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上搜索“网络梗”有许多讨论量和阅读量较高的衍生话题。(网络截图)
从多方面入手
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梗文化”
回到一开始的采访
市人大代表
同济大学附属澄衷中学副校长
丁志伟
就是那个对“因为我善”
“孩子他爸”
他专门查了查
原来,孩子是以此表达
对一切问题的无厘头回答
加强语言教育
首先是要加强语言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语言表达能力。学校和家庭应该注重培养青少年的语言素养,鼓励他们多阅读、多写作,提高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培养深度思考能力
在校内,班主任或语文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评价“网络热梗”,帮助他们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培养青少年的深度思考能力。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家校社三方还应该积极向青少年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认识到“网络烂梗”的危害性。同时,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推广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以身作则
作为家长,更是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家长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他们的言行举止对青少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家长应该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网络行为,为青少年树立一个健康、文明的榜样。”
对于青少年使用“网络梗”
应持理性态度
作为一种创新表达,“网络梗”无疑能够拉近青少年之间的距离,增强社交趣味。“作为老师或者家长,担心孩子使用的网络梗,可能存在一些不良或者低俗的内容,这是可以理解的。”石景宇指出,一旦发现孩子使用的“网络梗”中存在一些涉黄、涉毒或者涉暴的网络语言,需要坚决抵制。而这需要通过社会合力,将这些不良信息剔除。
至于哪些网络梗可能成为低俗内容,这需要用更加谨慎的态度来观察。“不必过于担忧青少年使用网络梗这一现象,语言本身是一个进化的过程。比方说,从之前的90后,00后,到现在的10后、20后青少年群体,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本身就是在变化中。而老师和家长可以做的,就是帮助孩子们一起规范使用这些‘网络梗’,把好下限,守住上限。”
不少老师、家长担忧,“网络梗”的过度使用是否会影响学生的正式写作或口语表达?若过度依赖这些碎片化的语言,是否会导致表达能力退化、语言规范被侵蚀,甚至削弱青少年的思想深度?
石景宇认为,家长与教育者需要加强引导,通过拓宽青少年的语言表达方式,帮助他们在丰富的文化土壤中汲取营养,以规范与创意并行的语言能力应对多变的未来。
“总之,对于青少年使用‘网络梗’,应持理性态度——既不一味排斥,也不盲目放任。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应该走近孩子们,倾听他们,知道他们在什么语境下使用这些语言。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自身的率先垂范作用。”
语言随时代而流变
注意分寸和场合就好
陈丹燕说:“我们小的时候都是用笔的,这一代孩子从小就使用的是电脑,他们会有自己特殊的语言,特殊的语法,这本无可厚非。”日常,陈丹燕一直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评委,也因此,她直观地感受到年轻孩子这些年的语言流变,“对我来讲,其实也是有启发的,也是有很大的意义的。”
与此同时,陈丹燕认为,青少年在使用这些网络语言时要更多地去搞清楚使用范围,对此要有边界意识。“比如你写个请假条,这是一种特殊的公文,还是要规范。或者老
“另一方面,青少年的长辈们也可以在心态上更为开放,学习始终在发展的语言,并从中找到合理性,这是成年人应该做的。”陈丹燕一直认为,这一代的青少年远比自己少年时代的那一辈视野更宽广,接触面更大,也有更多机会去了解世界,“他们这一代人会更强,只不过他们的强有时更多表现在比较平静和自在。”
本期素材来源:青春上海
本期萌动编辑:Ta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