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评“死亡游戏”再现校园热点新闻!

政务   2024-11-06 09:12   云南  

在湖南益阳的校园中,近来出现了一股令人毛骨悚然的暗流——一种名为“梦回大唐”或“死亡三秒”的“死亡游戏”悄然流行起来。
孩子们在参与这个游戏后,状况百出,有的迅速晕倒,发出惊恐的尖叫,冷汗布满稚嫩的脸庞,甚至有的孩子因此休克住院,即便在第二天,头痛头晕的症状依旧折磨着他们。
一位家长心有余悸地表示:“我儿子这一次,这条命真的算是捡回来的。”
这简单的话语背后,是孩子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惊险,也是家长深深的担忧与后怕。

“死亡游戏”并非首次在校园兴风作浪。回顾历史,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它就从东南亚及港台地区传入我国内地和沿海城市的校园,如同幽灵一般在少数中小学和大学校园游荡。
尽管经历了几起几落的整治,却始终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难以彻底根绝。
此次卷土重来,再次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置于危险的境地。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世界充满好奇,追求新奇刺激的体验,这本是他们探索未知、认识世界的动力源泉。
然而,这种天性却被“死亡游戏”恶意利用。
游戏中靠墙蹲下深呼吸、憋气后被按胸口等操作,看似简单,实则隐藏着巨大的生理风险。
相关医学专家严肃指出,这种通过压迫心脏、抑制呼吸来达到窒息缺氧状态的游戏方式,会严重干扰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
大脑作为人体最为精密且对氧气需求极高的器官,一旦血液和氧气供应减少,瞬间就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反应。
轻者,孩子会受到惊吓,身体遭受不必要的痛苦;重者,意识丧失、全身脏器功能停止等可怕后果随时可能降临,生命之火可能就此熄灭,即便侥幸存活,智力发育也可能受到不可逆转的影响,给孩子的未来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           

 

面对这一严峻的校园安全问题,各方都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和知识的殿堂,在安全教育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安全教育不应只是浮于表面的形式,而应深入骨髓,成为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邀请专业医生或安全专家,用生动的案例、直观的演示,向学生们详细剖析“死亡游戏”以及各类危险行为的危害,让学生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危险的临近。
同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巧妙融入安全教育元素,如在体育课上讲解运动安全知识时,提及此类危险游戏对身体的伤害;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好奇心,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监督机制,提高教师对学生异常行为的敏感度,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并制止任何潜在的危险行为。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任导师和最亲近的守护者,对孩子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安全与健康。
在忙碌的生活中,家长不能忽视孩子细微的行为变化。
要与孩子建立起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的沟通桥梁,让孩子愿意分享学校里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喜悦还是烦恼。
当孩子倾诉时,家长要用心倾听,给予积极的回应和正确的引导。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通过日常生活场景,如观看安全教育片、讨论社会新闻事件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向孩子传递安全观念。
只有这样,当孩子面临危险诱惑时,他们才能第一时间想到父母的叮嘱,自觉远离危险。       

 

    

教育部曾果断表态,坚决制止“死亡游戏”在学生中的传播蔓延,这一态度彰显了教育主管部门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重视。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仅仅依靠教育部门的力量远远不足以应对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
媒体作为社会的瞭望者和信息传播者,应当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影响力,加大对“死亡游戏”危害的宣传力度。
通过制作专题报道、纪录片、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深入剖析游戏背后的危险机制、真实案例以及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的严重后果,让广大青少年及其家长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危险的存在,从而提高警惕。
同时,相关部门要协同作战,加强对网络、社交平台等传播渠道的监管,严厉打击传播“死亡游戏”的行为,切断其传播链条,从源头上遏制游戏的蔓延之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