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歼-36”在万众瞩目中悍然登场的那一刻,全球军事爱好者们的神经都被深深触动。这款被热议的国产新机,不仅让“六代机”的概念在全球范围内迅速传播,更在无形中宣判了“轰-20”的“死刑”。难道,我们期盼已久的“轰-20”真的就此化为泡影?不!这背后的故事,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轰-20,这个名字,对于无数军事迷来说,几乎已经成了一种精神图腾。它承载着中国航空工业的梦想与荣耀,是无数人日思夜想的国之重器。但为什么,在“歼-36”的光芒下,轰-20却显得如此黯淡无光?难道仅仅是因为轰-6太老,空军需要装备新一代轰炸机?还是因为“20”家族一直三缺一,需要一个完美的成员来填补空缺?亦或是,仅仅因为美国有B-2A,我们也得有?
不!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轰炸机,这个自上世纪30年代就兴起的空中巨无霸,它的历史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悠久。从二战初期的B-17对日舰队的水平轰炸,到后来的大型轰炸机对陆战略轰炸,再到中轻型轰炸机兼顾海陆的模式,轰炸机的发展始终与战争态势紧密相连。而到了今天,只有中美俄还在装备这种空中巨无霸,这背后,是技术、经验和实力的综合体现。
美国,作为轰炸机技术的领头羊,其B-2A隐身轰炸机更是被誉为空中幽灵。但即便如此,美国也在着手淘汰B-1B和B-2A,未来将组建由B-21和B-52组成的机队。这背后,是技术的更新换代,也是战略需求的调整。而俄罗斯,虽然轰炸机技术逊色于美国,但在乌克兰战场的实战检验中,也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那么,中国呢?我们到底为什么需要“轰-20”?是因为轰-6太老,还是因为“20”家族需要完整?不!这些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对“轰-20”的实战期待,其实只有两点:战略威慑和隐身穿透打击。但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两点期待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战略威慑,这是轰炸机最基本的使命。但国内对空基核威慑的态度,一直是“保持存在”,投入的资源远不如陆基、海基核力量。而隐身穿透打击,这曾经是B-2A的独门绝技。但如今,随着“空警-3000”等新一代反隐身雷达的问世,隐身轰炸机的突防能力已经大打折扣。更何况,国内出现的新机,如“歼-36”和“歼轰-XX”,都具备长时间超音速巡航、大尺寸隐身弹舱等明显技术特征。一旦服役,它们将能够搭载高超音速武器,跨越上千千米,高速打击对手关键节点。
这,就是“轰-20”面临的现实困境。原来它存在的基石,如今已经不复存在。未来,中航工业可能会付出其他性能为代价,发展载弹量更大、全谱隐身性能更强、打击范围更广的轰炸机。但那时的它,还能叫“轰-20”吗?不!最少也是“轰-30”起步,“轰-40”也不是不可能!
有人说,轰炸飞行相比战斗任务要简单很多。纯粹为满足“搭载大尺寸弹药远程隐身打击”的需求,大型无人机其实更合适。但我想说,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考虑,更是战略层面的抉择。轰-20,它不仅仅是一款轰炸机,更是中国航空工业的象征,是国家战略的体现!
如今,“歼-36”已经横空出世,它用实力证明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崛起。而轰-20,虽然还未露面,但我相信,它一定在某个角落默默积蓄力量,等待着属于自己的辉煌时刻。因为,这不仅仅是一款轰炸机的诞生,更是中国航空工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
所以,别再说轰-20没戏了!它,只是需要时间,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你,难道不期待那一刻的到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