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年,迎大年
人间至味是团圆
转眼间,小年如约而至
北方地区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
北方地区在清朝中期以前也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如《清嘉录》记载:"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百姓上行下效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小年是民间祭拜灶王爷的日子,人们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以期来年更顺利。
小年当天早上,人们会将剪好的窗花贴在玻璃上,以营造喜庆的氛围。
北方称为“扫房”,意在把穷运晦气扫出门。人们会彻底打扫房屋,清洗被褥、旧衣服以及门窗玻璃等。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小年前后,人们会进行沐浴理发,以干干净净的姿态迎接新春。
过了腊月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灶糖是一种麦芽糖,黏性很大,把它抽成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作“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饺子是小年的“重头戏”。俗语有云:“送行饺子迎风面。”在小年这一天,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不仅是为灶王爷饯行,更是为了祈求来年团团圆圆、招财进宝。
饺子的形状像元宝,象征富贵;而蒸腾着热气的饺子,更让整个家充满了温暖的年味。
米花糖是北方小年的经典美食。过去,人们将爆米花粒拌上麦芽糖,压制成香甜的米花糖,中卫人将这称为“米花板板”。
这道甜食不仅象征着甜蜜生活,也寓意着家宅平安。如今,米花糖的制作更加多样化,但寄托的情感却始终如一。
《七绝·小年》
小年灶神欲升天,面见玉皇评人间。
待到众仙下凡日,天地双界尽欢颜。
《祭灶与邻曲散福》
宋·陆游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祭灶诗》
宋·吕蒙正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 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六七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乒乒乓乓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
⭐ 有钱没钱,剃头过年。
⭐ 灶王爷本姓张,家住顺义张各庄。
小年已至,春风送暖
红炉煮酒,笑语添岁
家人围坐,灯火可亲
祈福纳祥,岁岁平安
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中写道:“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小年不小,春节不远。它以独特的风俗、深厚的文化,为我们编织了一个又一个关于团圆与美好的梦。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光节点,让我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带着对生活的热爱,在小年的温馨氛围中,静静等待新春的盛大启幕。愿每个人的生活,都如这小年的灶糖一般,甜蜜而悠长;愿每个家庭,都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万事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