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代像古旧书页里的墨痕,记载往昔辉煌与沧桑;新时代似待书的空白之卷,正等我们用梦想绘就华章。
在电影的璀璨星河中,《末代皇帝》宛如一颗永恒闪耀的宝石,以其独特而卓越的美学魅力,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如梦如幻的历史画卷。这部电影在色彩、构图、光影等方面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每一个镜头都仿佛是一幅精心雕琢的油画,诉说着溥仪跌宕起伏的一生。
色彩:历史色调中的情感共鸣
《末代皇帝》的色彩运用堪称一绝,它摒弃了鲜艳夺目、对比强烈的色彩风格,而是采用了一种低饱和度、暖色调为主的色彩方案,这种色彩选择巧妙地营造出了一种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情感基调。
影片整体色调偏暖黄,这种色彩如同老照片一般,带着岁月的痕迹和怀旧的情感。从溥仪幼年时期的宫廷生活开始,那暖黄色的光线洒在宏伟的宫殿建筑上,象征着封建王朝最后的余晖。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皇家、尊贵,但在这里,它更多的是一种夕阳西下的落寞。
同时,影片对于色彩的搭配也十分讲究。在表现宫廷仪式时,服饰和场景的色彩相互映衬,不会有某一种颜色过于突兀。例如,太监们的服饰色彩以暗色调为主,与宫殿的金碧辉煌形成一种和谐的对比,突出了溥仪作为主角的地位,同时也展现出宫廷等级森严的氛围。而在一些重要的情感场景中,色彩则成为了情感表达的有力工具。比如溥仪与婉容之间复杂情感的展现,通过色彩的微妙变化,观众可以感受到他们之间爱情的甜蜜、无奈和悲哀。
构图:历史画卷的精心铺陈
《末代皇帝》的构图犹如精心绘制的历史画卷,每一个画面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将人物与环境完美融合,展现出了宏大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的渺小与挣扎。
影片中大量运用了对称式构图,这种构图方式常见于表现宫廷建筑和皇家威严。故宫的宫殿、宫门等场景经常以对称式出现在画面中,凸显出封建王朝的庄重和秩序。溥仪站在宫殿中央,被巨大的建筑所环绕,这种构图不仅展现了宫廷的宏伟,更突出了溥仪作为皇帝的孤独和被束缚的命运。他看似处于权力的中心,但实际上却被封建礼教和宫廷规矩所禁锢,如同画面中的一个小点,被周围的建筑所压迫。
在表现人物关系时,导演巧妙地运用了框架式构图。例如,当溥仪与大臣们商议国事时,画面常常通过门框、窗框等元素将人物框在其中,暗示着他们所处的环境是封闭的,思想也是受局限的。这种构图方式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溥仪在宫廷中的困境,他无法摆脱封建体制的束缚,只能在这个狭小的框架内挣扎。
此外,影片还运用了远景和全景来展现历史的宏大叙事。在展现重大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日军侵华等场景时,远景镜头将整个城市、军队等元素纳入画面,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洪流是不可阻挡的。
光影:灵魂之光的细腻雕琢
光影在《末代皇帝》中是赋予画面灵魂的关键元素,它不仅仅是照亮了场景,更是塑造了人物、烘托了氛围,将电影的美学层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溥仪的童年时期,光影的运用充满了奇幻色彩。阳光透过宫殿的窗户,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年幼的溥仪在光影中嬉戏,这种光影效果营造出了一种无忧无虑的氛围,同时也暗示着溥仪此时对外面世界的无知。
在伪满洲国时期,光影常常被用来表现溥仪内心的矛盾。他在室内时,光线通常是昏暗的,从侧面照射过来,在他脸上形成明暗对比,凸显出他的迷茫和无奈。
《末代皇帝》以其卓越的电影美学,从色彩、构图、光影等多个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溥仪个人命运的传记片,更是一部关于历史、文化和人性的伟大史诗。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在《末代皇帝》中运用了多种特别的摄影技巧,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1. **光影与色彩的象征运用**:
- 斯托拉罗认为光代表知识,通过光线投到人物身上产生的阴影,象征着对人潜意识的挖掘。他用不同的色彩来诠释溥仪人生的不同阶段,比如使用红色色调代表溥仪生为天子的时候,橙色代表家的感觉,黄色代表意识的觉醒,绿色代表知识。
2. **光线的叙事功能**:
- 斯托拉罗用光线塑造了两条与影片故事叙述平行化的线索,一是电影的正常时空线索结构——抚顺与北京,二是影片中溥仪的回忆线索结构。两组不同时空用光的反差正是影片叙事的精妙之所在,代表着影片主人公囚禁与自由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
3. **实景与内景的灯光设计**:
- 在实景和内景的拍摄中,斯托拉罗进行了精心的灯光设计和布光处理。例如,在港口送别一段中,溥仪处于一个较暗的冷色调空间,而出港的庄士敦则处于一个明快的暖调空间,这种色彩的应用是摄影师的修养使然。
4. **外景的灯光设计技巧**:
- 斯托拉罗在外景的拍摄中也展现了其灯光设计技巧,如军阀闯入紫禁城中给溥仪下逐客令的段落,从阳光明媚过渡到阴云密布的光线变化,体现了光线的衔接技巧。
5. **人脸的灯光布置规律**:
- 斯托拉罗在人物脸部的灯光布置上也有其独特的规律,这涉及到画面“暗部处理”等电影摄影实际技巧。
6. **色彩与情感的结合**:
- 斯托拉罗在影片中用色彩来表达情感,如金黄色的光线或布景烘托出一种尊贵的视觉感受,忧郁蓝调的时期则代表溥仪挣扎的一段时光。
7. **构图技巧**:
- 斯托拉罗在影片中运用了多种构图技巧,如居中对称、框线构图、三角形构图和线条构图等,这些构图方式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和美学体验。
通过这些技巧,斯托拉罗不仅捕捉了溥仪的一生,也捕捉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使其成为了一部视觉艺术的杰作。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意大利电影摄影师,除了著名的《末代皇帝》外,他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电影作品,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1979年的作品,斯托拉罗因其在本片中的创新摄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2. **《赤色分子》(Reds)**:1981年的电影,斯托拉罗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3. **《巴黎最后的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1972年的作品,斯托拉罗的摄影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复杂性。
4. **《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1984年的电影,斯托拉罗通过色彩和光影展现了时代的变化。
5. **《1900》(1900)**:1976年的作品,斯托拉罗通过摄影展现了动荡的人生。
6. **《月神》(Luna)**:1979年的电影,斯托拉罗的摄影工作同样备受赞誉。
7. **《同流者》(The Conformist)**:1970年的作品,斯托拉罗的摄影技巧在本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8. **《小活佛》(Little Buddha)**:1993年的电影,斯托拉罗通过摄影讲述了两个平行故事。
9. **《波尔多的欲望天堂》(Goya in Bordeaux)**:1999年的作品,斯托拉罗通过摄影展现了西班牙艺术家弗朗西斯科·戈雅的晚年生活。
10. **《咖啡公社》(Café Society)**:2016年的电影,斯托拉罗与导演伍迪·艾伦合作,捕捉了1930年代好莱坞的魅力。
这些作品展现了斯托拉罗在电影摄影领域的卓越才华和对光影运用的深刻理解。
免责声明:尊重原创,所载图文等稿件均出于传播公益目的。由于使用的非本站原创,图、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者联系,以单纯学习分享为目的而原创编辑,如若内容版权人认为本次转载行为不当,涉及版权和肖像权争议请联系删除,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喜欢文章请转发朋友圈让更多人看到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