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喧哗舆论场中的定音鼓
吴 焰
皖中评,一个由合肥市委网信办与合肥日报传媒集团共同创办的网络评论栏目,2019年11月上线,转眼5年过去。5年里,据说推送了2500余篇评论。其中不少文章,我是在其上线第一时间读到的,至今仍有印象。如今,从上线作品精选130余篇,汇编成“5周年优秀作品集锦”,网上字节变纸上墨香,厚厚一本,阅之又有新感受。
都说名字承载了取名者的期许与追求,“皖中评”来历,源自于毛泽东当年对合肥的一句评价——“合肥不错,为皖之中”。创办者以此取名,也是借名立志:立足“为皖之中”,表达“中肯之评”。
回看作品合集,恰如其名。不仅如此,在我看来,创办人与评论人5年来的守正创新,让皖中评在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同时,也释放出更多“场效应”。
一是抢占舆论“主场”。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方式、舆论生态构局,发生了颠覆性改变。“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5年前,皖中评作为网络评论栏目横空出世、倾力打造,正是网信部门与市委机关报落实中央要求、适应时代需求,积极拥抱互联网、主动挺进主战场的一次创新实践。
挑战是巨大的。传统媒介上,主流媒体天然地拥有“舆论主场”的话语权主导权,转战众人涌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舆论广场”,还能占领舆论制高点吗?
足球场上,得中场者易得天下。舆论场亦如此。那什么是舆论的“中场”?皖中评定位清晰:以评论弘扬主旋律,用观点激发正能量,高擎时代精神火炬,引领网络舆论风向。这是包括皖中评在内的所有党媒评论的使命所在、优势所在。
这5年,是安徽发力、合肥疾驰的5年。许多人好奇“合肥是匹怎样的黑马”,无数人感叹“安徽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这无疑为新闻评论提供了丰富食材和肥沃土壤。阐释思想伟力,聚焦中心工作,解读政策举措,传播“合肥之声”,是皖中评“评什么”的主打内容,也是皖中评在“舆论广场”争当“意见领袖”的核心竞争力。
从《招聘学生,却打动了教授,合肥为啥这么能?》,我们读懂了“一个人选择一座城,是信任;一座城遇到合适的人,是幸运。”从《合肥发出“揭榜挂帅”邀请函,背后蕴含怎样的深意?》,我们看到“让科技打头阵”的生动实践正在这里具象化;从《“国家方案”落子合肥,释放怎样鲜明信号》,我们了解了合肥在国家科技战略布局中担负更多重要角色……一篇篇评论,自新闻事件出发,从小细节讲大道理,不仅成为宣传合肥的“城市名片”,更让网友了解合肥“何以能”、安徽“以何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站在江淮观中国,进而坚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与决心。
与时代同频,和发展共振,是皖中评一路走来、影响力不断提升的立身之本,也必是皖中评走向未来、引领舆论风向的致胜法宝。
二是站稳主流“立场”。
横看成岭侧成峰。1000个人眼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多维世界、多元时代,对一类现象、一个热点甚至一位人物的评说,见仁见智,甚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评论员”的互联网时代,这很正常。但作为主流媒体的评论专栏,评什么、怎么评,所确立的立场、秉持的价值观,都应始终体现“上接党心,下连民心”,坚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动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充盈网络空间。
皖中评作品,“价值输出”意识强烈。放声歌颂“真善美”,厉声鞭挞“假丑恶”,对正确观点、美好事物大力弘扬,对错误思想、丑恶现象大胆亮剑,力求以主流思想观念引领多元舆论,以正确价值理念凝聚社会共识。
比如《延乔路刷屏背后的精神赓续》一文,从“网红路”联想到“热播剧”,从《觉醒年代》的情怀与力量,阐发“精神之火需要传递,红色基因需要赓续”,从年轻人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延伸到“促动更多的人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完成了对网络“刷屏”内在价值的深度挖掘。
再看《“吴亦凡救援群”超界!超线!饭圈再大,也有边界!》,直面饭圈怪现状,一针见血地指出“饭圈不等于‘自留地’,更不等于‘法外之地’”;《阻断不良自媒体“狂飙”之路 需压实平台责任》《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 营造网络“清朗空间”》《董宇辉出圈之后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主播?》等一系列网评,彰显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核心价值,主流立场,是我们党的主张,也必是人民的立场。选集中的诸多优秀作品,同样体现了党心与民心的同频共振。
比如《更多安徽人愿买 首位产业才会更稳更强》,作者对安徽省委确立新能源汽车为全省“首位产业”的决策给予肯定的同时,也敏锐指出:如果买车的人不多,“首位产业”只能是“库存产能”。作者以现实中的“汽车充电焦虑”为例,指出该问题解决得不理想,停车位紧张,消费者不愿买、不敢买。文章说出了消费者的心声诉求,点出了发展产业配套链的重要性。这样的评论站位,凸显了作者与网民的共情力、观察问题的思考力,很有现实针对,当为决策者更多倾听。
音乐创作中,中音区往往至关重要,既可作为旋律的主线,也可成为和声的组成,为音乐增添层次和深度。如果把舆论场的各种观点、声音,比作一部多声部多乐器的管弦乐,皖中评这类的新闻评论,扮演的正是中音区角色。它们不会像一些自媒体评论那样,为博眼球高声呐喊,为求流量剑走偏锋,而是着力于主旋律,持中守正,理性表达,中肯评论,由此奠定了新闻网评的底色与调性,也成为众声喧哗中的定音鼓。
三是提升网感“气场”。
相较于传统媒体的评论,网络评论有其自身规律。遵循这些规律,评论才能在互联网上有更强的生命力、更好的传播效果。
比如,对“时”的要求更高。面对突发事件、敏感问题,能否快速反应、有效发声,是占领舆论制高点的一项重要考量。2024年国庆前后,肥东地震消息不断传来。个别网民仿佛找到“流量密码”,采取歪曲事实、嫁接视频、夸大其词等手法,甚至通过软件自动AI生成关于地震视频,编造政府快速救援、社会各界捐款捐物等虚假信息,在网上传播,引得人心惶惶,造成不良影响。警方发布消息,对网上发布涉震谣言的4人给予行政拘留处罚。通告出来仅仅几个小时,合肥在线就推送了皖中评文章《谣言不是蹭流量的“密码”》,旗帜鲜明地对造谣者亮剑。第一时间正本清源、第一时间表达鲜明态度,让网络谣言的传播时空得到了最大挤压,发挥了主流媒体评论的重要作用。
又如,对“效”的考量更直接。传统评论在报纸发表,哪些人阅读了,效果如何,相对来说,反馈滞后而笼统。网络评论则不同,它拆除了作者与受众之间的隔离墙,阅读数量的变化、跟帖回复的反应,都具有即时性、可视性和互动性,作者心态、创作姿态、文字语态,既要考虑互联网的“水温”,也要感受网友的“体温”。高高在上,让人心生厌烦;故作高深,让人避而远之;缺乏见识,无法留住网友。所谓“真诚是必杀技”,新闻网评的“真诚”,恐怕就在于平等对话、以理服人,在共情中产生共鸣,在观点多元中寻找“最大公约数”。像《拥有仰望星空的悸动,更需脚踏实地的行动》,《“制造”与“美好”,是一场邂逅更应是一种常态》,《新能源汽车赛道,合肥如何“抢占C位”?》《企业家组团来合肥“研学”:你若芬芳,蝴蝶自来》……仅读标题,没有“要”字诀般的说教,不是“硬邦邦”的表达,更像与朋友面对面促膝谈心,更贴近网络特性,更共情网民情绪,自然也更容易被网友认同。说到底,评论是对人的说服,如果人都不愿听、听不进,又何来认同、接受呢?
四是打造人才“磁场”。
全媒体时代,新闻网评也迎来“众筹”时代。越来越多的媒体提出“开门办评论”,越来越多的评论追求讲“立场”更有“现场”,多讲接地气、冒热气的大道理,多写带露珠、沾泥土的好文章。
以皖中评作者队伍为例,经过5年的培养、磨合,拥有了一支价值观恒定、思想力稳定、表达力理性的新闻网评员队伍。他们中,有本土高等院校的知名学者专家,也有中央省市知名媒体大V;有安徽各行各业中的优秀“笔杆子”,还有社会“草根”群体。不少人本身就是网络意见的引领者。他们的加入,为新闻网评增添了活力与个性,而平台影响力、栏目引导力,也进一步激发网评员的创造力与思想力。这支网评生力军,也正在成为舆论场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力军。
今天的新闻网评,使命责任更加重大,呈现手段日益丰富,表达方式更加多元,文字、漫画、视频、广播,皆是观点传播的载体。无论渠道怎么改变、平台怎么拓展、形式怎么创新,好的评论都应该是有思想力、有传播力、有引导力和有生命力的作品。如何让主流媒体新闻评论在舆论场上更好发挥“定音鼓”作用,怎样以高质量打造大流量、让大流量澎湃正能量,需要主流媒体和宣传管理部门共同探索、不断创新。
期待下一个5年,皖中评能够涌现更多优秀评论人才,推出更多既有正能量又有大流量的优秀作品,为新时代地方新闻网评建设提供“合肥样板”。
2024年12月1日
(作者曾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一等奖)
皖中评五周年优秀作品集锦
01
营造“养人合肥”招贤氛围
“名校行”的双重意义——招引优秀人才,讲好合肥故事
招聘学生,却打动了教授,合肥为啥这么能?
合肥发出“揭榜挂帅”邀请函,背后蕴含怎样的深意?
合肥十年之变,合肥何以成为人才集聚新风向?
安徽托举大学生创业:扶上马,再送一程
没错,合肥正青春
从筑“巢”到筑“梦”, 他们为何纷至沓来?
以樱之名,见证一座城与一所高校的双向奔赴
02
探寻“科创合肥”成长轨迹
“产业链”擦亮创新之城“底色”
好风“屏”借力!
“国家方案”落子合肥,释放怎样鲜明信号
合肥:“深”处用力壮大独角兽后备军
当“科里科气”遇见“文里文气”,和而创新美美与共
拥有仰望星空的悸动,更需脚踏实地的行动
“科里科气”的合肥,是怎样“炼”成的?
拉近普通人与科创的距离,让“科里科气”更接地气
这块“屏”,“凭”何“频频”引人注目?
打造产业新地标 合肥“逐梦空天”新天地
“顶流策源地”这块招牌,何以熠熠生辉?
3000名“特殊客人”为何给合肥点赞?
首届“科晚”落户合肥,“出圈”的奥秘在哪里?
03
破解“智造合肥”发展密码
新能源汽车赛道,合肥如何“抢占C位”?
世界集成电路大会群英荟萃,东道主合肥扮演了何种角色?
三天销售17亿 见证新能源汽车“风景这边独好”
更多安徽人愿买 首位产业才会更稳更强
即将启航合肥的这场盛会,何以富有“国际范”?
04
剖析“万亿合肥”活力秘笈
万亿合肥!新境界!新起点!新征途!
合肥房产新政体现了公开透明施政的努力
合肥精彩“对话”央视!万亿城市新征程,“合”而共“肥”再出发!
合肥这份成绩单已发!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顺大“势”,方能成大“事”
领跑数字赛道:合肥经济发展的“中国经验”
扮演长三角更重要角色,安徽还要做些什么?
合肥老字号品牌,守正之后该如何创新?
合肥机动车驶入“三百万时代”为何“悄无声息”?
打造新质生产力全国重点城市,合肥凭什么?
这个“双城记”,有何不同?
05
解读“暖心合肥”惠企政策
让政策“红包”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磅礴动力
从合肥两企业当上“特殊参会者”中,我们读懂了什么?
发展的每一声呼喊都是政府服务要去的方向
“1顶40”,看这道政务服务题的“最优解”!
读懂合肥首发十条“负面清单”背后的正面激励
踩准发展节奏的“商务15条”和实打实的硬举措
企业家组团来合肥“研学”:你若芬芳,蝴蝶自来
从“政府自评”到“大众点评”:政务服务引入“好差评”有何深意?
06
聚焦“便民合肥”贴心举措
从“有学上”到“有好学上”
“漫天飞雪”今难觅,“服务在线”赢民心
“办不成”反映窗口,反映了啥?
合肥这家5元理发店为啥突然火了?
“让群众天天有感”,是最深沉的民生承诺
治理电动车乱象,需要的是一套“组合拳”
所谓善政,唯民心是暖
“潮汐公厕”从细微之处体现城市温度
暖民心行动上的层层“加码”,要得!
合肥中小学体育场地对公众开放:一场共享共治的“双向奔赴”初见成效
为“无证明城市”,点个大大的赞!
合肥百岁寿星越来越多,说明了什么?
07
拆析“文化合肥”破圈爆点
“夜合肥”,一张可待的城市新名片
合肥罍街的“烟火气息”里有什么
延乔路刷屏背后的精神赓续
露营热了,美术馆火了……新需求开启新旅游时代
搞活夜经济是恢复和扩大消费的优先选项
文旅局长组团“出战”,拼出了怎样的皖美“出圈”?
合肥:“年轻态”,细细品
火爆“出圈”,为这个“10万+”叫好!
合肥夏日浪漫风景为何能“夜游”央视?
08
描摹“绿色合肥”生态画卷
认真!认真!认真!
安徽合肥何以晋级“国际湿地城市”?
读懂合肥“公园‘喊’你来当家”背后的深意
越来越亮的巢湖“名片”见证合肥更加宜居宜业
合肥园博会彰显新时代城市建设理念
09
书写“奋进安徽”皖美答卷
安徽试点人身损害赔偿“同命同价”是法律本身应具有的良知
“国之大者”须作于细
“亿元水质对赌”升级!安徽生态“高颜值”赢得经济“高价值”
土专家评上高级职称,为乡村振兴赋能
这个新设立的“局”有何不同?
从上海站到上海虹桥站!这条高铁为何引发关注?
从上海到上海超级环线为“大黄山”建设注入“铁动力”
“大黄山”牵手“大敦煌”,碰撞出怎样的“美美与共”?
安徽这碗“面”,何以“火出圈”?
“一根针”穿起“千条线”,筑牢网络安全稳定屏障
“长三角高铁第一”勾勒出怎样的“徽风皖韵”?
新安江生态补偿何以能从“试点”发展成“样板”?
10
时评杂评
不把养殖户安抚好,谈“肉价下来”还早了点
奔驰进宫,最应警惕的是那些仍在笼子外横行的权力
救救孩子,不应是一句戏言!
文明城市创建不能有“闯关”思想
扶或不扶竟是个问题?!
“00后”立遗嘱,直面生死才能更好地珍惜生活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应有新解
少年周桐,彰显了何种力量?
“吴亦凡救援群”超界!超线!饭圈再大,也有边界!
“小事”不“小视”
守住底线不越界 自媒体才能真正自由翱翔
江歌案一审判决:体现司法温情的理想范本
董宇辉出圈之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络主播?
诗人余秀华遭“家暴”,关注点别跑偏了
盯着“天价月饼”不放不是小题大做
“主任陈某之女”信息公开的诚意和不“唯学历”的勇气
“陪诊师”走红 就医“痛点”需合力化解
“露制服吓店员”与拿破仑“尊重你的制服”
阻断不良自媒体“狂飙”之路 需压实平台责任
10米深河,纵身一跃,他为何让我们如此“感动”?
“管好狗”要从“管好人”入手
从“哈尔滨的泼天富贵”看城市“出圈”的偶然与必然
读懂“好人合肥”背后的更多深意
刻下的是烈士英名,更是一种不朽的精神
首家游戏博物馆不仅是情怀所在,也是文化传承
莫让硅胶人脸面沦为违法犯罪的“画皮”
陈雨萱走技能成才报国之路不可以吗?
女子抱娃进兵马俑坑!这道必答题景区该如何作答?
谣言不是蹭流量的“密码”
“慢脚文化”侵袭网络空间,我们该怎么办?
11
漫评
莫让结婚彩礼压“弯”了腰
虐猫取乐,病得不轻,得治!
暑“假”
有一种躺平叫“甘坐后排”
医者“仁”心的遮羞布
“老”不能成为老字号的唯一招牌
别让擦边电梯广告“辣伤”孩子的眼睛
除指尖之苦 减基层之负
莫让“雅好”成全了“雅腐”
“造”节
“反向就业”天地宽
莫让农村基础设施“晒太阳”
千里之堤,溃于“蚁贪”
医检互认,何时扫清拦路虎?
来源 | 合肥日报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周巧
一审 | 周巧;二审 | 束芳;三审 | 刘刚
合肥日报继续给粉丝送福利啦!
12月2日至12月15日期间,凡在合肥日报微信公众号推文留言区进行留言且将合肥日报微信公众号设为星标的读者,我们将选出留言精选次数最多的4名读者,赠送合肥日报与百武西联名出品的价值199元的T恤衫一件。(奖品需自行领取,不在合肥本地的粉丝可以到付方式邮寄)。
加入粉丝群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