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 | @兵团人:这一年,我们一起精彩走过

文摘   2025-01-09 08:10   新疆  

年终盘点 | 这一年,我们一起精彩走过

当新的一年的阳光洒满大地,步履匆匆的我们一起走过了精彩的365天。

2024年,我们满怀激情,不负韶华,在各个工作岗位上拼搏奋斗,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兵团成立70周年,大事多、喜事多。在兵团各部门、各师市,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个个热火朝天的生动场景,传递着活力与信心。每一个拼搏的日子都闪闪发光,每一份付出都与感动同在。

回望这一年,坚守、成长、历练、期待……一组关键词浓缩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记录着不平凡的2024年。

这一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危”与“机”相依并存,“时”与“势”激荡交织。兵团党委紧紧围绕党中央对兵团的定位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带领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勇毅前行,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兵团实践,为把兵团建设得更强大更繁荣注入澎湃动力。

这一年,我们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履职尽责,唱响奋进之歌。每个人点点滴滴的付出,凝聚成无往不胜的磅礴力量,助力现代农业生机勃发,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第三产业乘势而起,以实干奋力推进兵团经济高质量发展,交上了亮眼答卷。

这一年,在城镇连队、边境一线、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我们深耕大地、挥洒汗水,农作物丰产丰收,为大国粮仓盛满兵团粮食;工业产品出新出彩,兵团七大主导产业、21条重点产业链生机勃发;文旅融合气象万千, 消费市场“烟火气”袅袅升腾……

这一年,拼搏与收获相随,我们享受更多改革红利,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家园环境更舒适、道路更畅通、生活更美好,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一路披荆斩棘,一路向前行进,我们只争朝夕加速奔跑。今天的兵团山河远阔,动能强劲,凝聚着我们劳动的汗水,闪烁着我们智慧的光芒。站在新一年的起点上回眸远望,太多的温暖瞬间、激越时刻和丰硕成果令我们骄傲自豪。

山水万程,步履不停。踏上新征程,我们在精彩的兵团故事里继往开来,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出发!(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兰玲玲)

2024我们的幸福清单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做好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2024年,兵团党委持续下大力气改善民生,开展了十大民生行动,要求在统筹推进各项民生任务基础上,致力于办好十个方面民生实事。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24年已悄然度过,一项项民生行动账单已转化为职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幸福清单,不断提升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稳定和扩大就业行动

兵团城镇新增就业超8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2万人,组织开展残疾人各类实用技术培训2406人次,实施128个职工自主创业示范项目,示范带动创业增收职工家庭4119户,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2.社会保障兜底行动

兵团有效解决困难群体养老保障问题,推动兵团退休“一件事”上线运行,持续开展“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贴近参保单位和群众需求,打通社保服务“最后一公里”。

3.全民健康行动

兵团已完成9642对怀孕夫妇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8084对计划结婚对象免费婚前医学健康检查,26万多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14万多名已婚妇女“两癌”筛查。

4.公用服务提升改造行动

兵团已完成4600户居民的用气配套设施设置,铺设中压管道15公里,投入5000万元专项资金,为4层以上没有电梯的既有住宅楼,特别是老旧小区加装电梯100部。

5.文体科技惠民行动

兵团下达资金9100万元用于建设体育公园社会足球场,1400万元用于支持14个乡村振兴县级运动场地建设,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补助资金5557.2万元,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1584万元。

6.乡村振兴特色示范行动

兵团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畅通人才服务渠道,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团场连队治理体系,以文化润疆赋能乡村振兴,激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动能。

7.基础设施扩面提质行动

兵团持续提升基础设施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兵团连队5G通达率达92%,持续提升兵团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兵团新改建农村公路里程120公里,完成村道安防工程220公里,农村公路日常养护里程1.3万公里。

8.金融和维权服务行动

兵团充分发挥金融惠农支撑作用,金融机构在春耕备耕季投放小额农户贷款339.56亿元,较上年增长21.24%;各类小额农户贷款中执行优惠利率投放贷款 128.14亿元,较上年增长18.22%。兵团司法系统全力撑起法律服务“暖心伞”,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3000多件,开展各类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活动3000多场次。

9.教育惠民行动

兵团共新建、改扩建学校100余所,新增校舍面积83万平方米,受益学生近10万人;下达资金1.23亿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统筹专项资金5900万元,支持8所中高职院校建设实训基地,下达资金630万元开展教师专项培训,累计培训校(园)长教师3079人次。

10.促进消费助农助企行动

130多家兵团企业参加第八届中国—亚欧博览会,现场签订销售订单21个,签约金额12.18亿元;31家兵团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现场销售额22万多元,销售订单(意向)15个,金额3168.8万元;34家兵团企业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现场销售额140余万元,签订订单22个,金额2332.6万元。(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史进 整理)

护边员付永强:边境有我,请祖国放心

十师一八六团北沙窝哨所地处褐里格库木沙漠边缘,距离一八六团团部11公里,这是我和妻子每日工作生活的地方。

我叫付永强,我的妻子叫刘桂枝,我们俩是北沙窝哨所的护边员,2024年是我们守边护边的第十二个年头。时光荏苒,回首护边之路,初来北沙窝哨所仿佛就在昨日。

2004年,我离开河南老家,来到一八六团务工。刚来时,我总能从别人口中听到马军武、付华、吐尔买买提·马提等护边员的戍边故事,他们把人生最好的年华奉献给国家,成为祖国边境线上的守护者、保卫者。我每每听完,心潮澎湃,在心生敬佩的同时,内心会萌生一个想法——我能不能也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2012年,我终于等到了机会。在团场的安排下,我和妻子来到了北沙窝哨所,成了哨所的护边员。但刚来几天,我就意识到,这份工作的艰苦与难干。

那时,北沙窝哨所荒凉偏远,周边处处都是戈壁沙丘,方圆几公里都没有人烟和建筑,肆无忌惮的狂风成了每日陪伴我们的“伙伴”,外出巡逻时,狂风携卷着沙子吹打在我们的脸上、身上,一天巡逻下来,总能从口袋里掏出半把细沙。到了晚上,这些风又成了“作曲家”,一刻不停地敲打着门窗砰砰作响,吵得我们整宿整宿睡不好觉。

最难熬的,还是长达5个月的大雪封路的冬季,那才是真正的与世隔绝,整个世界都白茫茫一片。我们虽早已备好了一冬的食物,但寂寞、孤独仍然让人难以忍受。我和妻子每天更加认真地巡逻,让自己变得忙碌起来。

为了改善我们的执勤环境,团场每年都会组织人员在哨所周边移栽树木。在这里栽活一棵树不容易,从打井、铺管、浇水到修枝、施肥、打药,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掉以轻心。经过这些年的精心培育,北沙窝哨所周边已是绿树成荫,3万多棵树木有效阻断了沙漠的蔓延。

大家说,我和妻子不仅守住了国门,也保护了生态环境。每次听到这些话,我就觉得非常骄傲,即使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

现在,北沙窝哨所除了生态环境大变样,生活环境也有了新模样。我们的木制哨楼穿上了钢结构“保温衣”,门前有了柏油路,屋顶装上了卫星电视接收器,屋内水、电、暖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这里已经不再是“孤岛”。

由于交通条件的便利,现在来北沙窝哨所参观打卡的学生、游客越来越多了,我很乐意迎接他们的到来,不仅是为生活增添一份趣味,还能通过自己的宣传,让更多人认识护边队伍、了解护边队伍、加入护边队伍。

新的一年到来了,我会继续忠诚履行卫国戍边职责。边境有我,请祖国放心!(付永强 口述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美玲 整理)

护理人员何小丽:点亮老人心里的那盏“灯”

我是五师怡佳养老院党支部书记、院长何小丽,前不久,获得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称号。能够获得这么高的荣誉,我深感骄傲,同时也感觉自己身上的责任更重了。

“把入住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这是我从事养老工作后的座右铭。从事养老工作17年来,我用心地照顾着养老院里的每一位老人,努力为老人创造安度晚年的良好环境,使老人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老人们经常叫我“好闺女”。

养老院是一个大家庭,入住老人平均年龄82岁。他们身体多有基础病,而且儿女工作都很忙,无暇照顾他们。养老院有位叫刘米芬的老人,因为子女最近忙于工作没来看望她,她晚上躲在房间里独自落泪。得知此事后,我每天抽出时间陪在老人身边,耐心地开导她,等她安心睡着后,才悄悄离开。刘米芬的子女说,把他们的母亲交给我,他们很放心。

还有一位有智力障碍的高龄老人,刚开始非常抵触入住养老院,不好好吃饭,晚上睡眠也不好。在日常照护中,我发现老人情绪不稳定,一直想回家。在沟通中,我才得知原来老人因不熟悉环境,情绪比较低落。我对家属提出建议,每天派出家属代表来看望老人,和护理员一起做好老人的心理疏导,为老人解开心结。我每天带着老人熟悉院内环境,陪老人聊天,让他参加简单的手工活动,看报纸、认图片等,延缓老人的智力衰退;加上家属的定期看望,老人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环境。我制定的个性化的照顾方案令家属非常满意。看到老人精神状态很好,家属也放下心来。

将心比心才能以心换心,用心服务老人,老人心里的那盏灯终于被我“点亮”。

在刚接触养老院的工作时,我感觉无从下手。如何照顾老人,怎样与员工协调好工作,如何与性格不同的家属沟通等问题摆在我的面前。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胜任这份工作!为此,我开始了学习之路,自订了有关养老护理方面的报刊,白天忙工作,晚上学习护理知识,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上网查找解决办法。渐渐地,我摸索出了一些关于老年人心理抚慰、医学护理等方面的可行方法。

为了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我和同事开展了多种亲情化、特色化的服务。在饮食上,我们坚持营养配餐,荤素搭配,夏季有消暑的绿豆汤、西瓜,冬天有姜汤、粗粮食品;同时建立了“三饭”制度,即在节日、生日和生病时,单独为老人做饭。为让老人吃得舒心,我们每月召开自管会征求老人代表对饮食和服务的意见,尽量满足每一位老人的需求。

养老院建立了图书室、健身房等,老年健康操、绘画等各种娱乐项目应有尽有。为了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养老院每天有固定活动内容,每月还策划开展各种趣味活动比赛;同时鼓励老年人发挥自身才智,自编自演一些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给生活增加乐趣,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生活的美好。

养老服务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我是院长,更是“女儿”,要像照顾自己的父母般照顾好这里的每一位老人,用心用情去陪伴他们、关爱他们。(何小丽 口述 雷蕾 整理)

援疆医生杨卫星:用医术和爱心守护每一个生命

“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2023年5月,伴随着悠扬的旋律,我和同事们一路向西,来到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从此,开始了为期3年的对口援疆工作。

时光如梭。转眼间,我的援疆之路已走过一半。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我深深地爱上了阿拉尔这座城市。这里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在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我获得了医院党委的高度信任,被任命为副院长,分管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这一任命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有限的时间里作出更大的贡献,不仅要救治更多的患者,还要培养一支能够长期服务当地职工群众的医疗团队。

在使命驱动下,我迅速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中,特别是在危重患者的救治上,更是全力以赴。

2024年,有许多让我难忘的事情。记得有一天,我在下团场义诊的路上接到了医院急诊科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说一位来自喀什市叶城县的孕妇古丽苏木(化名)病情危急,需进行急诊剖宫产手术,终止妊娠。出于职业敏感,我以最快速度赶到医院,看到的是古丽苏木痛苦的表情和她家人焦急的神情。

我一边安抚他们的情绪,一边抓紧时间安排医护人员为患者做检查。经过初步诊断,古丽苏木已怀孕31周,患有重度子痫前期等疾病,妊娠期血压控制极不好,有先兆早产迹象。

我和同事紧急为她做了手术。术后,新生儿出现缺氧情况;古丽苏木每天的尿量达1万毫升,出现尿崩、严重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且呼吸窘迫缺氧,病情危重,母女俩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时间就是生命。我和同事立刻成立抢救小组,并与各科室协同制定抢救方案。经各方全力抢救,3天后,母女俩脱离危险转出ICU病房,一周后顺利出院。

“谢谢您救了我们一家人,没有你们,我都不知道后果会怎么样。”出院前,古丽苏木的家人找到我,向我道谢。看着他们一家人真诚的笑容,我觉得自己再累都值了。

2025年元旦,我收到了古丽苏木发来的祝福短信,得知她和女儿恢复得很好,深感欣慰和自豪。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不仅在临床工作中尽职尽责,更注重传授医疗技术和经验,帮助当地医生提升业务能力,为一师阿拉尔市的医疗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地医护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渴望,对改善医疗现状的期待,以及尽最大努力守护每一位患者健康的精神,让我由衷钦佩,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援疆信念。

我在医院查房时发现,南疆有很多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他们不懂预防疾病,患病后也不及时就医。因此,我和同事积极开展了针对此类疾病的义诊活动。渐渐的,我发现参加义诊活动的职工群众越来越多。令我感动的是,他们知道我们要去义诊,会早早赶到义诊的地方等着我们。

这些经历让我感动又自豪,激励着我不断前进,让我更加用心守护职工群众的健康。

新的一年已经到来,我还要走很长的援疆之路。我将继续在这条路上前行,用我的医术和爱心守护每一个生命。(杨卫星 口述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整理)

西部计划志愿者黄斌:我的“追光之旅”

“从广东去那么远的地方,真的值得吗?”自从决定要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到兵团开展志愿服务时,我的耳边总是能听到亲朋好友质疑的声音,但是我觉得,值得!而且来了,就必须留下点什么!

我叫黄斌,2023年8月被分配到三师图木舒克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部。自此,话筒和相机成为我志愿生活中的标配。

初到兵团,我很好奇,什么是兵团?什么是兵团精神?同年10月,我参与了兵团日报社“绿色长城看兵团·环塔行”采访活动,到基层一线去寻找我想要的答案。

我们此行的第一站是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三师五十四团,迎接我们的石春环是留在该团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她说自己刚来的时候,这里只有两棵柳树和几只麻雀,到处都是漫天黄沙。

“你们快看,这里的树长得又高又密,兵团人治沙可真有一手。”听到我们议论,石春环眼神中满是笑意,她曾经参与五十四团6000亩苹果树的栽种工作,每一棵树苗都倾尽了无数人的心血。

当她看见自己栽种的树苗终于长出了嫩芽,她的眼泪怎么都止不住。多年后,当初那个青涩的大学毕业生已经在五十四团扎下了根,和丈夫孩子在这里安居乐业。

听完她的故事,当我站在满是绿意的油莎豆种植基地时,心里对兵团精神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如今的五十四团,面貌早已焕然一新,从空中俯瞰,这片“绿色草原”在荒凉的沙漠里显得格外耀眼。

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我们走进叶尔羌河深处的原始胡杨林,体验兵团人平凡而又温暖的一天,这段经历成为我人生路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熠熠生辉。

“环塔行”采访活动结束后,我将此行的见闻写成一篇6858字的文章《用情抒写从沙漠到绿洲的人间奇迹》,不少朋友在下面评论“原来这就是兵团”“沙漠边上还有这些故事”……

我突然明白了记者这份工作的意义,我想要通过文字和影像的力量,用更加温暖的笔触去记录这场“追光之旅”,把兵团故事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2023年“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我来到三师托云牧场二连,这里位于昆仑山北端,海拔最高至4891米,属于高寒山区。我们一行跟随“马背医生”买买提江·塔塔依的脚步,穿过结冰的河面到牧工家中巡诊,风雪迎面拍打在我的脸上,让人睁不开眼睛。

早些年,买买提江·塔塔依到山上巡诊还要翻越高山,蹚过河水。春去秋来,日夜交替,马儿是他唯一的“伙伴”。

我们询问买买提江·塔塔依为何坚守在这个边境牧场26年的时间,他说:“这里的人们需要我,我要留下来帮助他们。”

什么是兵团精神?在这一刻,我终于有了答案。如果现在再问我,选择来到兵团后悔吗?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不后悔,很值得!”

于记者而言,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相遇,是走过的一段路,爬过的一个山丘,我想在三师图木舒克市留下更多的印记。

从基层连队的田间地头到边境牧场的高原深山,再到沙漠中的产业园区,我的“追光之旅”还在继续。去感受,去生活,去体验,我依旧在奔跑,在成长,步履不停。(黄斌 口述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常丫丫 整理)

外卖员扎英·外力:成为最闪耀的骑手

我叫扎英·外力,是四师可克达拉市的一名外卖员。每天在车水马龙中,我身着鲜艳的制服,骑着电动车穿梭在街头巷尾,如同城市的血液不停地流动。每一天送外卖的经历都如同一幅色彩斑斓又饱含酸甜苦辣的画卷,深深印刻在每一名骑手的心中。

2024年年初,我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来到了这座充满生机的城市——可克达拉市。当时的我,对这座城市并不熟悉,对送外卖这份工作也知之甚少。

然而,当我真正踏入这一行,才了解其中的艰辛。每天清晨,当城市还未完全苏醒,我便已准备好迎接即将到来的忙碌。检查车辆状况、确保手机电量充足和网络信号满格,这些准备工作看似简单,却容不得丝毫马虎,因为这是开启一天高效配送的基础。

随着订单高峰的到来,手机的提示音不绝于耳,仿佛是一场紧张战斗的号角。我迅速冲向商家,在狭窄的店门口,和其他外卖员一起焦急地等待着餐品;在送餐途中,我骑着电动车在大街小巷中穿梭。

错综复杂的楼层、老旧的居民区只能一层一层地走……刚开始的那段日子,我每天都像是无头苍蝇一样在城市里乱撞。由于对送餐线路不熟悉,我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寻找目的地,导致送餐时间屡屡延误。每当看到顾客脸上失望的表情,我的心里都充满了愧疚。那时的我,才真正意识到,送外卖这份工作,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记得有一次,在暴雨倾盆的恶劣天气下,我接到了一个紧急订单,需要在半小时内将一份热腾腾的汤饭送到一位独居老人的家中。然而,由于我对那片区域并不熟悉,再加上道路积水严重,视线模糊不清,我急得满头大汗。一不小心,我的电动车在泥路上打滑,我被甩飞出去,双腿擦伤。最后,当我浑身湿透、狼狈不堪地将餐品送到老人手中时,已经超过了规定的时间。老人虽然没有责怪我,但他的眼神中却透露着失望。那一刻,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快熟悉这座城市,提高自己的送餐效率。

于是,我开始利用空闲时间,骑着电动车在城市里四处转,熟悉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小区。我还买了城市地图,每天晚上都会仔细研究,规划出最优的送餐线路。渐渐地,我对这座城市越来越了解,送餐效率也越来越高。现在,我每天平均能送60单,单单都及时送达!

在这一年的历练中,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每一次的送餐经历,都像是一次小小的冒险,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在这一年里,跟其他外卖员的相处中,我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那个暴雨天送完了最后一单,我跟同事说了情况后,他火烧火燎地找到我,带我去包扎。

我的同事们都很优秀,他们努力上进、真诚热情,就像城市的无名英雄,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连接起了商家与顾客,满足了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饮食需求。我们虽没有光鲜亮丽的外表,但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在城市中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如今,我变得更加自信、从容,也更加珍惜这份工作带给我的每一次历练和成长。无论未来会遇到多少困难和挑战,我会继续在这座城市中穿梭,为更多的人送去温暖和便利,成为这座城市中最闪耀的骑手。(扎英·外力 口述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贝 整理)

教师于红燕:耕耘有时 收获可期

“嘀嘀嘀、嘀嘀嘀……”

早上6时半,伴随着一声声闹铃,我又要开始新一天的工作了。

我叫于红燕,是六师五家渠高级中学的一名数学教师,从事数学教学工作26年。

26年来,每个工作日,叫醒我的不是天上的第一缕朝霞,也不是夏日里的第一声虫鸣,而是这一声声闹铃。作为高三年级的数学老师,我每天早上6时半起床,8时到学校督促孩子们上早自习。

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生活很辛苦,但在我看来,当老师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回首教学经历,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来形容我再合适不过。寒来暑往,我送走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

早上8时,我和往常一样准时来到学校。高三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我肩上的责任不比学生轻。

第一节是我的数学课。“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下面大家拿出练习本、铅笔、直尺,我们来画图,然后你们自己试着总结一下对数函数的性质……”

一上讲台,我便充满了力量,努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难点内容,在高考中占比较大,学生们学起来很吃力,所以第一轮复习我从最基本的图像、性质开始,先让学生们做书上最基本的习题,由浅入深开始复习。

作为一名毕业班老师,我深知,不但要懂得如何传授知识,更要学会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要在细微之处察觉到学生的变化,及时给予关怀与帮助。只有像母亲一样用心关爱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与依靠。

高中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奠基阶段,也是学生学习潜能开发的重要阶段。高中数学是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创新思维、培育科学精神的重要基础学科,对学生一生的成长都非常重要。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探索学生数学学习潜能的开发,想方设法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只要有外出学习、研讨的机会,我都会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同时,我还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全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力争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能高效率进行,让学生在每堂课上都能有所收获。

身为数学教研组组长,我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与教研组教师不定期开展随堂听课活动,把数学教学的疑难杂症解决在课堂上,打造出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高中虽然只有三年,但关系到学生的一生。只要还站在三尺讲台上,我就会竭尽全力,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助他们成就更出彩的人生。

“本着良心搞教育,揣着真心对学生”是我从教的信念,我要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托举起学生的未来。(于红燕 口述 任斐斐 整理)

文艺工作者邵会良:送文化到基层 “种”幸福在心田

入冬以来,农务渐歇。在七师一二七团,农闲时光总是被一种独特的韵味所充盈,那便是豫剧的悠扬旋律与吹拉弹唱的和谐交响。这里,没有大都市的喧嚣与浮躁,有的只是一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以及那份在淳朴民风中流淌的艺术情怀。

我叫邵会良,10岁那年从河南老家来到新疆投奔二姐。在一二七团,一待便是57年。退休前我是一名教师,自小酷爱豫剧的我一边完成教学工作,一边学戏,空闲时还带着学生一起唱豫剧。退休后,我加入了团里的“苏兴红”豫剧团,成为一名文艺工作者。

“苏兴红”豫剧团是一个民间业余文化艺术团体,以前成员大多是老年人,近两年有不少年轻人也加入进来,目前团队成员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才11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凝聚人心、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基层群众是创新的源泉。我们团队成员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怀揣着这一梦想,我们进连队、去社区、到学校,走过了七师各团场以及奎屯市、乌苏市等地。每到一处,当看到等待我们表演的观众,为我们鼓掌喝彩的孩子,我都觉得这是一种幸福。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们去七师一三七团阿吾斯奇牧场。我们去的时候正是阿吾斯奇牧场最美的时候,蓝天白云、青青牧草,还有一群早早就带着板凳围坐在演出现场的观众,他们那充满期待和喜悦的眼神,让我到现在都难以忘怀。

演出开始,我们为阿吾斯奇牧场的牧工群众带去了豫剧经典剧目《穆桂英挂帅》。当熟悉的唱腔响起,大人们纷纷鼓掌欢呼,孩子们则围在一旁,或好奇地打量着我们的扮相,或跟着节奏拍手欢笑,草原上充满了欢声笑语。那时,我想这一刻幸福好像具象化了。

有人曾说:“生命的意义不是你得到了什么,而是一生中你所经历的一切,并且享受这一切所带来的喜怒哀乐!”这一说法,我高度认同。

我是一名文艺工作者,我非常享受送文化下基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有的是退休教师,有的是年轻的文艺志愿者。我们共同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为职工群众送去欢乐和温暖,也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传承豫剧文化,唱响美丽苏兴滩”是我的坚守和追求。未来,我将继续积极参加各类送文化下基层活动,为职工群众送去更多的欢乐。(邵会良 口述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永杰 常驻记者 张婷婷 整理)



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王钰淇

审核:钟   新

投稿邮箱:weixin@huyangnet.cn

文明兵团
宣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精神文明建设成效,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讲述兵团好故事,传播兵团好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