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 雨季频发,这些洪涝灾害知识,请查收→

文摘   2024-11-03 18:58   海南  




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指大雨、暴雨引起水道急流、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环境及各种设施等现象。

暴雨洪水不仅有直接的破坏性,也会大大增加传染病的流行风险。 

  

为什么洪涝过后传染病流行风险会增加呢?


洪涝灾害后,公共卫生服务和保健基础设施被破坏、清洁水被污染、生态环境的改变、人群密度改变(特别是拥挤的帐篷)、人口的迁移、因住所损坏所致的环境变化、受灾群众营养状态的下降、心理压力的剧增、机体免疫力的降低等,使得传染性疾病流行的可能性增加。

  

洪涝灾害后需要重点预防哪些疾病?

1

肠道传染病

      饮用水供水系统可能被冲毁、淹没、污水倒灌,进而导致水体污染、饮用水缺乏;储存食物易霉变腐败;燃料短缺导致喝生水吃生冷食物等。因此,洪涝灾害后需重点预防霍乱、伤寒、细菌性痢疾等引起的细菌性腹泻,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引起的病毒性腹泻,隐孢子虫等寄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以及其它肠道传染病如手足口病、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等。


2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洪灾期间自然环境改变,包括温度、湿度、水位及媒介生物的栖息地变化,影响了病原体、传染源、传播媒介和宿主的生长繁殖和生活习性。比如暴雨过后,蚊虫增多;受灾群众居住环境被破坏,虫媒动物接触机会增加;灾区安置点人群拥挤,接触传播增多等。需要重点预防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有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血吸虫病、炭疽、布鲁氏菌病等。


3
皮肤病

洪灾期间,人们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加之气候温暖湿润,且卫生条件差,皮肤瘙痒、红疹、水疱、局部感染和溃疡等事例多发,需要重点预防浸渍性皮炎、虫咬性皮炎、手足癣等。

  

提高防病意识,防病不恐慌

1

注意饮用水卫生





不饮用未经处理的地表水、雨水、洪水。洪水及雨水中含大量腐败动植物碎屑、病菌、寄生虫等,即使肉眼看似干净的河水、泉水、井水、山涧水或湖水,直接饮用也存在风险。





不喝生水或被污染的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饮用开水、瓶装水和桶装水;在不得不饮用的情况下应用明矾沉聚,漂白粉消毒,至少煮沸五分钟以上才能饮用。缸、桶、盆等盛水器具消毒后用干净的水冲洗。





自觉保护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其周围环境,在远离水源的指定地点倾倒生活污水和垃圾。


2

注意饮食卫生





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物。





不食用雨水浸泡过的食物。





不食用洪水及雨水中淹死、病死的禽畜和鱼虾。





不随意采食野生蘑菇、野菜、野果。





食品应彻底烧熟煮透后食用。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



3
注意环境卫生





室外不随地大小便,不随意倾倒生活垃圾。否则可能会污染水体和环境,可能造成苍蝇大量孳生,传播痢疾、伤寒、霍乱等肠道传染病。





室内注意消毒,对物体表面可采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或200mg/L二氧化氯,或1000mg/L过氧乙酸进行喷洒或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餐、饮具清洗后首选煮沸消毒,煮沸时间应在15分钟以上;也可用消毒剂浸泡消毒,先用有效氯250mg/L-500mg/L的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4
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做好手和皮肤消毒,长时间浸泡雨水造成皮肤红肿、损伤时应及时就医,也可用碘伏1000mg/L或其它皮肤消毒剂涂抹消毒。





若出现伤口应当用防水材料包裹伤口,避免伤口与洪水及雨水接触,如若接触,应立即用清洁水和肥皂冲洗。





不要用被洪水污染的水洗手洗脸以及洗涤其他物品。





做好健康监测,如接触洪水或食用被污染食品且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时,应尽早就医。


END




来 源:永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总监制:陈海清

审 核:翁壮岛

审 校:刘文芳 李娜 邢洁雅











乐东微发布
“乐东微发布”公众号是中共乐东县委宣传部官方政务发布平台,这里可以见证乐东发展历程,是乐东权威的新闻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