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编者按
1950年1月的寒冬,年仅16岁的杨风全背起行囊离开家乡……
告别家乡的山水与亲人,他来到四川射洪县太和镇,投身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第五十军一四九师四四七团二营。彼时的他,青涩面庞下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解放军好啊,对咱老百姓那是掏心窝子的好。打心眼里,我就认准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要跟着他们走!”谈及参军缘由,杨风全的声音虽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却如洪钟般响亮,仿若能瞧见当年那热血少年踏上征途的豪迈身影。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凛冽的寒风中,杨风全登上了开往东北的火车,随部队入朝作战。
27日晚,夜色深沉,鸭绿江江水滔滔,杨风全义无反顾地踏入朝鲜的土地,迈向了血与火交织的抗美援朝战场。
敌机在头顶飞,子弹擦身而过,手榴弹不时炸响,整个朝鲜大地满目疮痍……初到朝鲜时的情景,杨风全依然历历在目,这也更加坚定了杨风全和战友一起战斗的决心。
由于年龄小,又是一名新兵,杨风全主要担任的是通信员,负责传递团部与各个连队之间的重要通信。
“小鬼来了,是不是有啥好消息?”杨风全说,每次去送信,战友们话语里总带着期盼,毕竟在这残酷的战场上,每一份来自上级的消息都可能关乎着接下来战斗的走向、关乎着众多战士们的安危。
杨风全告诉记者,美军飞机如麻雀一般经常在空中盘旋,肆无忌惮地贴地俯冲,只要发现目标便会轰炸。
“有一次送信的时候,炮弹尖啸着落到离我十来米的地方炸了,什么也听不见,我从泥巴底下爬出来的时候,炮弹碎片已经嵌入了我的小腿,但当时也顾不上,只想着尽快将信送到。”杨风全语速平缓,字句间却勾勒出战场上的断壁残垣、生死一线,瞬间将人带回了那段热血沸腾、英勇无畏的烽火岁月。
强渡临津江,与汉城、白云山一带与美军强敌展开殊死激战……只要战斗打响,杨风全不仅仅是通信兵,更是战斗员。
据杨风全回忆,在一次战役中,他所在的连队和美军激战五十个昼夜,杀敌数千人。
“当时那场仗,打得可苦了!我们最后只剩下7个人。”杨风全声音微微颤抖,眼角的泪花映着战友倒下的身影、映着绝境突围的艰难,更映着他从不曾磨灭的斗志与挺过枪林弹雨的顽强。他们内心有着坚定的信念,“我们的身后是祖国的山河大地,是亲人饱含牵挂与期许的目光。”
成功和上级取得联系后,杨风全7人又跟随大部队一路辗转,来到了兄弟峰前沿阵地。
“当时我们接到了夜袭水远城的任务,趁着夜色掩护,我们成功地对水远城发起突袭,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完成任务后,我们又马不停蹄地向着三八线回撤。”杨风全说。
战场上,杨风全和战友一次又一次地投身到战斗中,每一次都是与敌人的殊死较量,每一场战斗都关乎着阵地的存亡、战友的安危,成功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凶猛的进攻。
在杨风全的卧室内,放着一个老旧的笔记本,里面存着战友们的一张张老照片,那是老人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记忆。家人们都说,这个盒子是老人的宝贝,他经常会拿出来小心擦拭。
采访过程中,杨风全轻轻地拿起一张照片,目光在其上久久停留:“他叫什么名字,我实在是想不起来了。可我清楚地记得,他来自内蒙,兄妹二人都参军入伍了。” 因年龄的增长,往昔的诸多事情、众多人物在杨风全的脑海里都已渐渐变得模糊不清。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数十载春秋如白驹过隙般转瞬即逝,然而,抗美援朝那段热血奔涌、烽火漫天的记忆,从未被岁月的风沙掩埋。
2024年11月28日,第十一批43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或许其中就有杨风全的战友。
这一年,虽然天空依然飘起雪花,已不似当年那般寒冷。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监制:陈 辉
责编:何学涛
编辑:王 鹏
供稿:李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