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钦芳:我的家乡“金周至”

文摘   2024-09-30 17:25   陕西  

点上方"家在盩山厔水间"免费订阅本刊

我的家乡“金周至”

/孙钦芳

      我的家乡周至县地处秦岭脚下、渭河之滨,东边和鄠邑区相邻,西边和张载故里横渠接壤。全县县域面积2974平方公里, 人口69.9万,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是一个有山有水,人文资源和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从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置县,讫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上,文物古迹、遗址及旅游景点遍布全县各处,其中最著名的有楼观台旅游景区和仙游寺文化景区。

      相传道教圣地楼观台,是我国伟大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说经传道的地方,他的不朽巨著《道德经》就是从这里产生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等千古名句都是出自《道德经》的。

      除了楼观台外,还有久负盛名的仙游寺。提起仙游寺,别看它面积不大,但此处环境优美,传奇故事很多,其历史意义非凡。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在我们周至做县尉时,游罢仙游寺后完成了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长恨歌》讲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以及因安史之乱导致的悲剧结局。此诗篇幅庞大,前后共一百二十句,堪称我国长篇叙事诗之最,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在家乡除了以上两处古今闻名的景点外,还有许多旅游胜地如:赵公明财神庙、秦岭国家植物园、老县城自然保护区、沙河湿地公园(周至水街)、黑河森林公园等等,都是最值得人游览的地方。

      1949年5月家乡周至解放后,由于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和丰富的水资源优势,我县曾经是国家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从解放初期到七十年代末的近三十年时间里,我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依靠勤劳的双手,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粮食和棉花等重要物资,有力的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六十年代末,国家出于备战备荒需要,决定修建一条由我省关中地区通往陕南和四川的战备公路,这条路就是人们常说的0702公路(如今的108国道)。该工程1969年11月动工,当时由我县承担修建的公路多为山区险段。为了按期完工,我县共组织2.3万民工进入工地。那时,由于物资匮乏 ,也无现代化的施工机械,一切全靠人力硬是从人迹罕见的悬崖峭壁上用一把锤、一根钎、一双手开凿了一条蜿蜒盘旋的天路。在筑路期间,我们周至儿女共有68人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对于他们,祖国和我们周至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0702公路的建成,不仅是我们周至人民的一座丰碑,也是周至精神的体现。

      七十年代中期,为了彻底消除每年雨季的水患,1975年11月,我县拉开了治理黑河工程的序幕。为保证工程质量,全县各公社、大队、小队层层划段包干,整个工地上红旗招展、灯火通明、广播震天,全县五万大军日夜大干奋战60多天,终于完成了从黑河峪口到富仁黑河桥之间的开挖河槽、整理河床、加固增高河堤的任务。从根本上消除了困扰我县的水患问题。  

      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在这期间,虽然每年汛期黑河涨水,但沿岸再也没有出现过较大的灾情。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应归功于勤劳朴实的周至人民,归功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那时,尽管人们吃粮短缺、生活艰苦,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是很高的,人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我们“金周至”的美好家园,对建设社会主义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几十公里长的黑河河堤是全县人民用镢头、铁锨、架子车、一锨一锨、一车一车,靠人力和汗水修成的。

      在工业方面,那时我县的造纸厂、变压器厂、氮肥厂、橡胶厂等工业企业的发展都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县造纸厂和县变压器厂生产的纸和变压器,无论从产量和质量上讲,都是我们周至人的骄傲。到八十年代末县工业局所属企业总产值达3937万元,上缴税金320万元,为我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光阴荏苒,岁月匆匆。当历史的车轮进入八十年代时,我县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实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和土地承包经营制。之后经过短短的6、7年时间,农业连年丰收,人们吃粮短缺的问题彻底得到解决。但勤劳的周至人民,并没有就此满足,他们在边生产边实践中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思路。

      功夫不负苦心人,充满聪明智慧的家乡人民,以秦岭深山里的野生猕猴桃为标本,经科技人员的大胆探索和努力实践,最终培育出酸甜可口、营养丰富的秦美猕猴桃。

      秦美猕猴桃的问世,为我县的种植结构调整和农民致富指明了方向。从那以后,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家家户户在各自的承包地里种植起了猕猴桃,到新千年后,短短的五六年时间,我县的猕猴桃面积发展到了13万亩,猕猴桃总产量达18万吨,这在当时确确实实是个奇迹。再后来的实践证明,发展猕猴桃产业是我们这个农业大县的一条正确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全县有数以万计的农户依靠种植猕猴桃发了财、致了富。与此同时,在猕猴桃产业的带动下,不少有头脑有胆识的农民经济人、市场营销人员脱颖而出,他们为周至猕猴桃打入国内国际市场立下了汗马功劳。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周至猕猴桃也已顺利实施了品种的更新换代,翠香、徐香、瑞玉、金福、红阳等一大批优质猕猴桃新品种,取代了过去的一些老品种。如今全县猕猴桃的种植面积达43万亩,年产量55 万吨。重点果区人均收入突破19500 元。全县由猕猴桃引发的深加工产业链不断延伸。猕猴桃已成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我们“金周至”也因猕猴桃而享誉神州大地。

      更为可喜的是,如今我县集贤产业园的发展方兴未艾,如火如荼,比亚迪等25家企业已入住园区,这些现代企业的建成和投入生产,将为我县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眼下,秋分刚刚过去,国庆即将到来。值此猕猴桃成熟之季,无论是秦岭脚下的村村寨寨,还是渭河之滨的肥田沃野,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猕果飘香的喜人景象!

      瞧!那一片片、一个个猕猴桃的园子里,到处是卸桃下桃的人群,到处是一片欢声笑语。那一条条通往乡间的大路上,拉桃、运桃、转箱的大小车辆在来回奔驰。

      瞧!在我县的各个大型冷库里,灯火通明,技术员又是调试设备,又是观察库内温度的变化,忙的不可开交,叉车时儿下桃,时儿装箱,处处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面对眼前的一切,我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这才是我们“金周至”的秋天,是家乡人的九月天。看着这一切,不知为何我猛然间想起了一个问题,不知是哪朝哪代,又是哪位先贤把家乡称作“金周至”的,而“金周至”又“金”在哪里?“金”在何处?

      时至今日,看着眼前的一切,回想起我们周至人民的奋斗历程,我才真正感悟到了其中的含义,“金周至”“金”就“金”在这里有山有水、气候湿润、自然环境优美。“金”就“金”在这里有着平展展的土地和肥沃的良田。

      “金周至”“金”就“金”在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人才辈出,人文荟萃,在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漫长岁月中,家乡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

      “金周至”“金”就“金”在这里有着勤劳、善良、朴实的人民,正是这些可爱可敬的家乡人民的辛苦劳作和奉献,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发展成就,才有了我们周至人民的幸福生活。

      总之,家乡“金周至”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人杰地灵。他是一个古今文明交相辉映的风水宝地,是一个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天下福地。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的家乡人民,更是我值得崇敬、值得赞誉的人。

      我爱你!——家乡“金周至”。


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

投稿邮箱:zhouzhiwenyuan@163.com

若喜欢,请分享;觉得好看,点个 

家在盩山厔水间
以家园情怀为载体,挖掘家乡历史、文化、旅游、民俗、人物等优势资源,讲好周至故事,服务家乡文化建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