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2019年开始,我们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2024年,新华社记者继续深入践行“四力”,从来自瑙鲁的现场报道到巴以冲突的前线直击;从雄安新区的“拔节生长”到大运河的十年蝶变;从用镜头定格“嫦娥六号”的回家瞬间到用照片记录“中国天眼”的成长历程;从云南镇雄山体滑坡灾害到四川雅江山火救援见闻;从青春之光闪耀冬青奥舞台到“中国红”绽放巴黎奥运会赛场;从悬崖间凿出的绝壁天渠到沙漠里植出的成荫绿洲;从行走山乡的“健康守门人”到大山深处的教育坚守者……
奋斗不停,记录不止。从2025年1月1日起,“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记者在2024年的精品力作,希望通过他们的讲述,为您展现照片背后那些耐人寻味的故事。
2024年,我的记者生涯迎来了第三个海外常驻任期。这一年,我用相机定格了大量鲜活的“拉美瞬间”。每一幅影像背后都承载着故事,那些面庞,有的饱经风霜,有的洋溢希望。通过这些瞬间,我以不同的视角触摸到拉丁美洲的脉动与深情。
从海岛到雨林:气候变化的真实面貌
5月,我来到安提瓜和巴布达,参加第四届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国际会议。在这片热带海岸,各国代表在辩论中都在强调气候变化的紧迫性。
2024年5月29日,游客在安提瓜和巴布达雪莉高地欣赏日落。
会议期间,我和同事采访了一位“老朋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阿希姆·施泰纳。施泰纳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小岛屿国家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旅游目的地,但当置身岛屿,就会直观意识到岛国人民生活面临的巨大挑战。气候变化不仅威胁他们的生存,还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破坏。”
五个月后,我来到哥伦比亚西南部热带雨林中的亚马孙河的支流,目睹了曾经湍急丰沛的河流变成干涸的河床,汽车在河道中扬起尘土。曾经一个个关于气候变化的冰冷数据,如今真实地展现在我面前。
这是2024年10月24日在哥伦比亚卡利动物园拍摄的箭毒蛙。
2023年,亚马孙河雨林遭遇百年罕见的干旱,当地特有的“粉红海豚”和多种鱼类死亡。水位下降不仅使亚马孙流域部分湖泊近乎干涸,也使一些当地村落面临成为“孤岛”的风险。
哥伦比亚普图马约省亚马孙动物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向我们讲述了气候变化对雨林中物种的严重影响。当地向导带我来到他以前常去捕鱼的河岸,叹息道:“以前这条河一年四季都有水,现在水位已经下降了三米。去年这个时候每周都会下雨,然而今年好几个月都没有降水了。”
2024年10月19日在哥伦比亚普图马约省拍摄的渔场员工。
我深知,气候变化的故事还远未结束,而我的工作,就是用镜头捕捉这些正在发生的变化,把它们化作能被理解、感受和推动改变的力量。
塔可饼店里的陌生面孔:采访现场唯一的亚洲记者
2024年是拉丁美洲的“选举大年”,其中墨西哥总统选举备受瞩目。大选日的凌晨,我提前抵达一处乡村投票站,准备拍摄候选人克劳迪娅·辛鲍姆投票的画面。天色微亮时,我来到一家路边餐厅。几位身穿围裙的妇女忙着制作塔可饼,她们看到我走进来,抬头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亚洲面孔。
“你从哪儿来?”其中一位妇女问道。
“我来自中国。”我微笑着回答。
听到这个回答,她们停下手中的活,瞪大眼睛,用既新奇又友善的目光打量着我。沉默几秒后,另一位年长的妇女突然笑了起来,说:“中国!好远的地方啊,你们也关注我们的选举吗?”
我点点头,解释说我是新华通讯社的摄影记者,专门来报道墨西哥大选。她们一边继续忙碌,一边向我讲起自己对选举的期待。
2024年6月2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一处投票站,墨西哥执政党国家复兴运动党所在竞选联盟总统候选人克劳迪娅·辛鲍姆参加投票后发表讲话。
投票开始后,我在投票站附近找了一个有利的拍摄位置。辛鲍姆到达时,现场涌入大量媒体记者,人群挤得水泄不通。我与其他摄影记者一起挤在投票站对面的高台上,尽可能获得一个没有被遮挡的摄影位置。按下快门的瞬间,我的镜头捕捉到她坚定而从容的神情。
2024年6月2日,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墨西哥执政党国家复兴运动党所在竞选联盟总统候选人克劳迪娅·辛鲍姆抵达投票站。
当天晚上,选举结果公布,辛鲍姆顺利当选,成为墨西哥历史上首位女总统。随后,我收到同行发来的投票现场的照片,才注意到媒体记者中我竟是唯一的亚洲面孔。在这个距离家乡万里之遥的国度,我用镜头见证了一次历史性的选举,餐厅里妇女们的面庞和塔可饼的香气,也成了这次经历中最温暖的细节。
秘鲁:高原上马铃薯农户的微笑
2024年,我数次踏上秘鲁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每一次都肩负不同的任务,也都收获了独一无二的记忆。从钱凯港到库斯科山区,从孕育古老文明的苏佩河谷卡拉尔遗址到见证历史风云的利马武器广场,每一处都讲述着属于它的动人故事。而在海拔3800米的万卡约高原,我见证了中国与秘鲁在农业合作中的温暖瞬间。
万卡约谷地是典型的安第斯高原地区,空气稀薄,气温寒冷刺骨。在这里,马铃薯种植是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主业。而这片土地上的农民正是中秘农业合作项目的受益者之一。这个合作项目的核心是通过引进中国的先进农业技术,帮助秘鲁农民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由于山区路况复杂,我们到达田间时已是傍晚,采访对象卡德纳斯和家人刚结束一天劳作,收拾农具准备回家。为了配合我们的拍摄,他们在寒风中等了我们半小时。农户们穿着秘鲁传统服饰,脸上带着朴素的微笑,眼神中透露着一股坚韧和自信。
2024年10月10日,在秘鲁万卡约市,当地农户聆听秘鲁马铃薯专家维克多·奥塔苏的马铃薯种植技术讲座。
这是2024年10月10日在秘鲁万卡约市拍摄的秘鲁马铃薯专家维克多·奥塔苏。
“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在那里我们不仅受到热情接待,还学到宝贵知识和技术。”塞萨尔·卡德纳斯今年51岁,是秘鲁广大马铃薯种植户中的一员。2023年11月,他来到中国,参加了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举办的秘鲁小型农户马铃薯生产与加工培训班。
“我们农场的主要产品是马铃薯的种薯。此次前往中国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种薯切割、种植、病害防治等技术。相信今年我的种薯品质能得到很大提升。”卡德纳斯说。
随着拍摄的结束,我注意到卡德纳斯的家人们坐在车的后座上,露出了清澈的笑容。那笑容让我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传递着两国农业合作带来的希望。
观察与书写是理解异乡的桥梁。在2024年的拉丁美洲,我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对于我来说,摄影不仅是一种工作,更是一种与他人、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无论是街头巷尾的普通人,还是国际会议上的政要,我尝试用镜头触及他们内心深处的世界。
展望未来,我希望用更多耐心去深度发掘与记录,用照片讲述一个更加真实、多元的拉丁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