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海内外华文教育机构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海外华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发展能力。10月10日-22日,在学校华文教育基地开启了一场为期14天的“一路黔行·华文一家”海外华文教师研习之旅,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荷兰、法国、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17个国家的69位海外华文教师荟聚于此。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邹晓青出席开班典礼并致辞,文传学院党委书记陈亦桥、院长杨波,对外交流合作处副处长张彬参与活动。
▲2024年贵州师范学院“一路黔行·华文一家”研习班海外华文教师合影
▲邹晓青出席开班典礼并致辞
立足华文教育,打造有贵州文化特色的专业课堂
贵州师范学院华文教育基地立足于国际中文教育的实际需求,结合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身的专业特点和贵州地方特色,精心组织了一系列专业课程。如汉语基础知识、贵州民俗文化知识、中华文化概况、贵州概况、汉语技能教学研究、汉语要素教学研究、汉语基础知识、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解析、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趣味汉语、中国书法、古典诗词鉴赏、现代散文作品赏析、语文阅读能力提升与训练、贵州路桥、乡村振兴、科技贵州、汉语基础知识和汉语教学游戏设计等理论课程。活动特别邀请多名业内专家和知名学者与学员进行授课交流,为海外华文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增强自身文化素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策略。
同时,此次研习注重理论与实践体验的融合,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特色课程相结合,提供了极富中华传统文化魅力以及贵州地方民族风情的艺术才艺实践活动。其中,水墨画和太极拳这两项极具中国传统文化代表性的项目,让海外华文教师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奥秘。而扎染和缠花课程的非遗文化展示与体验环节被引入到教学活动中,更是此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学员们不再是简单的旁观者,而是真真切切地文化参与体验者。他们在扎染的过程中,体验着布料在自己手中一点点被染上独特的色彩与图案,感受着古老技艺的神奇魅力,怀着期待心情投入的每一个环节,只为了那一块小方巾;在缠花制作中,学员们领略了传统手工艺的精巧细致。实践教学活动往往让学员得以放松,因此也受到了海外华文教师一致的好评,他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让他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技巧和内涵,并且希望将这些宝贵的体验以及学到的才艺融入到今后的国际中文教学中。
在专业课堂的交流学习中,授课专家学者与海外华文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理论和实践为“华文教育”赋予新动能,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贵州文化新形象的宣扬提供了新路径。
▲课堂剪影
走出理论课堂,实地感受文化风情与教学实践
在课堂之外,此次研习还穿插了丰富的文化体验之旅。学员们畅游于天河潭,这里山水相依、景色秀丽,仿佛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映入眼帘;西江千户苗寨那独特的苗族建筑风格,层层叠叠的吊脚楼依山而建,苗族同胞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让学员们深深着迷,不由得穿上当地民族服饰拍照打卡,同时也感受到高山流水的别样韵味;青岩古镇则像是一座缩小版的长城,古老的石板路、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砖瓦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而黄果树瀑布的雄伟壮观更是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磅礴的水流从高处倾泻而下,声如雷鸣,水花飞溅,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些自然山水和文化风情浓郁的贵州美景,让学员们更加直观地体验了中国文化的璀璨多姿和地域文化的异彩纷呈,学员每到一处都像是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新窗口。
▲文化考察--天河潭
▲“一路黔行,华文一家”海外华文教师在西江苗寨体验民族服饰
此外,学员们带着观摩学习的心态参观了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贵阳学校。在这里,他们与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就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这种实地教学场景的交流互动,不仅让海外华文教师了解了国内中学教育的独特模式,也让国内教育工作者从海外同行那里汲取了不同的教育思路。
▲在中央民大附中参观、学习
讲好中国故事,以华文教育为中外搭起沟通桥梁
正如结业典礼上,来自荷兰华文精英教育中心的华文教师苑晓昕所言,海外华文教师,应该像贵州的大桥那样,承载中国与世界人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把“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国故事讲给外国人听,让外国人用他们的口中讲述我们的魅力中国。
▲学员代表苑晓昕发言
▲陈亦桥、高媛为海外华文教师颁发结业证书
历时14天的“一路黔行·华文一家”海外华文教师研习班,不仅带来了华文教师们的专业交流,更涵盖了中华文化与贵州少数民族独特习俗等丰富内容。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陈亦桥表示,希望今后能够继续加强海内外华文教育界的合作交流,共同为提升海内外华文教育水平贡献力量。并从华文教育出发,充分发挥海外华文教师的“文化符号”作用,依托海外华人分布广泛、语言优势、当地生活经验等特质,促进中华文化的正向传播,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将中华传统文化和贵州民族文化的魅力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欢迎报考‼贵州师范学院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