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明日报》第七版刊发文章《冲锋,就在这碧波之上——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创新完善水域救援训练体系》,文章中讲述了自转隶改制以来,昭通消防立足应急救援“主力军”“国家队”的全新定位,围绕“全灾种”“大应急”的职能任务,以应急救援专业化建设为目标,掌握先进救援理念、培养专业救援骨干、建设创新训练设施,逐步打造出昭通消防水域救援专业化建设品牌。
现将原文摘录如下:
技术瞄准前沿,装备自主研发
国家消防救援局水域救援昭通训练基地坐落在磅礴的乌蒙山腹地。2020年投入使用以来,这座现代化的综合性消防救援训练基地累计举办培训近200期,接待各类参观团队、干部调研400余场次,为全国培养输送了水域、山岳、灭火救援等各类专业化技术师资骨干近10000人。
这个训练基地,拥有达到国际水域救援标准、满足1至5级强度急流救援的训练场,能模拟急流中最致命的5种危险水流和城市内涝灾害中的多种被困情况,帮助消防员快速提升识险脱险的能力。
“在这里,能让消防员在学习理论和方法后,到危险的野外实训场地直面恶浪险滩。”昭通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李成堂介绍,训练基地在关河、金沙江同步建有水域救援驻训点,与内场设施一同构成了模拟环境与实战环境高度融合的训练设施体系。
一直以来,昭通训练基地注重国际合作,采取聘用聘请、项目合作、决策咨询、智囊顾问等灵活方式,聘请国际上的指导团队常驻昭通指导专业化建设,开展水域救援等培训及资质认证。如今,基地已有298人具备国际认证水域救援教练资质,培训技术得到业内外的广泛认可。
“请教名师、放眼国际,我们才能获得更多技术和经验,以建设适应全灾种、大应急的综合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基地水域救援技术教官李昱锦介绍,从2017年首次承办中法山岳救援技术交流活动起,基地与国际上各个应急救援组织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仅2023年和2024年,参与国际救援技术交流活动的指战员已超过300人。特别是在2024年,应斯里兰卡请求,昭通训练基地向其提供了水域救援技术培训,向国外同行传授了中国应急救援技术。
同时,昭通训练基地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及当地的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利用高校重点实验室联合开展专利发明“小课堂”,加强典型灾害研究,又与装备企业合作深化研发救援设备。截至2024年上半年,支队共计9项发明创造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和《外观设计专利证书》。
几年来,这种放眼国际、自主创新的劲头,促使各个训练基地之间形成了互相学习、互相追赶的良好风气。在日照训练基地,救援一线使用的自主研发装备已达32项,其中有15项获国家专利。其自主研发的“供排水机器人”和大口径水带收卷车,将排水效率和水带收卷效率提升了80%,在跨区域增援山东寿光、河南郑州、河北涿州等地抗洪抢险和属地强降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训练基地将水域救援装备革新、研发、应用作为承担‘全灾种、大应急’使命的破题举措,为队伍向全灾种救援转型及特种救援能力建设提供了坚强助力。”国家消防救援局相关负责人指出,专业化、实战化、基地化、体系化的水域救援将以更全面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李梦菲
▌编辑:苏 琳
▌校对:李梦菲
▌审核:龙俞达
▌终审:邓绍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