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0日,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主办,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天津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系联合承办,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特别支持的“社会服务理论前沿与实践:项目设计与评估”分论坛在广西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来自承办高校及复旦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深圳市龙岗区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17所单位的26名师生、社会工作者入选分论坛并进行发言与展示。
嘉宾致辞
会议伊始,在西安交通大学孙晓冬副教授的主持下,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监事长关信平教授,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吴帆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副系主任彭瑾教授发表致辞演讲。
关信平教授指出,新时代背景下,优质的社会服务项目是增促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是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的基本途径。他强调,中立的、客观的评估能够促进社会服务项目的发展,而专业的、科学的方式、方法、手段是实现高质量评估的基础和基本能力,期待本次会议成为与会者就社会服务与评估议题深入交流经验,相互学习的平台,更期待与会者的成果能早日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
(关信平教授致辞)
吴帆教授介绍了本次论坛的筹备情况和对论坛未来的期待。她强调本次论坛是与会师生多方参与共创共建共享的成果,十分契合社会服务的概念,体现了社会工作的社会属性和人本特征。她指出,在中央社会工作部成立的背景下,社会服务项目的科学评估是社会工作回应社会需求能力的体现,因此做好服务理论的开发、做好评估工作,是可以在教育与实务相结合的维度去弥补专业发展的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
(吴帆教授、彭瑾教授致辞)
彭瑾教授认为,社会服务项目是现代社会工作的运行方式,科学的项目开发与政策评估是提升服务质量,促进社会工作良性发展的保障。她强调,社会服务是本论坛的核心概念,是连接研究者与现实世界的优质形式。作为解决有需要的人群应对生活困境的有效形式,社会服务通过协助个人与社会环境更好的相互适应来达成专业使命,而相关理论的开发与完善也是推动政策实践与落地的重要途径。
主旨发言
主旨发言环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周晓春副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刘江副教授、南开大学吴帆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温铭君同学、天津理工大学栾卉副教授分别代表团队分享了各自在社会服务项目设计和评估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思考。
周晓春副教授团队对大陆地区某全国性向导服务政策与香港CDF师友配对项目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社会服务项目的执行、动员的政策目标明确、手段多元但过程复杂;社会工作在社会服务项目的参与过程中的机会在于形成多时空、多利益相关方的联合与培育,实现立体化的、持续性的项目发展。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周晓春副教授 发言
南京理工大学 刘江副教授 发言
刘江副教授对因果检验方法进行了系统回顾,指出社会服务项目效果评估必须借助科学的研究设计来检验服务与目标之间的因果关系。他强调研究设计要以反事实理论为核心,并结合社会工作服务的现实场景选择最恰当的研究设计。
吴帆教授从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主观体验出发,尝试梳理社会工作干预中的主体性维度与量化路径。她认为,体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保证保真度的情况下,应调整个别化的干预策略。同时她也认为,体验感本身也是一种评估工具,且对体验的测量应该在服务过程中的多个维度展开。
南开大学 吴帆教授 发言
西安交通大学 温铭君同学 发言
温铭君同学代表团队,以社会工作介入全职妈妈再就业帮扶项目为依托,介绍了高质量社会服务项目的全流程经验,总结到“标准化+个性化”模式服务在满足服务对象需求时有特殊效果,利益相关方参与度的高低对项目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同时成本的控制也是项目应该考虑的因素。
栾卉副教授基于AI的发展与潜力,探讨了AI技术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需求,她介绍了“听障大学生沙盘游戏干预项目”中使用AI进行干预方案设计、访谈提纲设计、活动设计、活动记录、情感分析、主题提取、行为模式分析等工作。她强调高质量的提示词工程是提高AI工作准确度的有效手段,这既需要使用者提高专业知识储备,又需要使用者具有较高的风险意识。
天津理工大学 栾卉副教授 发言
最后,彭瑾教授和吴帆教授从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等方面,对上述研究进行评述。两位评议人认为,社会服务项目的魅力在于不仅是科学的,还应是人本的,几位发言人不仅关注了具体的技术性的应用,还对利益相关方的现实需求、受助者的主观能力给予了观察和思考。
西安交通大学 彭瑾教授
南开大学 吴帆教授
海报展示与主题分享
主旨论坛结束后,与会师生在场外观看由西北大学涂雅惠同学、南京理工大学张靖琪同学等8位同学带来的海报展示,围绕相关主题内容进行深入交流。
海报展示交流
之后进行两组讨论。讨论一环节由周晓春副教授主持。
西安交通大学的李欣遥同学分享了贵州贫困家庭教育服务需求评估的模型建构和路径分析经验。华中科技大学罗艳副教授分享了引导式自传在中国养老机构中的使用及在健康老化等领域的实践价值。云南大学的王化起老师分享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评估的整体论路径。广东工业大学的冯博雅老师梳理了职业教育理论,提出了借鉴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促进社会工作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路径。南京理工大学的韩盛世同学发展了混合评估范式以评估社会工作者个体的胜任力。复旦大学的邓越同学研究了社会工作学生线上实习转化学习的过程,思考了人才培养的行业生态环境。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孙晓冬副教授、刘江副教授对上述分享进行评议。两位评议人认为分享者采用了很多创新性的策略,不管是模型的建构还是工具的专业化、创新性使用,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服务项目的质量提高,而我们专业本身也要重新思考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局限和需要面对的挑战,在新形势下达到教育与实务的有机结合。
讨论二由孙晓冬副教授主持。
集美大学的李静雅副教授分享了对困难妇女群体的社会支持帮扶项目,支持了社会支持等社会性工作对于人的积极影响,突出了社会工作的社会属性。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石静专员分享了他们在实务工作中探索出的项目策划模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王玉琪老师分享了社会工作项目评估课程教学过程经验,强调了反思性经验学习对于学生能力提升的积极效果。南开大学的菅苗同学从政策实践的角度对全球家庭暴力施暴者的干预措施进行了综述,提出将外部强制要求与内在动机结合,从根源上针对施暴行为进干预是解决家暴问题的有效策略。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西南财经大学的袁小雅同学分享了代际园艺小组项目,提出探索促进院内长者“走出”机构、社会人士“走进”机构的多维互动模式。常州大学的李晴同学发展了流动儿童学习能力的干预框架与应用案例,认为积极情绪、责任感、韧性是儿童学习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北京科技大学的孔宵节同学从乡村振兴项目出发,阐述自内、外部动力机制联动协同的重要性。西南财经大学的向小佳同学分享了生命教育在丧偶老年人方面的应用,验证了寻找生命意义、强化支持网络、灵性建构三阶段干预的有效性。
周晓春副教授和栾卉副教授对以上研究进行了评议。两位评议人认为,八位分享人采取了过往社会工作领域较为经典的实践研究路径,对很多已有的社会服务项目的干预理论进行了再次验证,并尝试进行在新情境下、在服务对象的新特征下实践场景展开新的讨论。两位评议人对上述分享人的进一步研究表达了期待。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周晓春副教授
天津理工大学
栾卉副教授
闭幕总结
在闭幕总结中,彭瑾教授首先感谢了与会者的支持和鼓励,并感动于大家的学术热情。她认为,本次分论坛的分享者提供了多元的视角,探索了面向社会服务项目设计与评估的差异性突破点,在这个过程中与会者的主题都在直面科学的标准和实践操作之间的张力所带来的挑战。最后,她表达了对于下届论坛的期待,期待明年再聚,再续社会服务理论前沿与实践的交流与讨论。
至此,本次“社会服务理论前沿与实践:项目设计与评估”分论坛圆满结束。
彭瑾教授 总结发言
合照留恋
探索社会服务理论前沿与实践,分享社会服务项目设计与评估的经验与成果,对于总结本土知识体系和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会议虽告一段落,但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仍在踏浪前行,总结社会服务项目设计与评估的经验不可或缺,期待来年再会!
来源:南开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