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20万元/项!2025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启动

学术   2024-08-21 00:00   湖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来源:科奖在线

关于2025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的通知

京科基金字〔2024〕24号


按照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年度工作计划,现启动2025年度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工作,通知如下:


一、受理项目类型


(一)面上项目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要资助科技人员在2025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指南范围内自主选题,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资助强度不超过20万元/项,资助期限不超过3年。


按照北京市基础研究领先行动重要部署,基金办开展了2025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指南修订工作。一是优化学科设置,增设“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亚学科;二是围绕学科前沿和北京市重点领域,部署115个指南方向,包括主要研究领域和优先资助方向两类,其中聚焦北京市重点支持领域设置49个优先资助方向。


(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定位于发现和培养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支持青年科技人员自主选题开展研究,培养青年科技人员独立主持科研项目的能力,为其尽早确定研究方向奠定基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强度不超过20万元/项,资助期限不超过2年。


二、申请要求和说明


(一)申请限制要求


按照《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人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申请人每年只能申请1项市基金面上项目或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已申请2024年度市基金-海淀联合基金、丰台联合基金、顺义联合基金、昌平联合基金、怀柔联合基金、大兴联合基金、北京经开区联合基金的,可同时申请1项市基金面上项目或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但当年不可同时获得资助;已获得2024年度市基金-小米联合基金项目资助的项目申请人不得申请2025年度市基金面上项目或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人申请项目所需条件详见项目申请指南。


对于当年已经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申请人,市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不再予以支持。


(二)经费管理要求


2025年度项目经费全面实行“包干制”管理,其管理和使用应当按照《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京财科文〔2023〕2110号)执行。


(三)科研诚信要求


科研人员在申报项目时应向依托单位提供个人科技信用报告;依托单位应向基金办提供单位科技信用报告和公共信用信息报告。项目申请单位及项目申请人应诚信状况良好,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严重失信记录。


单位(个人)科技信用报告可自行访问“北京市科技计划综合管理平台——在线服务系统”(网址:https://mis.kw.beijing.gov.cn/)通过“法人登录”(个人登录)身份登录系统,点击“科技信用”栏目,即可下载单位(个人)科技信用报告。公共信用信息报告可登录“信用中国(https://www.creditchina.gov.cn/)”或“信用中国(北京)https://creditbj.jxj.beijing.gov.cn)”下载。


三、申请方式及时间安排


2025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通过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工作系统(以下简称“依托单位工作系统”)在线撰写申请书。依托单位工作系统登录地址:https://nsf.kw.beijing.gov.cn/bjnsfweb/。如申请人所在单位未注册为市基金依托单位,请相关单位于8月28日16:00前提交依托单位注册申请(注册申请通知登录地址:https://kw.beijing.gov.cn/art/2024/5/30/art_10704_2082.html)。


具体安排如下:


1.申请人撰写申请书(8月7日至9月5日16:00)


申请人自2024年8月7日起可登录依托单位工作系统,按相关要求与提示撰写申请书,并于9月5日16:00前通过该系统将电子申请书提交依托单位审核。


提示:


(1)无系统账号的申请人可向依托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申请。


(2)申请人撰写、提交申请书功能于9月5日16:00停止服务,鉴于采用在线方式撰写申请书,系统需要一定处理时间,请申请人根据单位具体要求提前做好申请书撰写。


2.依托单位审核申请书(8月7日至9月12日12:00)


依托单位在审核时间内重点对本单位申请人、参与人的申请资格、申请人提交申请书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


提示:审核过程中,依托单位可通过依托单位工作系统将存在问题的项目退回申请人修改。


3.依托单位提交电子申请书(9月6日至9月12日16:00)


依托单位通过依托单位工作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统一提交电子申请书。


提示:9月12日16:00以后依托单位提交电子申请书功能将停止服务,请依托单位妥善安排提交工作。


4.依托单位提交承诺书及项目清单(9月13日至9月18日16:00)


依托单位通过依托单位工作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统一提交加盖依托单位公章的承诺书、项目清单(承诺书在系统中下载)及单位信用报告。基金办将依据依托单位提交的承诺书及项目清单开展项目评审工作。


提示:9月18日16:00后依托单位提交功能将停止服务,请依托单位妥善安排相关工作。


四、注意事项


1.请申请人认真阅读申请书中“申请者保证”栏目,与项目组主要成员和合作单位做好沟通工作,确保项目组主要成员、合作单位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项目组主要成员、合作单位知晓并同意参与项目研究。申请项目如获资助,请申请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申请书和任务书的签字、盖章手续,按时提交纸质申请材料和任务书,提交时间将另行通知。


2.请依托单位注意审核本单位提交项目的项目组主要成员、合作单位名称及附件材料等信息,确保上述信息真实、完整、有效。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季老师,010-55571252;

孙老师,010-55571239;

李老师,010-55571237;邢老师,010-55571228;

电子邮箱:bjnsf02@kw.beijing.gov.cn。

技术支持联系电话:

010-58858681、

010-58858689、

010-58858680、

010-58858685;

电子邮箱:bjnsfservicer@miraclesoft.cn。

工作时间:工作日9:00-12:00,14:00-17:30。


附件:

1.2025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须知

2.2025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指南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

2024年8月5日



2025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须知


为做好2025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市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工作,根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办法》《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人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申请人管理规定》)制定本申请须知,用以指导项目申请。


一、申请人事项


(一)申请人条件


1.申请人应当是申请项目的实际负责人,需具备以下条件:


(1)所在单位是依托单位;


(2)具有承担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经历,且能保障所申请项目的研究时间;


(3)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或者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技人员推荐。


符合(2)(3)规定的条件,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科技人员,经与在基金办注册的依托单位协商,并取得该依托单位的同意,可以申请项目。该依托单位应当将其视为本单位科技人员实施有效管理。


2.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全日制研究生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项目,但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员可以通过其在职的单位申请项目,申请时须提供导师同意申请的函件,说明申请项目与其学位论文的关系,项目获得资助后的工作时间和条件保证等。


3.符合条件的海外科技人员,具备以下条件可以通过依托单位申请项目:


(1)正式受聘于依托单位,项目执行期在聘任期内;


(2)每年在依托单位工作3个月以上。


在申请项目时,须提供依托单位加盖单位公章的上述文件。


申请人在填写申请书时,应将上述推荐意见、导师签字函件、依托单位提供的相关文件(申请人为海外科技人员)等材料扫描为PDF文件,上传系统。项目获资助后,纸质推荐文件的原件应作为附件随纸质版项目申请书一并报送。


4.申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还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未作为负责人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申请当年1月1日男性未满35周岁[1989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女性未满38周岁[1986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


(二)申请人管理规定


1.申请人每年只能申请1项市基金项目。


2.科技人员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市基金项目:


(1)负责在研市基金项目1项(含)以上的;(2)负责在研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2项(含)以上的。


3.科技人员参加的市基金项目和负责的在研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合计不得超过3项。


4.申请人连续两年申请市基金面上项目(含专项)未获资助暂停申请市基金面上项目1年。


5.申请人年龄不超过60周岁,且在市基金项目资助周期内须在依托单位任职。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指北京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重点研究专题项目(含课题申请人)、面上项目(含面上专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市基金-市教委联合资助项目、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项目。


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是指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立项,并由北京市财政科技经费拨款支持的课题。


科技人员负责在研市基金项目、负责在研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是指在市基金项目申请通知发布之日时资助期未满的项目、课题。


科技人员参加的市基金项目是指作为申请人或项目组成员申请的市基金项目以及作为负责人或项目组成员的在研市基金项目。


(三)特别提示


市基金不支持将相同或基本相同的项目申请书在不同机构中以同一申请人或者不同申请人的名义进行多处申请,申请人应对此予以承诺。对于申请人既往承担的市基金或其他机构(如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项目,应在申请书“申请者作为负责人正在实施及已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情况”栏目填写项目基本信息。


二、申请书撰写要求


1.申请书须由申请人本人撰写并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2.申请书中项目起始时间为2025年1月。


3.申请人根据所申请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在“申报学科”下拉菜单中准确选择申报学科代码,每一申请项目可选择两个申报学科代码。申报学科代码是计算机遴选评审专家的重要依据,请尽量选择到最后一级学科代码,不要只选择到一级学科代码。


4.项目的预期研究结果及可考核的验收指标应合理、明确,突出学术贡献、技术突破以及学术影响力提升等。


5.项目成员简介应填写近5年来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标志性成果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5项。


6.申请人和项目组主要成员立项时须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


研究团队中的境外人员视为以个人身份参与项目申请,如本人未能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应出具知情同意函,作为附件随纸质申请书一并送交。


7.合作单位应为独立法人单位,且填写的合作单位名称应与单位公章一致。项目合作单位不超过2个。


8.涉及科研伦理及科技安全(如生物安全、实验动物等)的项目申请,申请人应严格执行国家及北京市有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并按要求上传相应材料的电子扫描件。


9.申请人可以提供3名以内不适宜评审其申请项目的专家名单,供遴选通讯评审专家时参考。


10.项目的最终资助强度将以批准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预算为准,请申请人根据研究项目的实际需要填报申请资助金额。


三、依托单位及申请人需注意的问题


为避免申请人因非学术性失误而失去评审机会,特别提醒依托单位及申请人注意,申请项目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将不予受理:


(一)申请书不符合要求的


1.申请书基本信息有误的;


2.申请书缺页、缺项或有关栏目未填;


3.自行修改申请书栏目或变更栏目顺序;


4.未按要求提供电子版的相关证明文件等。


(二)申请人不符合申请条件的


(三)因违背科研诚信要求,被禁止申请或参与申请科技项目的


(四)不符合《申请人管理规定》的



2025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指南

 

数理科学

一、数学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重大技术进步的基础,“高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代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其他有条件的单位,根据当前数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针对数学中的重要问题和公开问题开展原创性研究,鼓励数学不同分支、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鼓励国家重大需求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


主要资助领域:

1.基础数学

2.应用数学

优先资助方向:

1.代数与几何

2.现代分析与微分方程

3.统计、优化与计算数学

4.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数学理论


二、物理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形态和相互作用基本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研究的进展和成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并对其他学科产生重要影响。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在注重基础物理问题研究的同时,鼓励与物理学相关的多学科融合交叉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


主要资助领域:

1.凝聚态物理

2.原子和分子物理

3.光学和声学

4.等离子体物理

5.关键物理实验技术研究

6.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

7.量子调控


优先资助方向:

1.先进物质设计制备、表征、构效关系

2.新型物质体系的人工构筑、物态调控及器件设计

3.数据与人工智能驱动的物质科学研究

4.非平衡态物理与超快动力学过程研究

5.聚变能源工程与技术


化学与材料科学


一、化学化工


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和反应的科学。化工是利用基础学科原理,实现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解决规模生产的方式和途径等过程问题的科学。结合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本学科主要资助以化学、化工为基础,在能源转化与储存、化学新材料、绿色化工、食品安全、生物传感和生物制造等领域中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主要资助领域:

1.化学理论与机制

2.新型功能分子的设计与合成

3.绿色介质、催化剂及绿色化工新过程


优先资助方向:

1.高能量密度/大功率、长寿命电池体系的基础研究

2.食品、药品制备过程的化学化工基础

3.生物分子的检测与功能化


二、材料科学


材料是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科技发展需求和高新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并结合北京地区材料领域科研发展现状和优势,本学科主要资助科研人员围绕光电功能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纳米材料、合金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端光学元器件材料等前沿方向开展基础研究。


主要资助领域:

1.新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调控

2.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材料学与数据库构建


优先资助方向:

1.生物医用关键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2.新一代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

3.新型显示材料与器件


生物科学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大门类,研究范围包括生命的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等。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鼓励利用北京地区的学科优势,围绕生物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前沿和新兴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


主要资助领域:

1.细胞增殖、分化、衰老、死亡及应激调控机制研究

2.免疫应答与效应的机制研究

3.生物科学中的前沿技术与方法研究


优先资助方向:

1.干细胞的谱系发育、干性维持及定向分化

2.生物大分子的功能、修饰及调节机制

3.认知的基本原理及神经工程

4.合成生物制造


信息科学


一、信息与通信工程


信息与通信技术已经渗透到全球的各个角落,促进了人类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发展。本学科主要资助通信理论与系统、信号理论与信号处理、电路与系统、敏感电子学与传感器、电磁场与波、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资助领域:

1.大规模信号智能获取、传输、处理理论与方法

2.新频谱高效利用与核心器件

3.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处理


优先资助方向:

1.多模态信息的通信、感知、计算、控制一体化理论与关键技术

2.面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应用场景的组网理论与关键技术

3.超高频谱效率、超大链接和超低时延的通信理论与关键技术


二、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是信息科学中研究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本学科资助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理论、计算机软件、计算机体系结构、信息安全、区块链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主要资助领域:

1.面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软硬件体系结构及生态

2.高效能并行与分布式计算


优先资助方向:

1.网络空间安全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2.区块链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三、人工智能


开展人工智能及智能系统的基础研究,将促进首都高新技术及产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本学科领域主要资助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基础模型、自动化与智能系统、具身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多模态感知、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资助领域:

1.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模型研究

2.自动化与智能系统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

3.具身智能的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


优先资助方向:

1.自主无人系统的感知、决策与控制研究

2.多模态大模型构建与适配研究

3.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研究


四、微电子与光电子


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是绿色智能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和国防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石。本学科主要资助新型半导体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设计与EDA工具、制造与封装、半导体微纳机电器件与系统、新型信息器件、光电融合集成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资助领域:

1.半导体基础理论

2.微(纳)机电系统和微(纳)光机电系统


优先资助方向:

1.光电融合单片集成互连芯片

2.基于RISC-V的开源处理器设计工具链与验证平台

3.毫米波或太赫兹集成芯片设计方法

4.智能EDA算法及智能物理设计方法

5.车规级芯片可靠性评估与提升技术


医药科学


医药科学是研究人类健康的医学、药学和相关学科的总称,主要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医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本学科领域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资助科研人员开展相关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旨在提升北京市医药科学的创新能力,促进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主要资助领域:

1.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和诊疗新技术研究

2.环境变化与公共健康研究

3.基于多学科交叉的生物技术药物研究

4.中医经典名方、临床有效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研究

5.组织/器官损伤、修复、重建、替代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优先资助方向:

1.疾病诊疗新靶标,细胞、免疫和基因治疗等临床干预策略研究

2.生殖健康、围生医学及儿童生长发育研究

3.新型疫苗等疾病预防新方法研究

4.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及诊疗新技术研究

5.智能诊疗技术与植介入医疗器械研究

6.基于合成生物学技术的生物医药升级与创新


工程科学


一、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学科是研究机械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及性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科学,包括机械学和制造科学两大领域。机械学主要涉及机构学、传动与驱动、机械动力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仿生学、智能机械与机器人设计等;制造科学主要涉及生物制造、成形制造、加工制造、制造系统与智能化、机械测试、微纳机械系统等。


主要资助领域:

1.数智化创新设计

2.智能制造技术与系统

3.微纳系统设计制造


优先资助方向:

1.新能源与智能运载系统

2.无人系统与智能机器人

3.高端科学仪器与装备


二、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是推动空天技术与产业发展,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力量。本学科主要资助先进运载器与航天器,航空航天智能系统,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与科学探测,可重复使用火箭与先进动力技术,低轨卫星等方向。


主要资助领域:

1.先进运载器、航天器与空天飞行技术

2.航空航天智能系统


优先资助方向:

1.可重复使用火箭与先进动力技术

2.低成本、轻量化、小型化、集成化的低轨卫星

3.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与科学探测


三、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工程


工程热物理与能源工程主要研究能量转换、传递与利用过程的基本规律以及能源的高效、清洁与合理利用等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内容包括:工程热力学、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热力系统动态学、内流流体力学、传热传质学、多相流、燃烧学、热物性及热物理量测试技术基础、可再生能源或替代能源利用中的热科学问题等相关基础性与创新性研究。


主要资助领域:

1.能源系统中的热力学与动力学

2.能源系统中的传热传质、多相流及燃烧

3.可再生能源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优先资助方向:

1.化石能源的清洁低碳高效利用

2.氢能与储能中的工程热物理问题


四、电气科学与工程


电气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电能转换变换、传输输配、调度、存储及其高效清洁利用的基本规律、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包括电力系统及电工装备两大领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柱。电气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研究,对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制造等领域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资助领域:

1.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基础问题和关键技术

2.可再生能源、电能转换存储、高端电气装备的设计、控制与安全可靠评估

3.超导、电工与储能新材料


优先资助方向:

1.新能源交通工具、机器人、智能制造的高效能高品质电机、芯片、电力电子器件及系统

2.智能感知、大数据、大模型等在电能转换、传输、存储、管理中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应用


城建与环境科学


一、城市建设与建筑科学


城市建设与建筑科学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与管理等领域。本学科鼓励开展与北京城市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注重绿色可持续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应用基础研究。


主要资助领域:

1.城市、城市群防灾与韧性提升

2.可持续城市规划、建设及城市更新的理论与方法

3.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研究

4.高性能建筑材料、土木工程结构和绿色建筑设计

5.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

6.城市交通系统功能提升


二、环境保护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北京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针对首都环境保护的现实问题和重大需求,本学科重点关注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安全与保障、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物理性污染防控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


主要资助领域:

1.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生态保护、修复理论与方法

2.城市水安全、水生态、水质保障的理论与方法

3.细颗粒物、臭氧等大气污染形成机制与控制

4.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污染场地修复

5.光、声、电磁等物理性污染与防治研究


农业科学


围绕农业科学的基础、前沿和热点科学问题,支持生物育种、设施农业、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健康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方向的基础研究,加强对动植物种质资源挖掘、评价,农业科学与信息科学融合交叉等方向的资助,发挥北京地区的科技优势及示范带动作用。


主要资助领域:

1.种质资源挖掘与良种培育

2.农作物高效栽培、水肥利用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3.农林有害生物(含外来入侵生物)发生规律、成灾机理及绿色防控

4.畜禽健康养殖及疫病防控

5.主要农产品品质营养、精深加工及食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健康

6.智慧农业技术与智能装备


优先资助方向:

1.动植物优异种质资源与重要性状的挖掘评价及其生理、生态、遗传与分子基础


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类社会组织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性交叉科学。本学科鼓励围绕首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管理科学问题开展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和实践性研究;鼓励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结合经济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基础理论不断发展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鼓励跨学科的综合交叉研究。


本学科不受理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项目申请。


主要资助领域:

1.数智赋能的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

2.战略性前沿领域与新兴方向的挖掘与资助策略

3.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研究

4.面向高精尖经济结构的现代服务业创新研究

5.科学基金资助效能评价及提升策略

6.基础研究人才成长路径及支持政策研究

更多论文信息,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欢迎免费订阅《地球科学》电子刊

订阅电子刊,将定期为您发送每期的全文、虚拟专辑、作者分享会通知和培训会等高质量邮件。

长按识别二维码订阅电子刊

往期回顾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近70年中国变质岩石学-变质地质学的研究进展

造山带橄榄岩岩石学与构造过程:以松树沟橄榄岩为例

片麻岩穹窿与伟晶岩型锂矿的成矿规律探讨

岩浆作用与地球深部过程

从岩浆岩看青藏高原地壳的生长演化

地壳生长及深部物质架构研究与问题:以中亚造山带(北疆地区)为例

→辽东白云-小佟家堡子矿集区控矿构造及成矿有利区预测

→晶粥储存、侵入体累积组装与花岗岩成因

→交代岩石圈地幔与金成矿作用

实验地球科学的前沿与发展战略

实验地球化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展望

实验岩石学发展现状与趋势

实验矿床学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

实验流变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高温高压装置研制和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构造地质学

纪念马杏垣先生

关于大陆构造研究的一些思考与讨论

秦岭造山带是印支碰撞造山带吗?

关于发展洋板块地质学的思考

大陆俯冲带壳幔相互作用

增生型造山带结构解析与时空制约

洋板块地质与川藏铁路工程地质关键区带

华北克拉通太古宙构造热事件时代及演化

中条山地区涑水杂岩新太古代烟庄正长花岗岩年龄及成因:对华北克拉通地壳演化的制约

→俯冲带结构演变解剖与研究展望


地学与健康

"同一健康"视角下医学地质学的创新发展

优化生态环境保障人民健康


古生物学

地史时期生物对冰室气候形成的作用


沉积和盆地动力学

下扬子地区早古生代晚期前陆盆地沉积特征与盆山过程

陆相断陷盆地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研究进展

渤海海域秦南凹陷东南缘沙一段混积岩优质储层成因及勘探意义


石油地质学

非常规源岩层系油气形成分布与前景展望

→”双碳”目标下我国油气产业发展的思考

→我国陆上未来油气勘探领域探讨与攻关方向


地球物理学

从高分辨率地震层析成像看青藏高原软流圈的物质运动

《地球科学》

青年学者论坛回放

→黄康俊|金属稳定同位素示踪地球增氧事件

→张   文|激光微区锆石Zr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及参考物质研发

→Marize Muniz da Silva|巴西São Francisco地块 Mineiro带后碰撞岩浆作用

→Dionatan Ferri Padilha|巴西南部Dom Feliciano带后碰撞玄粗质和超钾质岩浆作用

→王选策|地球系统中的挥发分和物质循环——对非俯冲带岩浆的新观点

→陈   印|中国北方砂岩型铀成矿作用及其与构造演化和油气藏的联系

→荣   辉|基性岩侵入对铀储层成岩-成矿作用的影响:以松辽盆地钱家店铀矿床为例

→兰中伍|南秦岭岩浆作用与浅表环境响应

→余文超|贵州遵义下石炭统九架炉组铝土矿物源:来自地球化学与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的证据

→岳  汉|从2021年青海玛多地震到松潘-甘孜块体的长期形变模式

→王  墩|2021年Mw7.4青海玛多地震的震级、地震动场及破裂过程

→邓阳凡|华北东南缘综合地球物理特征及其对徐淮弧形构造带的启示

→谢国治|胶东半岛高Ba-Sr牙山侵入体的成因及其与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关系

→白江昊|长江中下游地区A型花岗岩成因:放射性成因Ca-Nd同位素制约

→李振洪|川藏交通廊道重大灾害防控专题

→王   栋|川藏交通廊道冰雪灾害风险评价

→汤高明|青藏高原典型地表地质灾害机理及分类

→崔一飞|川藏交通廊道泥石流级联调控风险防控原理与方法

→刘金高|金伯利岩与碱性玄武岩的成因联系及深部地幔演化

→丁   兴|富氟流体活动及其成岩成矿效应 

柳保军,雷超,郑金云 | 专题十:南海陆缘盆地动力学及其能源效应

施小清,杨晓帆,戴恒 | 专题十一:地下水环境的刻画与模拟

高晓英,罗涛 |专题十二:微区分析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

梁琛岳,刘博 | 专题十中亚造山带南缘构造与成矿

Alexander Humphreys ,Johann Hohenegger | 专题十四:热带大型底栖有孔虫

 付伟 ,李登峰,李占轲,等 | 专题十五:战略性矿产资源研究与勘查进展

雷宏武,张晓博 | 论坛专题十六:地热能地球科学

李斌 ,张志遥 | 专题十七 :深层油气论坛

李博 ,吴琼,李严严 | 专题十八:强震区滑坡崩塌灾害防治技术方法研究

程晓敢,石许华,林秀斌 | 专题十九:盆山过程与动力学

黄发明,张东明,李旭 | 专题二十 :机器学习与灾害风险

郑义,虞鹏鹏 | 专题二十一:华南大地构造演化与关键金属成矿

黄发明,李为乐,谭道远 | 专题二十二:地质灾害风险智能评价

陈红汉,罗群,李文正,王海学,唐大卿 | 专题二十三:走滑断裂与油气

侯晓坤,贾智杰 | 专题二十四 :工程地质与防灾减灾

王全荣,杜尧 | 专题二十五:地下水系统参数获取与污染成因

董志文,王欢业,蒋宏忱 | 专题二十六:青藏高原环境-地质-微生物

地球科学编辑部
《地球科学》(中文版)和Journal of Earth Science(英文版)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地球科学学术刊物。中文版被EI 等数据库收录,英文版被SCI收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