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正经历一定程度“过剩的烦恼”。由于多数畜产品价格低迷,不少经营主体面临困难。当此之时,要洞察产业发展的时与势,辩证看待行业的危与机,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畜牧业规模化水平迅速提升,产业素质明显改善,产量也保持稳定增长,满足了消费者需求。但是,结构性、区域性、季节性过剩的问题时有发生,尤其是农牧产业结构、畜禽品种结构、区域布局结构等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还要看到,畜牧业发展面临产能波动、资金压力、饲料不足、环保压力等问题,影响产业质量和效益,亟须补齐短板弱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关于产能。畜牧业生产周期长,产能易降难升,产量保持在合理水平区间有利于产业稳定。从更高站位来看,畜牧业发展的要义是,提升畜产品安全供给保障能力,促进畜产品市场平稳运行,维护养殖者和消费者利益。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既要引导适度放缓扩张节奏,使生产发展与市场需求更好匹配,又要稳住基础产能,做好逆周期调控,严防因长期亏损引起产能过度下降、生产大起大落。例如,对于肉牛和奶牛,眼下要引导养殖场户推广节本增效饲养模式,优化调整牛群结构,适度淘汰老龄牛和低产牛。
关于资金。畜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助力。以奶牛肉牛产业为例,眼下广大养殖场户流动资金压力大,不少养殖场户面临贷款难题。但也要看到,我国消费市场巨大,奶牛肉牛产业发展潜力大,市场行情终归会走出低迷。金融机构要增强信心,把支持奶牛肉牛生产作为推进金融支农的重要抓手,帮产业渡难关、促提升。银行机构要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不断贷、不抽贷,防止随意限贷,积极创新信贷产品;保险机构要不断优化完善保险产品,帮助其抵御风险、减少损失。很多养殖场户的资产、技术、管理是过关的,只要能渡过眼下的难关,对金融机构来说依然不失为优质客户。
关于饲料。饲料成本是养殖成本的大头。我国养殖业竞争力的短板在饲料,表现在成本高于牧业发达国家。通过饲用豆粕减量替代,2023年养殖业消耗的饲料中豆粕用量占比为13%,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但从长远看,饲料原料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牛羊饲草需求保障率不足70%,“草不够”仍是制约牛羊养殖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应对思路是加快提升优质饲草供给能力,开发特色饲草资源。粮食安全保障法明确,耕地应当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但一些地方理解有偏差,片面认为耕地不能种草,饲草种植空间受到挤压。从大食物观的角度看,适宜地区合理种草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理,开发盐碱地建设高标准饲草基地,既能增加优质饲草供给,又能增加后备耕地资源。
关于环保。既要吃到肉香,又要少闻粪臭,这个要求说高也不高,说低也不低,落实起来需要经营主体增加投入。绿色是农业的底色,这句话也适用于畜牧业。粪污是畜牧业的命门,若能解决好,农牧循环、种养结合就会变废为宝,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各地在鼓励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基础上,要鼓励智能化、绿色化养殖。对一些地方“一刀切”全域限制养殖的错误做法要明确纠正。当然,法律对禁止在特定区域建设畜禽养殖场、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都有明确规定,这些也要执行到位。
总结起来,夯实基础才能赢得未来,产业向新才能经营向上。
来源:经济日报
长按左边二维码
感谢您关注国科农研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