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一38岁三轮车夫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现状如何?

美食   2025-01-13 10:06   广东  

从下岗工人到三轮车夫再到复旦博士,一个辗转于底层的平平之辈,在38岁的“大龄”,忽而踏入复旦求学,师从泰斗,华丽转身。

这背后是怎样的一段传奇?

蔡伟,用自己大半生的努力诠释了: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01 广泛阅读的“活字典”

收到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之前,蔡伟一直是个普通至极的男人。

他的人生就像他骑的那辆三轮车,人生平稳地行进着,似乎一眼望得到头,每天的工作都是一样的。

然而当他三十八岁时,一封神秘的来信改变了他的命运。

一夜之间,他从一个普通的三轮车夫成了复旦博士,踏上了求学之路。

1972年,蔡伟出生在辽宁锦州市。蔡伟父母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工人,家里条件够三人温饱,但并不支持蔡伟培养什么兴趣爱好。

在这样的家庭条件下,蔡伟没有多余的娱乐活动,反而从小就喜欢翻看字典,对里面的生僻字很感兴趣。

上学之后,蔡伟的识字水平相比班里大部分孩子来说,都是遥遥领先的,他自己对语文学科也是情有独钟。

每遇到生僻字,他都会翻看字典,弄清这个字的读音和典故。

不仅如此,蔡伟还央求着父亲给他在锦州图书馆办了借书证。

他有点空闲时间就往图书馆跑,一来二去看了不少书,尤其对《说文解字》之类的古文书感兴趣。

时间久了,广泛阅读的蔡伟掌握了大量的字词知识,几乎成了活字典。

同学们都叫他“字先生”,就连老师遇到了这方面的困难,也会找他“帮忙”。

凭着对文字及古典书籍的热爱,再加上常人不及的天赋,蔡伟在这条古文学习的路上越走越远,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看古书上,语文成绩可以说是“一骑绝尘”。

02 落榜不断学习,打工不误读书

但因为蔡伟没有在其他的科目上投入足够的时间学习,导致他出现了严重的偏科问题,数学英语和物理成绩极差。

1991年,蔡伟参加了高考。虽然他的语文成绩很好,但是其他科目太差,毫无意外的落榜了。

就这样,19岁的蔡伟进入社会,开始养家糊口,过上了成年人的生活。

他进了一家塑胶厂,在流水线当了一名机床工人,每日做着单调枯燥的工作,这对一个刚刚从校园离开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为了维持生计,蔡伟也只能随波逐流。

但他对古文的热爱并没有消逝,而是随着时间的沉淀愈发深邃。

平日有闲暇时间,蔡伟总是往图书馆里跑,拿着古文字的书籍低头翻阅,沉迷其中。

古籍昂贵,蔡伟的薪水消费不起,实在是“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买不起书,他就只能泡在图书馆抄,“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一本《尔雅》,他抄了整整20天。

平时上班的休息时间,蔡伟也总是嘴里念念有词,还在大腿上比划一些生僻字的写法,工友们叫他一起打扑克,他却总是抱着本书,远远找个角落蹲着看。

这在其他工友以及他父母眼里,都是不被理解的——你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小工人,看再多古文古书,又能有什么用?

蔡伟对外界质疑不置一词,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抓紧一切空闲时间沉浸在自己的爱好当中。

但现实生活不会总随人愿,这种“半工半学”的日子也随着工厂裁员戛然而止了。

1994年,蔡伟仅仅在工厂待了两年,就成了下岗浪潮中的一员。

他不善社交,性格内敛,除了看书识字几乎找不出别的特长和能耐,一时间连工作都找不着。

几经转折,蔡伟找到一份在食堂打饭的工作,但这份工作太过忙碌,他能够看书的空闲时间变得很少,这让嗜书如命的蔡伟不大满意。

而且他每个月工资也只有100块钱,作为一个成年男人,他还担负着养家糊口的重担,一百块钱的工资实在难以度日。

因此,没多久他就辞去了这份工作,借了一点钱,买了一个三轮车开始摆地摊。

这种小买卖是需要吆喝叫卖才能吸引人的,蔡伟虽然一肚子文化,长得也文质彬彬,但他总是沉默寡言,站在小摊前只顾着看自己的书,用捡来的香烟盒背面记笔记,不顾招呼客人,甚至有顾客叫他,他都听不见。

长此以往,也就没什么人来买他的东西。和其他小贩相比,他的收入是这条街上最少的。

一家人依赖着蔡伟摆地摊的微薄收入生活,条件很是清苦。

父母常劝他不要只顾着看书,也该考虑考虑攒钱结婚的实际问题,但蔡伟沉迷在知识的海洋里,对赚钱不感兴趣,十几年里一直靠摆地摊为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看书学习上,对古文的学习越来越深刻,有了许多自己的见解。

摆摊营生的过程中,蔡伟通过媒人介绍认识了张月,两人很快结婚成了家。

张月是服装厂的一名普通女工,文化程度不高,对丈夫热爱的古文文化一知半解。

但她觉得蔡伟是个实在人,不会弄虚作假,学习也花不了几个钱,因此对他颇为支持。两人彼此依靠,一直也没有红过脸。

结婚多年,家里经济条件一直不好,没有添置过任何像样的家具。

冬天穷得交不起暖气费,夫妻俩盖着四五床棉被都能被冻醒。

家里最值钱的,就是蔡伟放在床底下一摞一摞的古书,他总是像抚摸珍宝一样抚摸着这些书籍。

蔡伟二十年如一日,一直过着这样物质不足、精神富裕的生活,始终坚持自学,对古文书籍慢慢摸索出了一点门道。

但他身边的人没有能和他一起探讨的,除了妻子,连个支持他的人都没有。

蔡伟也只能自己反复品味,还跑去网吧,在国学网上发布了一些关于关于古文字的帖子。

一直到1995年,蔡伟迎来了自己生命中的贵人,那就是他非常尊敬的古文字学导师——裘锡圭。

03 易求千里马,难求伯乐

裘锡圭老先生是中国古文字学界泰斗,在古文字学界具有很高的声望,蔡伟一直对他钦佩不已。

1995年,他鼓足勇气给裘锡圭先生写了封信,讲述自己在古文字方面的心得,结果很快收到了裘锡圭先生回复的信件,不由得让他喜出望外。

裘锡圭先生对他一直坚持自学的态度表示赞赏。

认为他“不计功利、刻苦潜修”的行为值得敬佩,希望他能将研究古文字的热情长久地延续下去。

之后两人频频通信,蔡伟不仅会分享自己对古文文字的见解,还会时不时提出一些问题,裘锡圭先生总是耐心回复。

在一次次接触中,蔡伟在古文字方面的研究能力和天赋展现出来。

这让裘锡圭先生惊奇不已,对这个“小贩”的古文功底十分惊讶。

裘锡圭先生认为他非同凡响,对于古文学的了解已经不亚于一些学者,还劝他考取研究生,在学术道路上更进一步。

蔡伟却知道自己有严重偏科的问题,并没有把这个建议太当回事,认为能够获取知识、分享心得就够了,这件事也就搁置了下来。

就在蔡伟沉浸在和专业人士分享心得的快乐中,妻子张月突然得了重病,不能出门赚钱,家里的重担全部落在了蔡伟身上。

蔡伟前后向亲戚借了5万元给妻子治病,又花了几百块钱买了一辆三轮车,开始当三轮车夫,拉客赚钱。

这样的收入要比摆摊好一些。

但毕竟是纯体力劳动,身体疲累不说,一天到晚都没了空,他也不能再看书学习了。

网上的分享帖停止更新,连书信交流也变得很少,裘锡圭先生以为蔡伟出了什么事,一联系才知道他家里处在了这样的困境。

出于惜才心理,裘教授决定为蔡伟找一份“对口”的工作,为他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

古文字研究圈里的一位教授刘钊,手头上正好有一个研究古文字的项目。

在裘教授的大力举荐下,蔡伟成为了复旦大学合作参与《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编纂工作的临时研究员,月薪3000元。

蔡伟仅有高中学历,一开始还有不少人怀疑,他能否胜任这份工作。

但正如裘教授所言,蔡伟对于古文学的了解不亚于一些学者,他真正实现了“厚积薄发”。

在参与编纂工作的一年中,他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以及认真负责的态度,赢得了众人的认可,很多参与编撰工作的专家学者都对蔡伟赞不绝口。

一年的编纂工作结束后,蔡伟不得不再次面临回去当三轮车夫的现实。

这种抽离感让他十分失落,总希望还能在热爱的领域内再学习一段时间。

这种心理被裘锡圭教授看在眼里,他在这一年多的编纂工作中,屡屡被蔡伟身上那种对古文字学的热情、执着所打动,认为他身上有一股韧劲儿,非常符合古文学习的要求。

不忍将这样一位人才就此埋没,裘锡圭、李家浩、吴振武三位专家联名起草了一封推荐信至教育部,申请破格录取蔡伟为复旦大学的博士生。

蔡伟最后通过学校的考核,经过严格考察,成功成为裘锡圭先生的自招学生,开始攻读博士。

自此,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04 不忘初心,坚定前行

复旦根据蔡伟的实际情况,特意调整了他所要学的课程,同时要求他把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全部补齐。

同时,学校考虑到日本对古文字也有研究,加之蔡伟本身对英文基础太差,最后决定让他免修英语,改修日语。

经过六年日夜苦读,44岁的蔡伟成功攻读下复旦大学博士学位,接着被贵州安顺学院聘用,成为一名教授书法和文字学的大学老师。

从三轮车夫成为复旦博士,又成了大学老师,这样的转变让人匪夷所思,但确实真实地发生在蔡伟身上。

回看自己这一路坎坷,蔡伟也没有过多感慨,认为自己只是坚持了自己所热爱的事物,一路没有放弃而已。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世上的一些人原本都是有自己的理想抱负的,但在现实生活的磨炼中往往失了初心,忘了曾经的梦想,熙熙攘攘,为名利来往。

如果我们能做到像蔡伟一样,做到初心不改,始终未年少时的梦想而奋斗,潜心坚守,也总会有自我成就的那一天。

蔡伟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实现梦想,什么时候都不晚。

“积微言细,自就鸿文”,即使出身草根,只要不忘初心,对自己认定的事业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迎来属于自己的那道光。

跟我每天学做饭
每天传授各种简单易学的美食小吃、菜肴、家常菜的制作方法以及各种生活小常识.让你成为食神指日可待哟^_^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