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发疯反击大数据杀熟,是爽文还是幻想?

创业   2025-01-20 14:58   浙江  

⭐️欢迎预约“新榜内容节—2025新榜大会”直播

编者按:春节临近,想要出行的网友试图通过在社交平台“抱怨”出行成本,来驯化大数据,以此获得更低的机票酒店价格。这一方式真的有用吗?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陈梅希,编辑园长。文章所述观点不代表新榜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春节假期临近,社交平台上,“不去了/不买了文学”盛行。


随意点进一篇《不去XX城旅游啦》的帖子,你就能在评论区收获数百条相同的“不旅游宣言”。“不去了,机票涨那么多,亏我那么信任你,天天看,越看越涨,辜负了我对你的期待。”类似句式下,机票也可以换成酒店、外卖、羽绒服、蓝牙耳机,或是任何一种商品。



这些评论区刷屏,嚷嚷着不去旅游的人,实际上正是最近有旅行计划的人。害怕被大数据杀熟的年轻人,选择在社交媒体上反向表达自己的诉求,等着平台降低价格“挽留”自己。既然逃不过算法,就利用想象中的规则反向“控制”算法。


有用户甚至写下气势恢宏的反击宣言:“来吧!监控我吧!”


轰轰烈烈的反杀熟运动从何而起?五花八门的招式,真的能帮年轻人对抗大数据杀熟吗?



我们与“杀熟”的距离


杀熟的本质是一种价格歧视,可以细分为两类。一是提供相同的商品或服务时,向不同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二是在以相同价格售卖后,向消费者提供品质不同的商品或服务。


前一种常见于机票、酒旅等出行服务。


去年四月,刺猬公社组织海外团建,在挑选目的地酒店时发现,用不同手机在同一时间、同一平台查询某海景酒店价格,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单晚差价超过百元。最终,由低价届的天选之女(也就是本人)为全公司预定了酒店。


老板Tim对自己受到价格歧视颇为不满,在某次会议时新增集体比价环节,参与者在一声令下后同时在某平台搜索目标酒店——果然价格还是差距颇大。


就在写稿的此刻,Tim想验证下自己是否还在被杀熟名单中,于是又发起一场办公室比价运动。战况非常惨烈,同一时间搜索同一酒店后,Tim以每晚比其他同事贵300多元的战绩,荣膺刺猬公社被杀熟排行榜榜首。


定价差异外,一些平台会给回流用户、低活用户等发放额度更高的优惠券,反而常用的熟客很难获得。尽管定价是一致的,但算上优惠券后,熟客需要用更高的价格购买相同商品或服务。这是一种更隐蔽的变相杀熟。


第二种杀熟,则普遍出现在电商行业,尤其是电商的非标商品中。社交平台上,不少电商用户提到,当自己因为第一单买到的水果非常好吃,又在同一家店复购时,复购收到的水果品质远不如第一单。


杀熟的逻辑非常简单,用户需求越强烈,确定性越高,在平台的交易活跃度越高,就越不需要通过低价或其他优惠手段来刺激消费。反之,对那些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用户,平台才会以低价或优惠券为饵,吸引用户下单。


以机票举例,如果“我想跨年夜去浏阳看烟花”是一个确定性需求,那么我对于机票价格的敏感度就会降低,因为“买机票”成为了刚需。不管机票是否涨价,最终我都有很大概率下单。


对平台而言,识别用户的确定性需求和非确定性需求,做出针对性的价格和推荐策略,是收益最大化的选择。


如何识别用户的需求?素材来自每一个人在互联网世界留下的痕迹蛛丝马迹。


平台之内,每一次搜索、点击、收藏,浏览了哪些内容,在哪个页面停留多久,平台都能“埋点”得到数据。这些数据被整理成报表,被每天打工11.5个小时的大厂人,变成分层分人群策略的养料——他们和数据背后的用户,谁也看不见谁。


平台之外,数据的使用是更隐蔽的,用户无法证明信息被跨平台使用,只有种种猜测:


“白天刚在办公室提起珍珠,晚上就被推荐商品了。”


“白天跟朋友说起要去哈尔滨,晚上机票就涨价了,赶紧说不去了。”


“在XXX吐槽酒店太贵,很快就降价了。”


平台使用用户留在互联网世界的蛛丝马迹,用户也在蛛丝马迹中反推平台的算法。为了对抗被杀熟的风险,年轻人们试图反向拿捏算法。



杀熟反击战,各出奇招


年轻人为了反杀熟,研究出了五花八门的“武林秘籍”,大致可以分成防御派和反击派。


防御派的核心思路,是隐藏自己的消费需求。


在大家的推算中,大数据杀熟的过程被拆解为识别关键词-分析用户意图-对强意图的用户“痛下杀手”。于是,防御派高手们决定“蒙上”人工智能的眼睛,把杀熟流程扼杀在襁褓之中。例如,当他们和朋友谈论起旅行时,会把关键词全部“翻译”成表情包,“机票”写作“🐔飘”,“桂林”写作“🧎🏻🌲🌲”,明明只有两个人的微信聊天,硬是聊成了危机四伏的地下接头,在人工智能时代,重新演绎赛博版隔墙有耳。


但光靠防御总是稍显被动,无论此前商量行程时怎么隐蔽信息,最后总要在平台下单,被平台获悉消费意图在所难免。于是,反击派开始大行其道。


反击派的核心思路,是利用(想象中)杀熟算法的数据分析系统,让系统误判自己是需要靠优惠价格留住的消费者。简单来说,就是卡杀熟算法的bug。


此门派弟子又细分成两种不同路线,可以简单概括为“哭穷路线”和“你这样会失去我路线”。


“哭穷路线”路如其名,就是通过种种手段,告诉平台我超穷的,对价格超敏感的,你最好给我ID后面打上“价格敏感型”五个大字,永远不要把我从这个人群包里放出来。


而所谓的“种种手段”,则涵盖平台可能获取用户信息及使用痕迹的任何渠道。


怀疑平台会分析搜索和购物车数据的用户,尝试多次搜索“9.9连衣裙”“工厂尾单”“便宜袜子”等关键词,把一些低价商品加入购物车,试图把自己塑造成低价商品爱好者。


怀疑自己网络发言被平台监控的用户,则故意在小红书、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发布“最近好穷衣服好贵什么都买不起”的文案。还有部分怪贴心的用户,担心跨平台数据抓取的技术难度太高,复制好类似文案再打开对应平台——活跃状态下,平台拥有读取剪切板的权限,获得此类信息的成本较低。


甚至还有部分用户,怀疑平台会对自己的日常对话进行监听,干脆对着手机反复念叨“我好穷我好穷我没钱我没钱”,从行为到文字到语音,全方位塑造自己的贫穷标签。


走“你这样会失去我路线”的,则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低粘性、低活跃的用户。


“你就把这个过程想象成渣男养鱼,渣男怎么吊着小姑娘,你就怎么吊着这些平台。”95后消费者欧乐告诉刺猬公社,因为大部分这类平台都至少有两个头部竞争者,她平时使用时会“雨露均沾”,不会只盯着一个平台,以避免自己成为熟客被宰。交替使用带来最显著的好处是,两个平台都会向她发放大额优惠券,而她的同事只安装了一个外卖APP,极少收到平台发放的大额优惠券。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生鲜平台。生鲜电商用户萱子告诉刺猬公社,为了获得更多优惠券,她不仅会轮换使用生鲜平台,甚至会经常卸载APP,过几天再重新装回来。“比如叮咚买菜,如果我把它卸载,过几天再装回来的话,一登录它就会给我弹无门槛券。”


最近在小红书盛行的“不买了/不去了”文学,也是“你这样会失去我路线”的变种。大家通过把自己包装成即将流失的用户,来刺激平台给自己更多优惠。


当然,这种刺激是建立在想象中的跨平台数据监控之上的,平台究竟如何给每个用户定价,对用户而言始终是黑盒算法。正因为黑盒,用户才会对杀熟问题心存担忧,继而采用想象中的反击手段——如果你没有监控我的数据,那么这些信息将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如果你监控了我的数据,那么就会被我提供的信息所迷惑。



普通用户,真的能“驯化”算法吗?


普通用户利用算法反击平台,听起来是爽文剧情,但这些手段真的有效吗?


不少用户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称自己在发表“不去了文学”后一段时间,机票价格真的有所下降。但事实上,机票价格本就会受时间、售票率等因素影响,在起飞前一段时间产生波动,“发表不去了文学”和“机票降价”这两个事件,很有可能只是两个独立事件,不具有相关性或因果性。


“针对个人做单独的价格策略,而且还要做跨平台的数据收集,效率实在太低了。”有互联网行业资深从业者告诉刺猬公社,“一个是这些文本信息需要处理且很难透传,另一个是没这个必要。这些公司都有更直接、更准确的信号可以使用。”


更直接、更准确的信号,包括设备型号(及对应的价格)、地域、年龄段、历史消费记录、搜索记录、活跃度、使用时长等信息。换言之,即便要杀熟,平台也会更倾向于看用户是谁、做什么,而并非看用户说什么。


难道所有反杀熟手段,在平台面前都是雕虫小计?练就了七七四十九招武林秘籍,招招都打在了棉花上?


也不尽然。


很多互联网产品,都会对用户进行生命周期管理,将用户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沉默期和流失期。


其中,平台最舍得花钱的是引入期之前,即让非用户变成新用户,新用户也往往能获得最高额的优惠券和最大的商品折扣。连在很多分享助力赢现金/金币/鸡蛋的活动中,来自新用户的助力都是最有效的。


但对每个产品来说,每个人只能当一次新用户;想要再次从平台那里获得额外优惠,则可以把自己抛入沉默期或流失期。沉默期的用户需要唤醒,提升留存,流失期的用户则需要重新进行触达和召回。对内容平台而言,社交关系和兴趣内容都可以作为手段,但对以交易为主的平台而言,红包、优惠券才是最直接的方法。


无论是“雨露均沾”的欧乐,还是时常卸载APP重装的萱子,都通过降低自己的活跃度,成为了平台用户生命周期管理策略的受益者。


“如果真的想通过发言来对价格产生影响,按照实现的可能性来看,在本APP内发言,大于复制到剪贴板以后打开APP,大于在其他APP发言。”上述行业人士告诉刺猬公社。


算法是中性的,不代表善,也不代表恶。它能给用户带来更多便利,也能让用户产生焦虑。反杀熟的年轻人,并不是想要战胜算法——让用户和算法站在对立的位置,本就是一种荒谬的局面。被公平对待,能自主选择,才是用户想要的结局。


无论谁是道谁是魔,用户和平台,都不该出现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叙事里。


(本文中,萱子、欧乐均为化名。)



  关于新榜


• 作为数据驱动的互联网内容科技公司,新榜提供新媒体内容营销和企业服务系列产品,助力中国企业数字化内容资产获取与管理,服务于内容产业,以内容服务产业。
• 我们的客户既包括腾讯、字节跳动、阿里巴巴、中国平安、比亚迪、京东、通威、贝壳、宝洁、欧莱雅、联合利华、雅诗兰黛、迪士尼等头部品牌,也包括正在蓬勃成长的中小企业、新兴品牌和MCN机构。面向企业的内容化组织建设,新榜提供从公域流量募集分发到私域内容运营建设的各项所需。
• “新媒体,找新榜”是我们的使命。凭借全面稳定的新媒体内容数据产品和企业服务能力,新榜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上海数字广告领军企业,曾荣获“全国内容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上海文化企业十佳”、“中国广告新媒体贡献年度大奖”等称号,拥有多个传播评估监测专利。浏览器搜索新榜官网,获取更多新媒体动向。

新榜
新媒体,找新榜。作为一家数据驱动的互联网内容科技公司,新榜服务于内容产业,以内容服务产业,创造内容的商业价值,赋能内容的数据应用,为企业提供流量获取和内容运营的解决方案,实现数字化内容资产获取与管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