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一痴呆老人常念叨奇怪数字,引政府重视,调查后发现:老人身份不一般!

乐活   2025-02-03 00:07   内蒙古  

数字总是在深夜里响起:"27、81、214......" 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数字,成为了一位老人记忆中最后的守候。

在安徽省怀远县的一间老屋里,居住着一位已届九旬的老人,他的故事静静地尘封了半个多世纪。

2014年,这位老人被确诊患有脑萎缩,随着病情加重,他的记忆像沙漏里的细沙一样,慢慢流失。

老人时而认不出自己最亲近的女儿,时而又会突然清醒地念叨着那串奇怪的数字。

子女们起初并未在意这些数字的含义,直到2018年安徽省开展退 役军 人信息采集工作。

当工作人员看到"曾入 朝作 战立 功"这几个字时,一段尘封的历史徐徐展开。

这位老人名叫宋良友,1928年出生于安徽省怀远县一个贫困家庭,童年时期正值抗 日战 争,目睹了日 寇的暴行与家园的破碎。

年幼的宋良友就萌生了从军报国的志向,他曾试图加入八路军队伍,却因年龄太小被婉拒。

但这个愿望在他心中扎下了根,等待着绽放的时机。

1949年,18岁的宋良友终于如愿加入了解 放 军,被编入第27军81师214团3营12连。凭借着过人的勇气和出色的作战能力,他很快就晋升为班长。

1950年,抗 美 援 朝战 争爆发,宋良友跟随着志愿军的队伍,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义无反顾地奔赴朝 鲜战 场。

在长 津湖战役中,宋良友所在的第27军接到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在零下四十多度的极寒天气里,他们必须在敌人的前沿阵地潜伏六天六夜,等待战机。

战士们身着单薄的棉衣,饥寒交迫,只能用雪水和冻硬的土豆充饥。许多战友的手脚都已经冻僵,但没有人退缩。

当战斗打响时,宋良友带领着尖刀组,冲在最前面。

在新兴里战役中,他们面对的是美 军"北极熊团"这支王牌部队。宋良友和战友们在阵地上坚守了整整三天三夜,即使只剩下寥寥数人,也没有让敌人突破防线。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宋良友遭遇炮 弹爆炸,腹部被炸开一个大洞,肠子都外露了。

但这个倔强的战士,竟然用腰带简单包扎后,又攀着悬崖的草绳,坚持回到战场。

这份不畏生死的勇气,为他赢得了"战斗英雄"的称号和一等功的荣誉。

在最后一次阻击战中,214团遭遇重创,宋良友带领仅剩的几名战友,在团长隋克荣的指挥下,穿越悬崖峭壁,渡过汹涌河流,最终成功突围,再次立下一等功。

1955年,宋良友脱下军装,回到家乡。他选择在淮南大通煤矿工作,从一个对机械一窍不通的新手,逐渐成长为技术精湛的老师傅。

1961年,宋良友凭借着战场上锻炼出的敏锐直觉,及时发现了煤矿可能发生塌方的危险,果断组织工人撤离,救下了一群同事的性命。

即便立下如此功劳,宋良友始终保持着低调的作风。当女儿请求他帮忙在矿上安排工作时,他只说了一句:"别给国家添麻烦。"

随着年龄增长,宋良友的健康每况愈下。2014年被诊断出脑萎缩后,他的记忆开始模糊,但那些战争年代的番号和战友,却始终刻在他的脑海里。

在他家中的旧柜子里,一份已经断成七八块的立功喜报,被他像珍宝一样小心保存着。那些早年被火灾烧毁的军功章,见证过他年轻时的赫赫战功。

2020年,92岁的宋良友接受政府人员探望时,虽然记忆模糊,但一听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旋律,老人就会跟着轻声哼唱。

提起那些牺牲的战友,这位坚强的老兵眼中泛起泪光。他说自己活着,没有资格过生日,因为太多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片战场。

宋良友的故事,是无数为国奋战后默默付出的老兵的缩影。他们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在和平年代选择深藏功名。

那些在深夜里响起的数字:"27、81、214",原来是烙印在老兵心底最深处的部队番号,是他此生最珍贵的记忆。

在和平年代,这些数字成为了连接他与那段峥嵘岁月的最后纽带。

好祝福
每日更新精彩文章!让你的生活有你有我有祝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