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抢占科技制高点新征程
一、中国科学院75年的发展史,是一部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科技报国史
服务国家战略、体现国家意志、满足国家需求,始终是我院作为国家科研机构的初心和使命,这一理念深深植入、牢牢扎根于我院的基因血脉之中。早在1949年9月,在钱三强和丁瓒同志共同起草的《建立人民科学院草案》中就提出,人民科学院的基本任务,是有计划地利用近代科学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核讹诈与核威胁,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我院调集40多家院属单位、3万余人投身到“两弹一星”事业中,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今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10月16日,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重新开放,我们再一次真切感受到前辈们当时白手起家、每件事都从头做起的艰辛历程,更进一步深刻认识到我院参与的这一重大工程对国家和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这一时期,我院还充分发挥国家科技事业“火车头”的作用,牵头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以下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并主持或参与承担了超过80%的重大科技任务,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之初,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我院在保留一支精干的基础研究力量的同时,动员和组织主要力量参与到经济建设主战场中。世纪之交,面对知识经济快速兴起的机遇和挑战,我院提出并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引领带动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我院提出的“四个率先”要求,制定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推动我院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近年来,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国际竞争形势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制定并组织实施抢占科技制高点攻坚方案,开启了我院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75年来,我院充分发挥多学科、体系化、建制化优势,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北斗导航、空间科学、深海探测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信息、海洋、光电空间、能源、材料、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突破了一大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了一大批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性科技问题。此外,还组织开展了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以及青藏高原、新疆科学考察等,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国科学院75年的发展史,是一部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科技创新史
建院之初,我院迅速整合组建了一批研究机构,为新中国主要学科体系和科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上世纪50年代,根据国家“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布局,建立了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半导体和计算技术等新学科。此后,虽然办院方针适应国家发展需要进行了多次调整,但加强基础研究、开展前沿探索一直是贯穿始终的战略重点,成为我院的立院之本、发展之基。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研究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条”,强化使命驱动的建制化基础研究,在科研布局、选题机制、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上大胆改革,推动基础研究加快从“在干什么”“想干什么”向“该干什么”转变,取得显著成效。
75年来,几代中国科学院人接续攻坚、勇攀高峰,取得了多复变函数论、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国植物志》、铁基高温超导、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中微子震荡、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纳米限域催化、拓扑电子材料计算预测等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引领带动我国的物理、化学、材料、量子科技、地球与环境等学科领域迅速走到世界前沿,我院在国际自然指数排名中连续12年位居全球科教机构首位。我院还建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中国天眼”等一批“国之重器”,建设和运行了全国半数以上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为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标志性成就,同时也产出了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三、中国科学院75年的发展史,是一部以人为本、引育并举的英才辈出史
75年来,我院始终是国家重要的创新人才高地。建院之初,党中央就对我院提出了“培养科学建设人才”的明确要求,我院迅速延揽了一批海内外优秀科学家,其中很多成为新中国主要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1955年成立中国科学院学部,1994年正式建立院士制度,凝聚了全国自然科学领域的高层次优秀人才。改革开放之后,我院率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想方设法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今年是我院“百人计划”实施30周年,该计划不仅有效解决了世纪之交我院高层次人才断层问题,而且为国家人才计划的实施探索积累了经验。进入21世纪,我院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并重,实施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近年来,进一步出台新时期加强人才工作39条举措,实施特聘研究岗位制度和特别研究助理制度,择优稳定支持青年团队和青年人才,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75年来,我院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汇聚和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可谓大师云集、英才辈出。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2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17位曾在我院工作。新世纪以来,共有2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其中12位在我院工作。近年来,共有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4位在我院工作。这些杰出人才是不同历史时期我院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
科教融合培养人才是我院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1958年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78年成立了新中国首个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大学,2013年还与上海市共建了上海科技大学。依托院属高校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开展科教融合协同育人,75年来累计培养了35万余名高素质人才。
四、中国科学院75年的发展史,是一部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锐意改革史
我院一直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先行者。改革开放以后,率先恢复科研秩序,率先设立了面向全国的科学基金,率先建立了开放实验室制度,率先开展对外科技交流合作,率先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探索实行“一院两种运行机制”,创办新中国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第一个科技工业园区。知识创新工程时期,率先实行岗位聘用制度,建立“三元结构”工资制度,同时主动调整优化科研机构布局,建设“1+10”科技创新基地。“率先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深入推进研究所分类改革,改革院士制度,开展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围绕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积极参与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高地建设,建设海外科教合作中心,拓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新部署新要求,从“定位”“定标”入手,从“定事”“定策”发力,统筹推进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重构科研项目体系,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开展人才分类评价、资源配置管理、使命导向的研究所评价等改革,大力清理规范非法人单元、分支机构和不良企业,推动聚焦主责主业等,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我院现代院所制度和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科技创新动力活力持续激发,有力促进了各项事业发展,同时也为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探索了经验,发挥了先行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此外,我院还先后向国家提出了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度、跟踪国外战略高技术(“863”计划)、建立中国工程院等重大改革建议,促进了国家科技治理体系改革发展。
五、中国科学院75年的发展史,是一部薪火相传、接续奋斗的精神传承史
责任编辑:曹旸
本文转自:中科院之声公众号
(↓点击标题可直接查看↓)
>>>> 曲久辉院士团队在电化学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研究方面取得 重要进展
>>>> 阴永光课题组在Nature Food发文揭示人为活动塑造鱼类汞浓度水平的地理差异
>>>> 中心曲久辉院士荣获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2024年可持续发展奖
>>>> 向经典看齐 | 经典论文解读:基于生物多样性热点的保护优先区识别
>>>> 新华网 | 让当地百姓喝上“放心水”——中国科学家的31次斯里兰卡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