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在精河县托里镇乌兰旦达盖村,甫·巴特孟克回忆起2017年的那次大地震,仍然心有余悸。
“早上刚起床,人还懵着呢,突然感觉到剧烈晃动。意识到地震后,我赶紧叫上老婆孩子冲出院子。”此刻的甫·巴特孟克话语间难掩激动,他指着房子告诉大家,多亏了这栋抗震房。
2017年8月9日7时27分,精河县发生6.6级地震,全县1.9万户、6万余人受灾,1.53万户房屋严重受损。
“地震时把我平时放在窗户边上的砖震下来摔碎了,但房子一点事儿都没有。”甫·巴特孟克很庆幸,自己家2016年建了抗震安居房。
新疆处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的前沿地带,地震活动水平居我国大陆各省(区、市)首位,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高、分布广。近二十年来,新疆坚持“地上搞结实、公众搞明白、地下搞清楚”,持续开展安居富民工程,加强防震减灾应急演练,着力探索地震预警监测,有效提升了防震减灾能力。
9月11日,“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进行时”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精河县村民家中进行探访。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谢慧变摄
“地上搞结实”,确保住房安全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这是我国的建筑抗震理念。符合要求的建筑遇到地震时,即使是罕遇的大地震,也要做到建筑主体结构不发生毁灭性的垮塌。
“地震灾害多数是由房屋破坏造成的。只要房屋在地震中不破坏、少破坏、轻破坏,伤亡人数一定是很少的,损失程度也会减小很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原所长、二级研究员孙柏涛说。
今年1月23日2时09分,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22公里。此次地震中,抗震安居房没有倒塌,只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倒塌的房屋则主要是牧民自建房和夏牧场临时住房。
乌什县委书记颜画说,7.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巨大,但是,这么大的破坏力,乌什县没有一人死亡,抗震安居房发挥了根本作用。
9月9日—12日,由中国地震局组织的“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进行时”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新疆,来自中国地震局、新疆地震局的专家及疆内外6家媒体记者一行深入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精河县等地村农(牧)民家中、学校等地,实地探访并深入调研新疆近年来防震减灾成效。
调研过程中,很多专家回忆起了2003年伽师—巴楚6.8级地震。自治区地震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张勇介绍,伽师—巴楚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伤亡人数最多、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次地震灾害。这次地震后,新疆宣布要变被动的地震灾后救助为震前的主动防御,在全疆范围内实施城乡抗震安居工程。
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试点。新疆将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结合起来。2010年,全疆13个地(州、市)将已建成的抗震安居房全部纳入改造型农村安居房规划。2011—2020年,全区累计建成农村安居房266.98万户,1100余万名各族群众告别了土坯房、泥草房,实现了住有安居、住有宜居。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级巡视员高海玻说,为提高农村防震减灾能力,2021年以来,新疆实施农村住房抗震防灾工程,截至2023年底,累计完成工程建设任务3.48万户,近14万各族农民群众住进抗震安全“放心房”。
不仅如此,2016年起,新疆对位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含8度)以上地震高烈度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或地震灾后重建阶段的新建3层(含3层)以上且单体建筑面积大于2000平方米的人员密集公共建筑均采用隔震减震技术。这种技术通过隔离或消耗地震能量的方式,达到以柔克刚的抗震效果。
截至目前,新疆已建成隔震减震建筑5000多栋,隔震减震技术广泛应用于学校、幼儿园、医院、住宅楼、公共建筑等建设领域,推广应用走在全国前列。
9月10日,“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进行时”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亚曼苏柯尔克孜族乡幸福新区村民家中。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谢慧变摄
“公众搞明白”,强化应急演练
9月11日,在温泉县扎勒木特乡浩图尔哈队,走进一个大铁门,偌大的院子里干净明亮,绽放的各色花儿为初秋增添了不少生机。
这是牧民牡丹的家,和院子仅一墙之隔,有一个小门连接着另一个更大的院子。“这是羊圈、牛圈……”牡丹介绍,现在牛羊都找人代牧,老两口主要带孙子,闲了收拾收拾院子,种点蔬菜、花卉。
牡丹和家人2012年从牧场搬进新家。新房子对她而言,意味着更安全、更放心。曾经她和家人一起以游牧为生,在山上居住,除了水电不方便外,更让她担心的是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拥有安全的住房是防震减灾的关键,但提高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也是重要环节。
历史上的大地震启示人类,建立日常全民逃生自救训练体系和避难措施、避难场所,能够有效降低灾害程度,更大程度地提高获救率。
在乌什县亚曼苏柯尔克孜族乡尤喀克亚曼苏村莫拉麦提·阿吾提家,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二级研究员高孟潭问:“当时地震的情景你还记得吗?”
莫拉麦提回忆说,当时房子晃得厉害,衣服没顾上穿就跑出来了。
高孟潭说,地震留给人们的反应时间也就十几秒,其实地震来临时没时间想该怎么做,需要的是一种条件反射,也就是基于演练无数次的应急反应。地震来了,跑不跑跟环境和自身的能力有关。比如,居住高楼最好立即躲到遮蔽物下面,如果居住的平房或者一楼或者门前就是广场就可以马上跑到室外。
“2024年乌什7.1级地震和2017年精河6.6级地震震级大、伤亡小,充分说明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高孟潭在他的朋友圈中写道。
颜画介绍,乌什县今年初的发生7.1级地震,震级大、伤亡小,这和日常持续不断开展的地震应急演练密切相关。一年多来,乌什县持续开展县、乡、村和机关、学校、医院、消防地震应急演练,提高了干部群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水平。
为了提高公众的应急科普意识,新疆地震局近年来与各相关单位加强合作,在作品创作、资源共享、科普培训、重大活动等方面重点发力,打造“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品牌活动,举办讲座18000余场、地震避险演练55000余次,11万余班级举办防震减灾主题班会,参与师生达5000万人次,通过防震减灾移动科普馆,深入学校、企业、社区等地开展特色活动,构筑“大宣传”格局。
自治区地震局副局长热甫克提·阿不力孜说,通过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关键要让老百姓真正听得明白,形成“条件反射”能力,真正遇到地震灾害时,才能最大限度提升自救能力。
“地下搞清楚”,提升防范能力
地震的发生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引起的,具体的机理非常复杂。能够像预报天气一样提前告知某一区域地震发生的概率,在全世界范围内,仍是一大难题,实现精准的地震预报,还需要地震工作者不断探索。相比之下,地震预警是现阶段可以实现的有效减灾的重要途径之一。
地震预警是利用时间差提醒人们在地震波到达之前采取必要避震措施,如停止高速列车运行、及时撤离、切断燃气管道阀门和供电系统等,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预警如何发挥作用?地震发生时会产生地震横波(称S波,3—4千米每秒,破坏性强)和纵波(称P波,6—8千米每秒,破坏性不强),而电磁波以30万千米每秒传输信息,地震预警正是利用时间差,在地震波到达人口密集区之前的几秒到几十秒内发出警报。
自治区地震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乌什7.1级地震和历次5级以上余震发生后,全疆有1000多台专用预警终端达到预警触发条件,发出相应警报信号。
截至目前,新疆已建成地震监测预警站1398个,并在地震多发频发区域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部署了2452台专用预警终端设备。
今年8月,“新疆地震预警”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在新疆地震重点预警区可实现分钟级地震速报和烈度速报能力及秒级地震预警能力。
热甫克提·阿不力孜说,通常站网密度越高越有助于及时有效发出地震预警信息。由于新疆地域辽阔,地震站网密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上搞结实、公众搞明白、地下搞清楚是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三大基本逻辑。”热甫克提·阿不力孜说,“地下搞清楚”一直以来都是地震各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
记者了解到,为了把地下搞清楚,新疆地震局2023年开始在全疆范围内选取8个县(市)开展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城市活动断层沿线通常是强震发生时破坏最严重的区域。
热甫克提·阿不力孜解释,开展活动断层探测是潜在震源划分和震灾风险评估的基础,也是地震监测预警、震后抢险救援的依据,对于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建设和重大战略项目选址都有重要意义,目前各项探测工作均在有序进行中,未来将在全疆范围内开展城市活动探测工作。
消息来源:新疆日报
记者:谢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