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相册|哈尔滨亚冬会,你有没有留意到这首歌?

乐活   2025-02-08 22:01   北京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


2月7日中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太阳岛宾馆宴会厅外响起《乌苏里船歌》悠扬的歌声。


40名身着中外民族服装的少年儿童,一同唱起这首黑龙江民歌,热烈欢迎出席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的国际贵宾。


黑龙江省佳木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风光(2024年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2015年9月27日拍摄的乌苏里江风光。 新华社发(许丛军 摄)


这首歌传唱至今六十多年,何以经久不衰?时间的指针悄然拨回1949年。


作为中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赫哲族世居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因地处祖国东方,被称为“守望太阳的民族”。


新中国成立后,赫哲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作于1962年的《乌苏里船歌》,形象地描绘出赫哲族的劳动生活场景。


1960年全国滑雪运动会少年男子8公里和10公里两项速滑冠军获得者——由满昌。这个赫哲族少年从小就跟着父兄狩猎、捕鱼,培养了坚毅勇敢的性格和健壮的身体。新华社记者 刘恩泰 摄


20世纪60年代初,赫哲族渔工们下网捕鱼。新华社记者 佟德印 摄


1988年,赫哲族男人下江捕鱼,妇女则划着小竹筏捕捞小鱼,用来作鱼饵。新华社记者 刘向阳 摄


1988年,赫哲族女人精心缝制鱼皮衣服。新华社记者 刘向阳 摄


这是1988年拍摄的赫哲人的“鱼楼”,它是用圆木搭起来的,用来贮存鱼干和粮食。新华社记者 刘向阳 摄


1988年夏,夕阳红遍赫哲族渔乡。新华社记者 何宗跃 摄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从传统的渔业捕捞到渔农并重,再到当前旅游产业带动、多业并举的跨越式发展;从最初的地窨子、马架子,到泥草房、砖瓦房,再到二层楼、花园式民居,用上自来水、抽水马桶、地热取暖,居住环境日益改善……踏上新征程,赫哲族人民唱响幸福“新船歌”。


这是2022年9月4日拍摄的黑龙江省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2020年7月22日,在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二道江滩地,赫哲族村民丛秀松把刚打上来的鱼扔进船舱。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2024年10月12日,在黑龙江省佳木斯抚远市米比赫哲工艺室,学员在进行鱼皮文创产品制作。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2020年9月11日,黑龙江省抚远市抓吉镇赫哲族学校的学生在体育课上进行“鱼王角力”活动。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2023年1月11日,在黑龙江省抚远市东湖,赫哲族群众在进行冬捕。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赫哲族的变迁,是56个民族跨步前进的缩影。他们脚下辽阔的黑土地,日益成为改革的热土、开放的厚土、发展的沃土,焕发出崭新气象。


2025年1月23日,游客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内游览。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2025年1月30日,游客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上游玩、拍照。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2024年1月6日,身着赫哲族服饰的赫哲族群众和饶河县文旅推荐官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与游客互动。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2025年2月7日,焰火在开幕式分会场上空绽放。当日,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在哈尔滨举行。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沉心锻造“大国重器”,辛勤耕耘“中华粮仓”,积极发展冰雪经济……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中,这片黑土地正在努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东北篇章”。


如今,《乌苏里船歌》在哈尔滨再次唱响,把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的中国故事告诉亚洲,告诉世界……


制作:刘金海、方欣、胡秋思

新华视界
新华社摄影部官方视觉分享平台。着力于图片新闻整合,紧跟时事热点,把握社会脉络,在“视界”中呈现世界发展的轨迹。以专业姿态拓展视觉新闻的广度和深度,以新锐视角探寻不一样的影像表达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