儒家更是将佩玉与道德高尚与否相联系,进一步规定“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种社会道德观的形成千百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言行举止,所以,佩玉风尚一直流行至今。


2. 佩玉可以养生


玉的医疗保健功能早就被医药家和收藏家发现。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记有玉的药效;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也记录了玉的十四种药效:“玉气味甘平无毒,主治除胃中热,喘息、烦懑、止渴,屑如麻豆服之,久服轻身长年。


引别录: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面身瘢痕,可用真玉日日磨之,久之则自灭。”并附方剂:“小儿惊啼圣惠方、痃癖鬼气圣惠方,而身瘢痕圣济方。”古代文献一直都有记载,盘玉有健身功能,盘玉者每每希望把古玉的温润与光泽盘出来,故手指要多运动,有如柔软体操或甩手操一样,是轻柔舒适,而非剧烈。


其实,有些人以手摩挲寿山石,其理相通,好处则是舒筋活血,平心静气。根据国家级中医王琦先生研究证明,玉所以可强身健体、治病保健,基本原理有三点。


一是其常压低温的物理特性。某些玉石具有白天吸光,晚上放光的特性,于是不在复色光的照射下,其温度比人体常温低0.4℃,可以降低头温,稳定脑压。这正符合中国传统保健方法的精辟结论,即“头要凉脚要暖”。



二是玉石的化学特性。据现代科学研究测试,玉石含有大量的锌、镁、铁、铜、铬、锰、钴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化合物。如佩带玉石可所含微量元素被人体皮肤吸收,产生特殊的“光电效应”聚焦蓄能,形成相当于电子计算机中谐振器似的电磁场,与人体发生谐振,从而使各项生理机能更加协调地运转。如嘴含玉石,借助唾液所含营养成分与溶菌酶的协同作用,能生津止渴,除胃中之热,平烦懑之气,滋心肺,润声喉,养毛发,不失为玉石养生的又一途径。玉在山而草木润,玉在河则河水清,由此可见玉石养生有益无损。


三是玉石具有按摩功能。玉对脑及面部位神经穴位具有刺激、按摩作用,能刺激经络、疏通脏腑,有明显的治疗保健作用。位于人手腕背侧有“养老穴”,常佩戴玉镯,可以得到长期的良性按摩,不仅能祛除老人视力模糊之疾,且可蓄元气,养精神。


3.佩玉可以避邪


相传盘古死后,他的呼吸变成风和云,他的肌肉化成土地,而骨髓就变成玉石和珍珠,因此玉器被视为吉祥物,具有驱邪避凶的魔力。


《山海经》亦有云“君子服之,以御不祥”就是说,君子若佩戴玉,可以抵御不祥之物的袭击,得到保护而平安无事。


《拾遗记•高辛》也记载有玉器的驱鬼防邪之事。“丹丘之地有夜叉驹跋之鬼,能以赤马瑙为瓶盂及乐器,皆精妙轻丽,中国人有用者,则魅不能逢之”。


而在唐代《杜阳杂编》则记载了一种香白玉,是一种奇玉,本身有天然的香味,可在数百米外嗅到,纵使藏于锦盒或金函、石匣中,也不能掩其气味。据说还能辟邪。


其实,古人认为玉能辟邪主要还是精神上的。人心情烦躁、苦闷、无聊、落寞或疲倦时玩玩玉,是很好的调剂。尤其是现世人事复杂而纷扰,生活方式平板枯燥而机械化,生活步调亦过于匆促。


人生亦多灾祸、意外、伤病、不幸和一些猝不及防的事情使人觉得不安全、疑惑、动荡、受苦、茫然、无奈、不知所措。玉,却给人带来一种安全感,使人重拾信心。从古至今,人的生活总不安稳,令人对生死和命运感到惶惑而不可把握。


自古以来,民间男女相信玉能护身、定惊、避凶、安家、驱邪、令人如意吉祥、平安顺利,玉代表生命中的正气、好运、德行、内涵和灵性,因而能帮助人于在不可信任的生命中重获意义与自信。故从心理上分析,相信玉能护身,便不纯是盲目的迷信,而是带有远古迄今的民族心理,十分微妙。


可以说玉象征了生命某些东西,人们佩带玉、收藏玉、摆设玉,是但求心之所安。在日常生活中。安心和信心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多变而复杂的社会中,却又是不少人难以获得的东西。


4.佩玉可以长寿


我国从古至今的各流派气功大师一致认为,人身有“精、气、神”三宝,“气”的使用尤为突出,只要保留精气存在,人体就会长存,而且还有可能复生。


而玉石正是蓄“气”最充沛的物质。所以,很多人相信玉石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能。西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云:“玉亦仙药,但难得耳。”


《玉经》曰:“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又称玉为“玄真”,“服玄真者,其命不极,玄真者,玉之别名也。令人身飞轻举,不但地仙而已。”


《淮南子》云:“终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得天地之精也。”


人们一直祈求平安如意,但常常在无意之间已经到了贪欲的程度,对玉器的希望也是如此。这点在道教思想中表现无遗。道教思想的中心,在于满足现实世界的人们的心理欲望,获得一切美好的事物,但似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宇宙中的结构与过程状态,它们是无穷无极的,这就导致了贪欲的产生。


道教认为人生有三欲:长生不死、生命快乐和超世成仙。它们都和长寿相关,所以,从道教出现开始,都有人为了长寿或长生不老而寻求不死仙药。


如秦始皇派徐福带3000童男童女去蓬莱寻取丹药;汉武帝取金茎露和玉屑服用,说这样可以长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此风更甚,一些玄学、道家认为玉石有助于长生不老,将玉器认为是仙药。


但琢玉还是比较认同李时珍对玉的功能的看法,他说:“汉武帝取金茎露和玉屑服云可长生,即此物也,但玉未必能使生者不死,惟使死者不朽耳。养尸招盗,反成暴弃,若速朽归虚之为见理哉。”说得如此透彻,实不愧是一位旷古绝今的医药学家。



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商务合作/广告推广 加微信 loongfree


欢迎扫码关注古玉鉴赏


总的来说,清代宫廷用玉直接受清内廷院画艺术的支配和影响,其做工严谨,一丝不苟。有的碾琢细致,如雕似画,有的在抛光上不惜工本以显示其温润晶莹之玉质美。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黄玉极少,也受到爱重。民间用玉以两江产量最多也最精。清朝最负盛名的碾玉中心是苏州专诸巷,苏州玉器精致秀媚,内廷玉匠也多来自该地。扬州玉作发展很快,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其玉作豪放劲健,特别善于碾琢几千斤甚至上万斤重的特大件玉器,《大禹治水图玉山》即其代表作。清代玉工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平凸、隐起、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来艺术影响并加以揉合变通。


此外清代各个时期玉作亦有所不同:顺治、康熙年战乱频频,民不聊生,玉器行业也处于萧条状态,产量很少,但宫廷用玉仍不乏精品。雍正朝经济复苏,手工业大为发展,玉作也重新崛起。乾隆、嘉庆年间为清玉的昌盛期。这时宫廷玉器充斥各个殿座,各主要大城市玉肆十分兴旺。民间观玉赏玉之风兴盛,玉器的用途更加广泛,陈设、器皿、佩饰、祭器、偶像、文玩、用具、镶嵌等等,品类齐全。乾隆时所称的痕都斯坦玉器是具有阿拉伯风格的莫卧儿王朝玉器,乾隆中晚期时已大量进入内廷,得到乾隆的喜爱,其风格波及北京、苏州、扬州等玉肆。新疆维吾尔族玉器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与宫廷玉器和痕都斯坦玉器有所不同,虽属阿拉伯风格,但器形、纹饰均较单纯,光素器较多,不重磨工,稍显粗糙。道咸间战端又起,内忧外患,国家经济严重受挫,新疆玉贡完全停止,宫廷玉器日渐衰落,有时甚至停止碾制。地方大城市的玉肆,也因原料不足及经济衰退而逐渐衰落。特别是太平天国起义以及前后两次鸦片战争,战火遍布两江,苏、扬二地正好处在战争中心地带,所受祸害可想而知。从此之后清代玉作就再也没有振作起来了。

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玉器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发展,形成了我国古代玉器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清代玉器的品种和数量很多,以陈设品和佩饰最多,也最为精美。陈设品有仿青铜器的仿古器皿,还有各种寓意吉祥的动物造型。新增的品种有山水、花鸟、玉山子、浮雕图画式的玉屏风等等。玉佩饰的种类更是非常的丰富。此外还有各种玉质的实用器皿、文房用品。清代玉器善于借鉴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的成就,集阴线、阳线、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做工及历代的艺术风格之大成,创造与发展了工艺性、装饰性极强的玉器工艺,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较高的艺术造诣。青玉双螭饕餮纹彝 清清代玉器中有不少大型的观赏性“玉山”,以山水画为蓝本,就地取材,加以设计制作。其做工严谨,一丝不苟。如“桐荫仕女图”,作者利用玉的白色和红色,巧妙的琢制成茂密的树木,假山和石桌石凳,很有江南庭院的诗意。

古玉鉴赏
专业视角,传承文化,立志成为最权威的收藏类公众号。我们会带给您最新鲜的收藏资讯,最隐秘的业界内幕,最实用的鉴别方法,最宝贵的藏家心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