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风采
李绪刚,字超然,号双清斋主,1946年出生,安徽滁州人,祖藉河南商丘,定居北京。自幼痴迷绘画,青少年时期就系统学习了绘画理论和技法,。早期在宣传部门工作以油画为主,八十年代后重点从事国画创作、教学和研究。后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深造。
李绪刚先生创作中视频
2
0
2
5
学术视野
梅有专利 竹为一绝
文/桑干
“没有一张大写意吗?小写意也没有吗?写意画完了吗”?每每看到李绪刚的画,笔者都不由自主地想到靳尚谊火遍全网的灵魂追问。当代中国画写意精神的缺失实在让人遗憾,好在还有一些坚守者,他们恪守着主流正脉的写意精神,以新时代之笔诠释着新时代之变,虽然他们远离繁华,却画出了自家风神、画出了时代之品。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星星之火”,大众心目中才没有湮灭“燎原之势”的期待,并让大众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未来充满希望。
任何引起瞩目的艺术都绝非一朝之功,而是积年苦修的结果,杨补之、王冕、金农画梅如是,文同、夏仲昭、柯九思、郑板桥画竹亦如是,李绪刚也不例外。金农画梅,“居家筑一小庭,种梅三十余株,朝夕观摩,以梅为师”;郑板桥画竹,“纸窗粉壁,日光月影”,“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想必,画竹、画梅对李绪刚而言,也必定“冗繁削尽留清廋,画到生时是熟时”,否则不足以“意在笔先,趣在法外”,尽管无传世之心,却有传世之品。
梅、竹有超凡、高洁、顽强的寓意,杨补之、赵孟坚、金农、文同、夏昶、赵孟頫、柯九思、吴镇、郑板桥、李芳膺……,很多古代画家钟爱画梅、画竹,当代画家也都热衷于此,然而,当代画家多受文化的限制,要么画照片、搞制作,对梅画梅,对竹画竹,刻板描摹,亦步亦趋,很像,却没有取舍、没有提炼,看其作品如观看照片,却没有照片自然,更没有真梅、真竹生动,缺少意趣,也缺少性情,让人生厌;要么打着创新的旗号,耍笔墨、耍个性,却剑拔弩张,金刚怒目,无神韵、无笔墨真功,更无文人格调。而李绪刚笔下之竹、笔下之梅则立足传统,放眼历代名家,并结合自己特点、结合眼中自然,在传统笔墨的基础上,锻造出深厚的笔墨功力,又会意了文人心境,才生发出自己的性情,并入于传统,而富有新意。而入于传统乃是笔墨,富于新意则是样式,不变的是笔墨,变的是样式,变与不变之间,出了新意、出了精神。可以说,李绪刚融了诸多古人之法为我法,融了自然之意为我意,融了古法,出了我法,融了古意,又出了我意,并以其内蕴写竹而心出造化、以其性情画梅而意出先贤。
佳
作
鉴
赏
THE END
往期经典回顾
◆
点它,分享点赞在看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