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姐——甘公荣的故事

时事   2024-12-20 10:50   江西  




12月20日,《江西日报》“文化赣鄱”整版报道《三姐——甘公荣的故事》,详细讲述了甘公荣继承父母“革命传家宝”、投身公益忘我奉献的故事。

《江西日报》

三姐

——甘公荣的故事


引子

1959年1月,赣西莲花县坊楼公社沿背村,“将军农民”甘祖昌、小学教师龚全珍夫妇迎来了他们的第三个女儿。甘祖昌给她取名甘公荣。


甘祖昌非常喜欢这个女儿,常把她拉到跟前,一边抽着旱烟,一边给她讲革命故事。喜欢归喜欢,对她的要求却更高——打猪草、捡牛粪,一样都不能少。初中毕业,学校推荐她上高中,父亲却把指标让给了其他人,让她回家当农民。她肯学习、爱劳动,很快成了种田能手,被选为妇女队长和公社团委副书记。“要挑老红军的担子,不摆老干部的架子。”父亲这句话让她一辈子记忆深刻。


1986年,父亲永远离开了。她和母亲龚全珍一起生活,同母亲一起帮助困难群众,陪着母亲到处宣讲革命故事;她协助母亲成立龚全珍工作室,开展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和慈善、志愿活动;和母亲一起成立龚全珍爱心救助协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母亲年纪大了,她带着儿子、孙子完成父母未竟的心愿。“妈妈并不认为自己做得有多好,她觉得所做的一切都是共产党员应当做的。”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寄语老阿姨龚全珍,“我们要弘扬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我们这代人要传承,我们的下一代也要弘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总书记的嘱托,成为甘公荣的崇高使命和前进动力。她用心管理龚全珍爱心救助协会,11年来,爱心救助协会共筹集资金170余万元,帮助困难群众1000余名。她拿出退休金和劳动所得15万元帮扶困难群众,累计推动筹集“红领巾营地”“爱心帮帮团”等助学扶困项目资金400余万元。


她因此获得了很多荣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江西省道德模范……但她不以此自居,还是像往常一样,保持着那份纯朴和善良,倾注着对公益事业的无限热爱。当年那个父亲膝下听故事的甘家三女儿,成了革命传统精神坚定的接力者、传承人,成了许许多多受她帮助、被她感染的人心目中的“三姐”。



一件红毛衣


●有一次,甘公荣穿了一双破了洞的鞋子去上学,同学笑她:“你爸爸是当大官的,你怎么穿得这么寒酸?”甘公荣把这事说给甘祖昌听。父亲把她的鞋子拿过来,找来针线,一边补着破洞,一边跟她说:“公荣,你同学说得不对,穿破鞋不丢人,贪图享受才不好。如今革命胜利了,可我们还要建设社会主义。”


●龚全珍的资助对象彭艳峰家境不好,同学嘲讽她衣服旧。龚全珍对彭艳峰说:“你看,我也经常穿打补丁的旧衣服。对一个人来说,外在的东西并不重要,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


“天气越来越冷了,我得赶紧把衣服寄出去。”


12月6日,我们见到甘公荣时,她正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准备给学员们上课——讲述她父母亲的故事。冬阳透过红艳的水杉叶,洒在她褐红的棉衣上,领口处露出的一件薄薄的红毛衣已经起球了。


我们问:“三姐,此前在你家采访,也看到了一件红毛衣,和其他冬衣叠放在一起,那一件更新。”


“那些衣服是准备寄到新疆去的。”她说,“那件毛衣厚一点,毛线要好一点。新疆那边更冷,薄的不行。”


甘公荣有次在北京参会,听与会的新疆洛浦县恰尔巴格镇墩买里村的村干部余玉花说,当地还有部分村民缺少过冬衣服。归家后,甘公荣里里外外收拾了一番,还从家人那“征用”不少,整理出许多闲置衣服,包括那件鲜艳的红毛衣,一起码在了卧室的斗柜上。


那件厚实的红毛衣,其实也不是她的,而是她特意织给婆婆穿的。婆婆90多岁,不爱穿大红的衣服,她就捡来自己穿。这不,新疆那边正好需要冬衣,她就把这衣服洗干净了,准备寄给余玉花,请她转交给那里的村民。


气温一天比一天低,衣服还没寄出去,甘公荣心里很着急。讲完课,她立马赶回莲花,又到街上买了几套新衣,连带上次收拾的旧衣裳,一起打包成两个大箱子,付了400元邮费,快递到新疆。


作为“将军农民”甘祖昌和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的女儿,甘公荣从小在农村长大,耳濡目染父母艰苦朴素的作风,劳动成了她人生的第一课,简朴是身边人对她的一致评价。


“爸爸带着家人回到莲花很多年,我们从没做过新衣。妈妈在学校上课,周六晚上才能回来,第二天早上就走,平日里都是爸爸照顾我们,衣服破了也是他补。后来,爸爸给我们发了针线包,教我们缝补衣服。”


别人一件衣服穿几年,甘公荣穿十几年、几十年。去外地宣讲、出差,纸袋子、公文包都成了“行李箱”;装物什的挎包要么掉皮了、生锈了,要么变形了、开线了,各有各的“古董”气息;开会要穿正装,她特地花60元做了两件衬衫。这两件不透气、容易闷汗的衬衫,她穿了10年,至于那件穿了几十年的西装外套,是在银行上班的妯娌送给她的工作服……


有心无“账”


●甘祖昌:活着就要为党和人民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


●龚全珍:祖昌支援农业拿出了他工资的大部分。我呢?我为教育事业贡献了多少?不多。


20世纪90年代,还是工商银行储蓄员的甘公荣上门服务时,意外得知湖上中学学生李建平没钱交学费。


“父亲患了癌症,母亲瘫痪多年。家里太难了,可孩子不能辍学呀。”从那时起,甘公荣每月从自己几百元的工资里,拿出100元资助李建平。


看着妈妈给别的孩子买衣服买文具,儿子金峰心里有些不平衡:“你给他们买,不给我买。我是不是你亲生的?”


甘公荣不吱声,特地选了一个周末,领着儿子来到李建平家。金峰看了很久,对妈妈说:“弟弟家太苦了,这么小就要自己煮饭炒菜,还要给妈妈洗澡洗衣服。我不怪你了。”甘公荣资助李建平到中专毕业、分配工作。金峰也和李建平成了好朋友。


30多年过去了,爱心之路,甘公荣从未停下。一直以来,她每年都会资助两名困难学生,景德镇陶瓷大学学生刘芊便是其中之一。


2012年,刘芊的母亲刘小惠查出尿毒症。那时,家里刚建了新房,还欠了些外债,两个孩子又在上学,高昂的治疗费,让刘小惠一度有了轻生的念头。


了解到刘小惠的情况后,甘公荣对刘芊进行一对一帮扶。在刘小惠手机里,一直保存着甘公荣的转账记录:7000元、1000元、600元……“前前后后,三姐共资助了我们六七万元。”刘小惠说。


后来,刘小惠查出宫颈癌,做了手术。甘公荣陪着她跑医院、咨询专家、筹集费用……


2023年9月3日,老阿姨龚全珍逝世的第二天,刘小惠怎么也没有想到,甘公荣居然还记挂着她们,给刘芊转来了1000元生活费。


“我没办法表达她的好。这些年,我家的日子就像是爬坡,是三姐一直在后面推着我们。我叫她三姐,但她在我心里就像妈妈一样。”说着说着,刘小惠眼角涌出了泪花。


丈夫在广东打工,儿子在南昌学技术,女儿在景德镇读大学,刘小惠就安心地守着这个家,一边养病,一边照顾公公。“上有老,下有小,他们都在外面,我在家好好的,这个家就不会散。”


我们问三姐:“这么多年,你资助过的人,心里都有本账吗?”


“没有。”她说,“这哪里记得住!金峰总是说我记性不好,可能我们家有遗传,我妈妈也时常记不住那些帮扶对象的名字。”


“你可以拿个本子记下来啊。”我们说。


“记那个做什么,有什么意义?要记的话,应该记下一个要帮助的人是谁,怎么去帮助。再说,花那么多脑力去记这些,不老得更快?”


“超长”电话


●甘祖昌:只要我的心脏还能跳动,我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一定为建设一个幸福的农村贡献自己的力量。


●龚全珍:将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我活着的唯一宗旨。


“她责任心强,做事认真,特别能吃苦。”省妇联副主席张晓雯与甘公荣共事多年,让她十分感动的,是三姐这个亲密战友身上的执拗劲、求索心。


2019年5月,甘公荣牵头成立莲花县坊楼镇田垅巾帼志愿服务站。5年来,服务队不断壮大,先后在坊楼镇、高洲乡、路口镇等乡镇成立巾帼志愿者服务队32支,加上10支“红娃娃队”,共4000多人,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8岁。


“做公益仅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我文化程度不高,服务站怎么管理,志愿者队伍怎么壮大……我要补的课还有很多。”甘公荣和同事通过牵线搭桥,让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志愿者队伍中。他们还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革命旧址、老祠堂等,打造了“红领巾营地”,团结了一批有责任心的志愿者组建助学辅导员团队,陪伴留守儿童成长,并开设了“妈妈大课堂”,农闲时为农村妇女开展知识培训……


2022年,这个扎根乡野的志愿服务站获全国文明实践巾帼志愿阳光站称号。喜获这一荣誉,甘公荣不敢懈怠,赶紧拨通了张晓雯的电话:“张主席,我们服务站还能为大家做些什么?”


对于甘公荣的来电,张晓雯早已习以为常。这么多年来,甘公荣每每遇到新情况,或有什么新想法,总会打电话给她。而这次的通话,两人围绕如何因地制宜开展志愿服务,让志愿服务深度参与基层治理,足足讨论了40多分钟。


“她抱着一颗真心来做公益,不掺杂半分私心。”张晓雯这样评价甘公荣。


两辆“专车”


●甘祖昌回乡初期,和两个弟弟挤在一起,3家人同住一栋旧房子。民政部门几次要为他在县城盖房,都被他婉言谢绝。他离休后,新疆军区几次提出要给他配备小车,他都谢绝了。后来他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又担任了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社会活动多了,有关部门准备给他购辆小车,但他始终不要。


●2013年夏季的一天,龚全珍到乡下讲课,一直讲到中午11点半。她不吃乡里提供的午餐,要坐公交车回家吃。乡里不放心,谎称下午有人回县城开会,饭后可以搭顺风车,龚全珍才留下,破例吃了一顿工作餐。


“这次来莲花,你们会带车吗?”


电话那头,甘公荣问我们。在得到我们肯定的回答后,她说:“我正好要下乡走访,我们边走边聊,顺便搭下你们的车。”


甘公荣常年在外,许多时间都耗在了路上:去外地宣讲,到井冈山上课,下基层做志愿活动,带儿孙走访困难群众……到南昌开会,会务人员都会主动安排车辆接站,但甘公荣一概谢绝,她说:“我有车。”


的确,除了“蹭车”,她还真有两辆“专车”。


甘公荣有次下乡走访,被狗咬伤了。第二天,她乘火车前往南昌照顾正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简称“南大一附院”)住院的母亲。下火车后,她上了一个“的姐”的车,来到叠山路的江西省胸科医院打狂犬疫苗。


因打完针还得去南大一附院,甘公荣便对“的姐”说:“你给我一个你的电话,然后你先去做生意,我的行李就放你车上。打完针我给你电话,你再来接我去南大一附院,行吗?”


“的姐”的反应除了惊讶,还是惊讶:“她不认识我,怎么就那么相信我呢?”


打那以后,每次来南昌,甘公荣都会提前预约这位“的姐”的车。有次打车费58元,“的姐”想着是熟客,让甘公荣付55元,可她怎么都不同意,“该多少就是多少,不能占你便宜”。


“年纪这么大,还打车到处跑,从来不还价,可是这个姐姐怎么看也不像个有钱人。”直到我们采访她时,这个名叫胡江凤的“的姐”,才知道这个姐姐是老阿姨龚全珍的女儿。


到井冈山讲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故事,被甘公荣视为神圣职责。平时再忙,她都从不耽误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的教学。


“有时,她上完院里的课,第二天还要去井冈山其他地方讲课。按理说,院里可以安排她住一晚的。但她坚决不给组织添麻烦,上完课就回莲花,第二天再打车来井冈山。”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师欧阳慧说。


甘公荣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上课,学院一般会派车。有时公车派不过来,或她受邀在井冈山其他地方授课、宣讲,如何上井冈山,就成了她的一大难题。于是,又有了她第二辆“专车”——莲花县67岁刘艳仔的老式长安牌小轿车。刘艳仔每跑一趟井冈山,甘公荣付给他400元车费。遇上饭点,甘公荣还会请他吃一顿。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的老师私下劝她,实在要租车子,也要找个年轻人开的、好一点的车子。甘公荣说:“老刘很好,做点生意不容易,能照顾一点是一点……”


多出来的6000元


●1966年,上级决定重建沿背大桥,并批了10万元的建桥经费。甘祖昌请来建筑工程师担任大桥技术员,将建桥预算由10万元减至3万元。建设期间,甘祖昌又“一分钱当作两分钱花”。最后,沿背大桥竣工只花费1.2万元。多出来的1.8万元怎么办?甘祖昌用这笔钱,又建了1座中型桥和10座小桥。


●2013年底,新疆军区派人前来莲花县看望龚全珍,并送上3万元慰问金。龚全珍用这笔慰问金启动成立了龚全珍爱心救助协会。此后,凡前来看望龚全珍的慰问金,全部存入了协会账户。


妈妈生病住院的日子,甘公荣一直陪伴左右。南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曾振国,也称甘公荣为三姐。“有时候老阿姨病情不是很乐观,三姐会替我们着想,过来安慰我们,希望我们不要有心理负担。”


去年冬天,南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党总支的党员,来到莲花县人民医院开展党建共建活动。曾振国和同事们一起向龚全珍爱心救助协会捐赠了15500元。但当他拿到协会收款凭证时,他愣住了,凭证上的捐款金额竟然变成了21500元。


怎么会多了6000元?


原来,老阿姨住院期间,每逢春节,科室里的医护人员都会自发凑2000元的拜年红包给老阿姨。起初,甘公荣怎么都不肯代收。但她挡不住医生护士们的热心肠,不得已才收下。可曾振国没想到,3个红包共6000元会以这样一种形式“重现”——甘公荣把这6000元全部存到了龚全珍爱心救助协会的账户。


2022年7月,南大一附院与莲花县委合作共建龚全珍工作室,老阿姨受聘为名誉主任,甘公荣受聘为执行主任。


“每次我们邀请,三姐都欣然参加我们的党员活动。她给我们上党课,讲父母的革命往事,讲党的好干部好作风。在她身上体现的党员本色,以及刻在骨子里的家风传承,深深影响了我们这里的年轻人。”曾振国说。


传好接力棒


●甘祖昌:只能给后代留下革命传家宝,不能留下安乐窝。


●龚全珍:精神遗产比几间房子珍贵得多,把甘祖昌的精神继承下来,将是一个高尚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言传身教就是给子女的传家宝。


1957年,甘祖昌回到家乡沿背村,带领乡亲们建水库、修电站、修路、修桥,还办起了碾米厂。莲花县巾帼志愿者协会会长陈满娇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年她家境贫寒,甘将军特意安排她在碾米厂当开票员。甘将军对她有几项特别的叮嘱,其中一条是,无论是本村还是外村的困难户来碾米,都只记账不收钱,他们的钱,他会来替他们交。


几十年后,与沿背村相隔不远的三板桥乡板头村,也因一个人的到来,让全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个人就是金峰。


板头村地少人多,319户人家,只有600多亩田。其中一些农田曾被山洪冲毁,靠着乡亲们肩挑背扛,恢复了不少。对于那些不能完全恢复的,村民就加以改造,发展渔业。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鱼塘,散落田野,波光粼粼。


2018年,金峰来到板头村,担任第一书记。


在村支书杨凤山眼里,金峰这个年轻人“老实得很,干活不惜力”,驻村3年多,一直忙个没停:筹集资金新建村医疗室,为村图书室添置新书;新修水圳,解决全村污水排放和600余亩耕地的水源问题;申请经费,把浅塘挖深,1亩鱼塘的产值从5000元增长到8000元;引进养殖场,提高村集体收入……


“他来我家,看到我烧饭,就爱问我吃什么菜呢?我们家的锅盖他随便揭。他在村子里走访,遇见我割鱼草,就会挽起裤脚帮我把鱼草割完再背回家。这些年,跟儿子一样亲。他调走的时候,真是舍不得呀。”70多岁的村民徐厚基说。她以前做了手术,腿脚不太利落,那年老伴突发疾病,晕倒在家,也是金峰帮着把老人送到了医院。


金峰有6户定点帮扶的贫困户,徐厚基是其中一家,陈伍林是另一家。我们见到陈伍林时,他穿了件靛蓝色工服,戴了副尼龙袖套,衣上有点点白漆。


60岁的陈伍林是个泥匠。2007年,陈伍林妻子查出肺病,高昂的治疗费,一步步把这个家庭拖垮了。后来,金峰帮着村里引进光伏产业,在陈伍林家的屋顶上铺了20多平方米的光伏发电板,每年能省下1000多元的电费,多出的电还能卖2000多元。


2021年,陈伍林妻子再次病倒,住院治疗,第一笔就要拿出6000元现金。陈伍林正为钱的事发愁时,金峰通过医院的朋友,悄悄给陈伍林妻子的住院账户上转了6000元。“我后来才知道,金峰转给我们的那些钱,以及后来他妈妈资助的,都是他们自己的钱。”


“这没什么,外公外婆和妈妈都是我的榜样。”金峰说。


“三姐退休了,金峰工资也不高,他们掏自己的钱给别人,您支持吗?”我们问甘公荣的婆婆。


“肯定支持。甘将军、老阿姨就是这么做的。”


七八年前,也是在这个农家小院,90多岁的龚全珍向亲家母发牢骚,说女儿“嫌”她年纪大,不愿带她出去做公益了。


刚从乡下走访回来的甘公荣向母亲解释:“现在下乡走访,应该是我带着孩子们去了。当我老了走不动了,那时就该让年轻人去了。”老阿姨听后笑了:“你讲得有道理。”


“父母的教诲,就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如今,儿子、儿媳,还有我孙子,都加入了志愿者服务队伍,我很开心。”甘公荣说。


莲江之畔,红土地上,这个一代接着一代传承美好的故事,还在继续。



来源:江西日报

编辑:李娜 编审:杨抒忆 值班主任:周枫

监制:颜桓琛


热文推荐 

☑ 最新公示!萍乡这家企业跻身“国字号”

☑ “爱上萍乡”最新发布!突破2亿元

☑ 国家级优秀案例,萍乡+1!


萍乡发布
简介:“萍乡发布”由市委、市政府授权开通,由市委宣传部注册认证。 定位:发布权威信息,讲述萍乡故事,关注社会民生,搭建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