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日报举办的“新区势,向未来”2024年度传播案例发布活动中,南湖街道作为武昌区唯一代表获评“大城善治·幸福密码”武汉基层治理现代化优秀案例和“传旗24街”两项典型传播案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南湖街道曾经是湖北省最大的民用机场,也是国内航空干线的重要枢纽之一。
20多年前,武汉第一批商品房从这里拔地而起,逐渐成为武昌区最大的纯居住区。街道下辖的7个社区中,有2个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2个市级和1个区级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从飞机场变邻里场、从远郊区变核心区、从芦苇滩变幸福里。
如今,现代化生活居住圈如冲击波般向外辐射,南湖10万“了不起的居民”以党建为引领,共同打造出一座“幸福花园城”。
▲长江日报截图
南湖街道将“大网格”细分成“小邻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格、五格为网。“网”里有了党支部、“格”里有了党小组、“里”里有了党员中心户、“邻”里有了党员居民骨干。
党组织“一贯到底”,完善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机制,南湖街道真正将党旗插在了邻里间。街坊们开始走出家门,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参与社区治理。
一支支以共产党员为核心成员的志愿者队伍开始在南湖街道组建:“南湖大妈”“银发先锋”“五心志愿者”“老格子”“巧姐姐”……
▲南湖大妈志愿服务队
通过党员带动居民群众干,南湖街道打通了社区治理的“毛细血管”,形成“推开门就有志愿者,打开门我就是志愿者”的文明风尚。
在实践中,南湖街道探索出一套邻里党支部“五步走”工作法,发动下沉党员从自己小家开始,通过“迈出第一步”“迈出一百步”“迈出五百步”“迈出一公里”“做好五件事”,深度参与社区治理,让党员带着群众干,党员群众一起干,推动党的力量全覆盖、多方联动全覆盖、组队帮扶全覆盖。
如今,街道下辖的7个社区中,有2个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2个市级和1个区级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拥有10万居民的南湖街道,每5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
2002年,南湖刚刚建成武汉市首批商品房时,“一户一重天,猫眼看世界,相见不相识,邻里不往来”成为一种现象。
这一年,为了破局,南湖街道策划举办了首届“邻里文化节”,通过居民们热爱的活动,引导居民们走出家门。
如今,“邻里文化节”已经举办了22届,南湖街道的居民们不仅走出了家门,更是让自己的身影和智慧,活跃在南湖街道每个角落。
在华锦社区老旧小区改造中,南湖街道创新“三微三治”工作法,催生出一批居民自发组成了“社区规划师”“社区监理师”“社区调解师”,主动参与到改造中。该工作法还获得了全国市域社区治理创新优秀案例。
▲居民自发参与社区治理改造工作
在南湖街道,一场场居民议事会让居民的一个个“金点子”,变成一把把破解社区治理难题的“金钥匙”,让一个个小区从“无人管”变成“众人管”。每一个“旁观的你”都在变成“行动的我”,居民逐渐养成共同缔造幸福家园的意识。
如今,在南湖街道,每周都有新变化:车辆进去出不来的断头路成了微循环道路,废弃的杂物堆被改造成了共享花园,年久失修的外立面焕然一新……居民们自豪地说:“南湖的幸福生活,是我们南湖居民共同缔造的成果。”
如今,南湖街道已创新打造6个新就业群体友好小区,并建起全市首家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小哥有了“累了能休息、饿时有暖餐、闲时能充电、小伤能急救”的专属空间;打造了全省首家智慧小哥公寓,充分运用共同缔造这把“金钥匙”,动员各方力量,为外卖小哥打造出的“生活家”。
▲南湖智慧小哥公寓
同时,南湖街道开辟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红房子”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综合服务大厅、邻里文化广场等多处站点供小哥休息,构建起总面积近7000平方米的“2+7+N”服务阵地格局。
通过打造“凝、零、邻”基层党建品牌,南湖街道不仅全方位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服务,还充分调动了新就业群体参与社会治理和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新就业群体成了南湖街道基层社会治理的又一股新力量。
如今,小哥骑手们走街串巷、上楼入户,成为南湖街道“了不起的居民”中的一分子。
来源 | 南湖街道
出品 | 中共武昌区委宣传部 武昌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