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中学变迁纪略

民生   2024-11-24 22:51   安徽  

百年老校安徽省太湖中学变迁纪略

汪礼俊

【本文于2012年1月发表于国家级学术专刊《教育史研究》】
一、数百年历史的老校
(一)熙湖书院和县立中学堂
据旧《太湖县志》记载,1755年(乾隆二十年)太湖知县吴易峰创建熙湖书院。原建在县西北二里,后改建于城内范铁巷(即今老城原太师南大门一带)。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为顺应历史潮流,太湖知县贾仕骏将“熙湖书院”改为“太湖县立中学堂”。尽管当时改名为学堂,但其教学性质及办学模式并没有多大改变。
(二)一度消失的县立中等学校
鉴于县立中学堂不能与真正的新式中学相称,1912年(民国元年),经县议会议定,改县立中学堂为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学生分甲乙丙丁四级授课,最初学制四年。1921年(民国十年),改称为太湖县立中心小学。学制改为高小四年,初小二年。1934年,改名为晋熙小学。从1912年至抗战前夕,共毕业26期,毕业人数1000余人。在这段时期里,校舍几经改造,基本格局为古式书院建筑,庄严典雅,环境清幽①。
1938年,侵华日军逼近安庆,安庆六邑(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六县)联中初中部迁至太湖,最初利用太湖城北福音堂和聂、王二氏宗祠为校舍。后因日军飞机轰炸太湖县城,校址由县城迁往薛义河后又迁至离县城八里的姜家岭。其时,晋熙小学校舍也在日机轰炸中遭到毁灭性破坏,仅存一座小楼。
(三)太湖县立中学的恢复
1942年晋熙小学改名为太湖县立初级中学。1944年春“太湖县立初级中学”改名为“太湖县立中学”。校址建在城内王氏宗祠。学校设普通科与师范科。普通科性质为初中,学制三年,师范科学制四年。1946年春,六邑联中迁回安庆,其在辛家冲分部二、三年级各留一个班并入太湖县立中学。1948年春,设在姜家岭的县立中学与设在辛家冲的简易师范合二为一,迁回城内,仍称“太湖县立中学”。
二、正式定名为太湖中学前后的状况
(一)太湖中学被正式定名,并选址于太湖城北正街
1949年七月,安庆地委、行署,为了恢复遭受旧政权破坏的中等教育,根据当时办学的需要,决定在桐城、太湖各设一所完全中学,在太湖设立的学校命名为“皖北区安庆第二中学”,以取代1949年以前的“太湖县立中学”。
学生从太湖、宿松、望江、潜山、怀宁等县招收原在校各年级中学生及当年太湖的高小毕业生,经考试后,按成绩编班上课。校址设在姜家岭。为照顾太湖县城内走读的学生,借用城内王家祠堂设立初中分部。当时有高中3个班,学生128人;初中2个班,学生76人;教职员工26人。1950年春,学校奉命改名为“皖北区太湖中学”。同年冬,安庆行署拨10万斤大米,维修太湖城东岔路口旧县治作为校舍。1951年春“皖北区太湖中学”迁址于城东岔路口。1952年正式定名为“安徽省太湖中学”。1952年春,安徽省政府为解决太湖中学校舍问题,决定拨款239,000元(旧币),在县城北门修建新校舍。校园占地75亩,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实际投资352,570元。新建成的太湖中学成为当时安庆地区唯一的一所崭新的学校。1955年10月3日,太湖中学全部迁入城北的新校②。1958年秋,安庆地委,行署决定太湖中学为“教育实验田”——即重点中学。
在“文革”十年,太湖中学遭受灾难,优秀教师被打倒,正常教学被中断。1978年秋,安庆地区行署教育局重新确定太湖中学为安庆地区重点中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太湖中学重新恢复了生机,得到了迅速发展。1985年,全校共有26个教学班,学生1333人,教职工130人,1978年以后,学校先后兴建了理化实验楼、图书楼,增建了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和教职工宿舍。校园总面积76亩,校舍建筑面积17208平方米。生活用房8708平方米。学校还兴建了400米跑道运动场一个,灯光篮球场一个,普通篮球场三个,各类仪器价值55,000余元,图书室藏书2万册③。各种教学设施、体育器材充足齐全。学校高考成绩位居安庆地区前茅,整个安庆地区慕名到太湖中学就学的学生很多,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三、东迁决策及其东迁过程
(一)东迁决策形成的原因
1.太湖县老城整个地形是一条西北略高于东南、四面被河水围绕的狭长沙洲,不仅易被洪水围困,而且没有发展的前景。在这狭小的范围内,定居着10,850人,加上115家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还有各种各样的商店,老城拥挤不堪。老城房屋绝大多数是古老陈旧的建筑,城内排水困难,地面常年潮湿,白蚁危害严重。还有来自花凉亭水库(今称“花亭湖”)大坝的威胁。花凉亭水库大坝自1961年开始试探性蓄水以来,一直被视为危险大坝。一旦冲破,整个老城将被全部淹没④.鉴于以上原因,太湖县人民政府作出了向上级申请迁城的决策。随后,政府相关单位先后迁往新城。
2.暴雨促成学校东迁决定
1969年7月,一场罕见的特大洪水,让水库大坝遭遇被冲毁的险情,老城居民全部撤离。太湖中学校园岌岌可危。1983年6月下旬,又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雨,再次给太湖老城带来严重威胁。面对千余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庞大的学校财产,太湖中学迁址的问题不得不提上议事日程。也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东迁过程
1991年5月,太湖中学正式向县委、县政府呈文《关于学校东迁问题的报告》。1992年2月,太湖县人民政府批准太湖中学、太湖师范两校东迁,并成立了东迁领导小组。县长孟庆银任东迁领导小组组长。3月,太湖中学召开东迁工作会议,拟订东迁规划,筹措迁建资金。12月26日,太湖县计划委员会下达《关于太湖中学迁往新城建设的批复:“同意你校迁往新城建设。在新城中学基础上,规划占地200亩,总建设面积11万平方米,投资1394万元。整体规划,分步实施。”⑤老城太湖中学与新城中学合并后,以原新城中学为基础,扩大校园面积,增建校舍及各项教学生活设施、运动场地,拟在三年时间内将原太湖中学全部迁至新城,建成一所现代化、高质量的省级实验示范中学。在原太中未搬迁之前,学校暂时分为两个教学区,即“太湖中学新城区”和“太湖中学老城区”。领导班子统一管理,教学活动统一安排,工作任务统一调配,财务收支统一核算。
1993年,太湖中学东迁工作小组建立,校长李时民任组长兼法人代表。东迁工作小组负责东迁工作的规划和各项建设工程的具体实施。
1994年,学校召开行政扩大会议,通过了东迁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整个东迁工作分四步进行:(一)1993年基本完成征地任务;邵逸夫教学楼奠基、封顶。(二)1994年邵逸夫教学楼竣工。(三)1995年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竣工;高中部分年级搬迁新址上课。(四)1996年建设有400米标准跑道的运动场;美化校园;举行太湖中学九十周年校庆。整个迁建资金预计2000万元。
1995年6月20日,县长孟庆银在太中新校园区主持召开县长办公会议,研究加快太湖中学东迁问题。这次会议解决了太中东迁资金不足的问题,为太中东迁工作注入了活力,加快了速度⑥。
1996年夏季,学校主体工程完工。1996年9月1日这天,近千名学生肩扛桌椅,在由老城到新城的公路上形成一条长龙,场面感人。9月3日,高中年级学生全部在新校园区上课。原初中年级和复习班仍然留在老城校园区,部分行政干部和教师留守老城。至此,太湖中学共有4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500多人⑦。
四、东迁后的太湖中学校园规划
东迁后的太湖中学,校舍建筑总面积32000平方米。分四块合理布局。

1.教学区:位于校园东部,面朝建设路。大门两侧百米长街,建有20多间临街店面,全部出租作为学校勤工俭学收入。进入大门,是整齐的台阶,石阶上面是宽阔的平坦,正中有灯光喷泉。喷泉上方耸立着“拜石赞碑”,刻有著名诗人、书法家赵朴初书写的《拜石赞》及其给太中的提词:“难学能学,难行能行”和为太湖中学九十年校庆所题写的对联“好学敏求九十载春风扬我邑,诲人不倦千百年化雨满神州”。正中是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的“邵逸夫教学楼”是教学主楼。南门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助的“实验楼”。北面香港沈炳麟捐资的“庆同楼”用于办公,香港陆达传捐资的“勤学楼”作为图书楼。
2.运动区:位于校园西南,面朝晋湖路。建有标准的足球场、田径场。有8道400米环形跑道,还有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网球场。运动场南端建有体育馆、游泳池,可开展乒乓球、体操、技巧、游泳、单双杠的练习和训练。
3.生活区:位于校园西北。建有4幢学生公寓,均是多层砖混楼房。西边建有“金汇堂”,作为学校大礼堂兼学生餐厅,可同时容纳2000多名师生就餐或聚会。金汇堂北面是厨房和水房。
4.教职工住宅区:位于校园东南。建有教工住宅130套,均为三室一厅,一律二层砖混结构⑧。
此外,校园内还有绿化带、人工湖、水井、水塔、锅炉房、配电房、医疗室等师生生活配套设施。
迁建过程中,学校坚持按照统一规划、分阶段实施、高起点设计并留有充分发展空间的原则建设新校园。整个东迁过程,历时六年。新校园占地面积173亩,累计投资2500余万元,建筑面积52000多平方米。教学区、运动区、教师生活区、学生生活区布局合理,既有审美情趣,又渗透了比德、劝学、励志、导化、启智和强身的意蕴。
太湖中学历经二百余年,凝聚了民间和政府几代人的大量心血和不懈的努力,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为太中迁建捐资并题词“学问日新,德业日新”。为鼓励太中发展他还出资设立了“拜石奖学基金会”。香港邵逸夫、沈炳麟、陆达传、刘树斋诸位先生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都给予了大力资助。正是这些资助,为安徽省太湖中学成功东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太湖中学两百余年的发展案例也揭示出一般学校发展的的基本原理。

注:

①⑤⑥安徽省太湖中学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太湖中学志。合肥:黄山书社,1996.3-4,27-30,34-35.

②高国璿。安庆地区教育志。安庆地区教育志编写委员会编纂出版,1998.202.

③太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太湖县志,合肥:黄山书社,1994.570.

④⑧何大胜。太湖新县城建设纪实。安徽省太湖县政协文史研究会出版,1998.5-7,61.

⑦安徽省太湖中学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太湖中学志。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7.

(本文为汪礼俊老师原创作品,致谢

小池在线
了解小池,关注“小池在线”就对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