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蓝天 呵护碧水——柳州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综述

政务   2024-10-02 17:06   广西  

柳州城市一角,蓝天白云下,碧水蜿蜒过。

市民在紫荆花下游玩。

市民游客登马鞍山。

游客在花田里赏花,亲近自然。

我市每年举办的水上运动赛事,让游客能亲近柳江,感受水上运动乐趣。

市民参加跑步活动,奔跑在荷田之间的道路上。

生态兴则文明兴。保护生态环境,既为当前计,更为长远谋。

柳州以工业为魂,新时代的柳州用生态续写城市之魂。

下定壮士断腕的决心,从“酸雨之都”实现蝶变,如今的柳州,风光旖旎、生态宜居,工业与山水交相辉映。

近年来,柳州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柳州执“绿”为笔,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增厚“绿色家底” 生态环境品质提升

一江碧水抱城流,十里青山入画帘。柳州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殷殷嘱托,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品质,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呵护“母亲河”,不断擦亮“水质冠军”金字招牌。市委、市政府将水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及管理整体规划,坚持把水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我市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建立常态长效管理机制,颁布实施《柳州市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同时,加强水质监测考核、强化全流域协同保护,建好“全民护水”机制。建设五大污水收集系统,实现市区34个排污口全部截流;建成污水处理厂58座,铺设排水管网2200千米,使得市区污水处理率达99.2%。2023年,我市地表水水质再获全国第一,拿下“四连冠”;今年上半年,我市地表水水质也为全国第一。

守护“柳州蓝”,练就龙城“好气质”。我市聚焦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紧盯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及重点时段,强化污染天气应急应对和秸秆禁烧管控,加强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减排,确保空气质量稳定向好。今年前8个月,市区(除柳江区外)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8.8%,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五县一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9.1%,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

要碧水蓝天,还要青山净土。我市出台《柳州市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提升我市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绿色矿山标准化建设,今年以来,共完成34个图斑、合计面积1329.75亩的修复任务,目前已建成绿色矿山69座,其中国家级绿色矿山1座、自治区级绿色矿山1座。

我市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柳州市污染土壤无害化处置中心暂存库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绿色低碳转型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当前,我市将“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城”作为发展的战略首选方向,传统产业持续焕新、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然而过去,柳州在发展进程中走过一段弯路。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曾经的发展模式下,柳州形成“企业在城中,城在企业中”的工业布局,烟囱林立、浓烟滚滚,排污沟渠污水直排入河,酸雨率最高时达98.5%。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在“双碳”背景下,我市奋力走出一条具有柳州特色的传统工业城市绿色转型之路,让山水美与工业强并行。

绿色低碳转型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也孕育出新机遇。汽车、钢铁、机械等“老字号”传统产业加快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推动形成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柳州模式”;柳钢集团近10年来累计投资超100亿元,治理废水、废气、废渣,建成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烟气全脱硫等多项先进节能环保项目,高附加值新品种不断出炉;柳工集团工程机械燃油产品全面切换“国四”排放标准,智能化的工程机械受市场欢迎;机器人、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也在我市蓄势待发。

目前,我市559家“散乱污”企业全部完成整治,40家重点行业企业完成清洁化改造,一批铸造、电镀企业退城进园。我市已创建1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1家自治区级绿色工厂,创建1个国家级绿色园区、4个自治区级绿色园区。

同时,自2022年入围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我市探索形成具有柳州特色的“无废城市”管理新模式,推动工业、农业及生活源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利用。今年9月,柳州首批57个“无废细胞”名单公布,包含无废工厂、无废学校、无废农场等八个类别。

山水城人交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柳州生态宜居之美,美在山、水、城、人相互交融。

废弃矿山披上绿衣,市民得以推窗见景;美丽柳江水清、岸绿,建成富有柳州山水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滨江景观带、沿江公园、环江滨水大道和自行车专用道,百里柳江生态“颜值”更高,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国际内河帆船赛等水上体育赛事也把柳江作为赛场;全市森林覆盖率超54%,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林下经济等新业态充满活力。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我市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颁布实施《柳州市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广西柳州市莲花山保护条例》,成立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组建柳州市莲花山保护中心、柳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中心。

数据显示,我市共有16个自然保护地,有植物资源共计5000余种、野生脊椎动物500多种,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流域现存鱼类超170种。

如今,我市通过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措施,让元宝山冷杉、水松等一批珍稀、濒危、极小种群物种得到较好地保护与恢复;珍稀动植物也频频“现身”柳州,如广西元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陆续发现黑熊和水晶兰,中华秋沙鸭成为“常客”,优良的水质得到桃花水母、海菜花等动植物的“青睐”。

近年来,我市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仍在龙城大地书写。




来源:柳州1号

柳州生态环境
宣传环保,服务公众,共建生态文明城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