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王克珍:“把生命献给党和人民!”

政务   2024-12-17 11:24   甘肃  

编者按

74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保家卫国的英雄赞歌。74年后,山河已无恙,大地焕新颜,英雄们写就的精神史诗,如明灯般,一直照亮着后人前行的路。
在血与火交织的战场上,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集体和英雄人物。陇南市融媒体中心推出“铭记历史 致敬英雄”系列报道,寻访陇南籍或在陇的抗美援朝老兵,听他们回忆亲历的战斗故事,重温铁血荣光。敬请关注!

“1953年,我们从兰州出发,进入朝鲜。到达后,就立即投入到前线的战斗中。”

初见王克珍时,他的背有些佝偻,讲话声音也不大,但在谈起抗美援朝战争的时候,89岁的他依旧保持着军人的硬朗与风骨。

王克珍出生于1935年,1949年参军,1953年跟随第三批志愿军跨过鸭绿江,那时他刚满18岁,正值青春年华。

第一次踏上朝鲜战场的情景,王克珍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有三道防线,第一道是土坎,第二道是铁丝网,第三道是铁丝墙,普通人根本无法穿越,我们必须用炮弹炸开,为后续部队铺路。”

战场上危机四伏,但年轻的王克珍和战友们没有丝毫犹豫,他们唯一的信念就是完成任务。

在朝鲜战场上,一场攻山头的战役让王克珍记忆深刻。由于敌军在山头布防严密,于是,王克珍所在的部队在铁丝网前掏了一个洞,打算突破敌军的防线。不料这一行动被发现,敌军迅速调集飞机和炮弹,对志愿军部队进行猛烈轰炸。

“山头都被炸得通红,敌人的火力压制得我们抬不起头。”他回忆道,当时连长果断下令撤退,虽然成功避开了最猛烈的炮火,但仍有30多名战友伤亡。

然而,这并没有让他们退缩。趁敌人还未从山洞出来,王克珍和战友们迅速调整,发射信号弹,顶着敌人的威胁一口气冲了800米,成功占领了山头。

“如果不抓住时机,敌人冲出来,我们根本没有机会。”他说。

战争的残酷绝非仅局限于枪林弹雨的纷飞,后勤保障同样是其严峻考验的一部分。王克珍忆起往昔,战场上他们的食物主要是由黄豆制作而成的压缩饼干,而水源更是敌我双方激烈争夺的关键所在。

“抢水的时候非常危险,敌人一旦发现我们,随时可能开枪。”有一次,他和班长轮流去抢水,趁着夜色掩护,提回一桶水就赶紧躲进洞里,把从敌军手中抢回的水分给战友们喝。

战场上,牺牲与忠诚交织,书写着志愿军战士的精神丰碑。70多年后的今天,王克珍讲述起这段岁月依然眼含热泪。

“印象最深的是我的战友丁正明(音),他是候补党员。” 王克珍的目光有些悠远,仿佛穿过了岁月,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王克珍轻轻叹了口气,声音微微颤抖说:“我们共同参加战斗,当时炮火纷飞,硝烟弥漫。也就是在那次战斗中,丁正明(音)不幸被炸弹炸伤,情况危急万分。虽然已经有担架把他运出去,但他知道自己活不了。”

“他把身上所有的钱交给我们,表情十分坚定地说要缴最后一次党费。我还记得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的任务结束了’。” 说到这里,王克珍的声音微微哽咽,眼中满是对战友的怀念与敬意。

志愿军的牺牲并非徒劳无功。王克珍深知,这场战争不仅捍卫了国家的安全,也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谈到指挥官和战术部署,王克珍满怀钦佩地回忆起彭德怀的“口袋战”,这是将敌人七个师围困消灭的经典战役。他所在的部队用冲锋枪掩护,炸开铁丝网,硬生生把敌人赶下了阵地。“我们的军政委亲自指挥,敌人投降前还在洞口扔手榴弹、爆破筒,我们冲进去,敌人已经没有反抗能力了,一举扭转了战场局势。”

“如果没有这样的决心和勇气,胜利根本不可能。那时的志愿军,没有一个人向后退,没有一个人害怕死,如果有人牺牲,其他人立刻顶上去。”他说,这样的精神贯穿整个战斗过程,“美国接受了我们的三个条件,中国的名声、名誉和国际地位就是从抗美援朝战争中打出来的。”

如今,王克珍虽然年事已高,但那段燃烧着青春与热血的岁月依然鲜活。他说:“我的贡献不过是沧海一粟,党对我的关怀却是山高海深。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我感激党,也感激所有尊重和关心我的人。”

在王克珍的讲述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岁月被重新唤醒,那个年代的无畏与坚守历历在目。

山川寂静,岁月无言。抗美援朝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像王克珍这样的老兵,仍是国家和民族的记忆守护者。他们用青春守护了岁月静好,用生命换来了山河无恙。

(文/记者 李俊兴)

推荐阅读

▷ 抗美援朝老兵李吉才:“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

▷ 抗美援朝老兵肖静声 :“胜利来之不易,珍惜幸福生活”

▷ 抗美援朝老兵杨风全:“我们不怕,因为我们的身后是祖国!”

 抗美援朝老兵柏锦铭:“战场上没有时间去害怕,就是拼了命把敌人打退!”



监制:杨丽君 责编:肖   红

编辑:黄娅琦 校审:姚   琴

陇南发布
陇南市官方微信,发布陇南消息、传播陇南声音、讲述陇南故事、展示陇南风光、推介陇南产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