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开学,澄迈疾控中心提醒您注意防范这些常见重点传染病

政务   2024-08-26 19:45   海南  

开学季,学生集中返校,易感人群短时间大量聚集,易造成呼吸道、肠道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我省夏秋季天气湿热,蚊虫增多,特别容易引起蚊媒传染病暴发流行。澄迈疾控温馨提醒:开学季,请注意防范登革热新冠病毒感染、流感、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等重点传染病。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通过雌性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发病后3-6天出现皮疹,严重者会出现皮肤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呕血、黑便、脑出血等,病情严重恶化可造成死亡。


   预防措施


1.预防登革热最有效的措施是做好防蚊灭蚊工作。


一是清理家中积水。清理房前屋后的缸、罐、废旧轮胎、啤酒瓶、竹筒、陶瓷器皿等积水容器,家养水生植物每隔3~5天换水洗瓶,水缸或水箱加盖等可有效消除蚊虫孳生地。


二是保持通风干燥。开窗通风,避免潮湿,保持家中干净卫生。


三是安装纱门纱窗。把杀虫剂喷洒在纱窗上,效果更佳!


四是做好防蚊工作。挂好蚊帐,也可以使用含有避蚊胺、驱蚊酯、派卡瑞丁、柠檬叶桉叶油的驱蚊产品。


五是使用灭蚊虫产品。家庭灭蚊首选电热蚊香液、电热灭蚊片、电蚊拍等。

   

2.密切关注登革热疫情,尽量避免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如须前往应做好个人防护,选择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外出时皮肤裸露部位可涂抹蚊虫驱避剂,早晨和傍晚尽量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长时间逗留。


3.加强自我健康监测。8月以来有南美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国家或我国云南、广东等登革热流行地区旅居史的师生要做好自身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及皮疹,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旅居史。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也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造成感染。


主要表现为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热程多数不超过3天,部分患者可伴有肌肉酸痛、鼻塞、流涕、腹泻、结膜炎等。目前全球仍以奥密克戎毒株为主流行。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季节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感染,在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场所,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


主要以发热、咽痛、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新冠病毒感染、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


1.室内通风换气。户外空气状况良好时,增加开窗通风频次,加强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新鲜。


2.不聚集。在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空气污浊的场所,避免在人多密集处久留,不得不去时请规范佩戴口罩。


3.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最好用洗手液或肥皂、香皂,流动水洗净,避免用手接触眼睛、口鼻等部位,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帕或纸巾捂住口鼻。


4.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根据天气变化酌情加减衣物,多食用富含高蛋白、维生素食物,加强锻炼,增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


5.接种疫苗。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在流行和传播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异,产

生新的流行毒株,导致新冠反复流行和感染,规范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6.不带病上岗上学。如果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嗅觉和味觉减退等症状,应避免带病上学/上班,居家休息或及时就诊,若出现持续高热或咳嗽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且规范佩戴口罩防止出现交叉感染。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5岁及以下儿童常见急性传染性疾病。全年均可发病,4-7月为春夏季高峰,9-11月为秋季高峰。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4~7、9、10、16型(CVA4~7、9、10、16)和B组1~3、5型(CVB1~3、5),埃可病毒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A71)等。既往以EV-A71和 CVA16为主,目前CVA6已成为继CVA16、EV-A71之后的又一个主要常见病原。感染CVA6与感染传统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皮疹表现不同,部分患者皮损累及范围较大。EV-A71仍是引起手足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从感染到出现症状约为2-10天,平均3-5天。


临床表现多以发热,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患儿通常病情症状较轻,呈自限性,一般预后良好,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少数重症患者儿的病情会快速恶化,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多器官衰竭,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感染CVA6、CVA10的少部分患者在病后2~4周可能会出现脱甲症状。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手足口病传染源,隐性感染比例较大。患者发病前具有传染性,通常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多样且容易实现,主要的传播方式为密切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及接触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1.避免接触患儿。尽量不要与患儿拥抱、分享玩具、共用餐具、洗浴用品等,防止交叉感染。


2.保持手卫生。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有效措施。儿童在触摸公共物品后、外出游玩回家后、进食前、如厕后,以及家长和看护人在回家后、加工食品前、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平常可用肥皂水或洗手液洗手,接触病人及污染物后应选择合适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洗手。


3.减少聚集。人群聚集、接触频繁,容易传播手足口病,建议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4.环境通风。密闭公共场所和居室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5.清洁消毒。接触频繁部位、日常用品和儿童玩具定期清洁和消毒;奶具、餐具等要煮沸消毒;衣物、被褥经常在太阳下晾晒或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6.接种疫苗。虽然接种EV-A71疫苗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感染,但可有效预防EV-A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为尽早发挥保护作用,鼓励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5岁以上儿童不推荐接种。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胃肠炎全年均可发生,一般10月到次年3月是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季节。人群普遍易感。聚集性疫情主要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


诺如病毒属于杯状病毒科,是引起急性胃肠炎常见的病原体之一。诺如病毒具有感染剂量低、排毒时间长、外环境抵抗力强等特点,容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相对封闭环境引起胃肠炎暴发。诺如病毒为RNA病毒,极容易发生变异,每隔几年就有新的变异株出现,引起全球或区域性暴发流行。


诺如病毒感染潜伏期为12-72小时,通常为24-48小时。常见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部分患者有头痛、畏寒和肌肉酸痛等。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腹泻居多,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


诺如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引起非细菌性肠胃炎的杯状病毒,病毒基因多样且高度变异,每隔数年就会出现新变异,是引起散发性和全球暴发流行性肠胃炎最主要的病因。


病例和隐性感染者为诺如病毒感染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多样,主要通过摄入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患者粪便或呕吐物、吸入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以及间接接触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物品和环境等感染。


诺如病毒胃肠炎属于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多数患者发病后症状轻,无需治疗,休息2-3天即可康复,可口服糖盐水或口服补液盐补充呕吐和腹泻消耗的水分。对于婴幼儿、老人,特别是伴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如因频繁呕吐或腹泻,出现脱水等较严重的症状时,应及时治疗。


    诺如病毒预防措施:


1.保持手卫生。饭前、便后、加工食物前应按照6步洗手法正确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20秒,但需注意,含酒精消毒纸巾和免洗手消毒剂对诺如病毒无效,不能代替洗手。


2.注意饮食饮水卫生。不饮用生水,蔬菜瓜果彻底洗净,烹饪食物要煮熟,特别是牡蛎和其他贝类海鲜类食品更要煮熟煮透后食用。


3.病例应尽量居家隔离,避免传染他人。诺如病毒感染者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应尽量隔离,轻症患者可居家或在疫情发生机构就地隔离,重症患者需送医疗机构隔离治疗。在此期间患者应勤洗手,保持手卫生,尽量不要和其他健康的家人等近距离接触,分开食宿,尤其不要做饭或照顾老人和幼儿。


4.做好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对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环境和物品需要使用含氯制剂进行消毒。在清理受到呕吐物污染的物品时,应戴塑胶手套和口罩,避免直接接触污染物。患者家庭环境也应依据医务人员指导加强消毒,避免在家庭内造成传播。


5.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增强身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本文来源:澄迈县卫健委

编辑丨刘洁娜
审核丨柯蕾

审定丨汪文静

澄迈县委政法委官方发布

平安澄迈
发布县委县政府政法综治工作部署、政法综治各部门工作动态,宣传我县平安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为平安澄迈建设工作提供舆论支持和宣传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