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丨刘进宝:西北史地与丝路文明

文化   2024-09-24 17:03   广东  


丝绸之路一般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而西北地区是陆上丝绸之路中国段的核心区域。2024年9月23日上午,我馆举办了以“西北史地与丝路文明”为主题的学术讲座活动。本场讲座的主讲嘉宾是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民委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刘进宝教授。

刘教授长期从事敦煌学、丝绸之路研究,著有《敦煌学通论》《唐宋之际归义军经济史研究》《敦煌文书与中古社会经济》《西北史地与丝路文明》《我们这代人的学问》等;主编有《转型期的敦煌学》《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丝路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等;主编“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雅学堂丛书”等系列丛书;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一、张骞通西域

刘教授首先厘清了“西域”在历史上的地理范围演变,他指出:“西域”一名,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就已出现。《史记》中出现的“西域”,可能并不是一般所说的西域地区。后世所说的“西域”即新疆南疆地区,在当时称为“西北国”,如《史记》卷123《大宛列传》说汉“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在《汉书》、《后汉书》中就有了《西域列传》,汉代的“西域”就是指今天新疆的南疆地区,也包括东疆的哈密和吐鲁番。而从玉门关、阳关(敦煌)到葱岭(帕米尔)正是今天所说的丝绸之路的中段,即我国新疆地区。


刘教授强调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总扼两关(阳关、玉门关),东接中原,西邻新疆,控制着东来西往的商旅。


玉门关遗址


阳关遗址

后来的正史中,或有西域传,或没有西域传,但都有关于西域的记载,而且同一时代的史书所记载的地域和内容大体一致。从汉到唐,狭义的西域逐渐扩大,即汉代仅仅是指中国新疆的南疆和东疆的吐鲁番和哈密,唐代时已包括了今天新疆的大部分地区。清朝乾隆时,西域已被称作新疆,嘉庆时,新疆一名已经完全代替了西域。

交通起源于交换。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西之间就已经有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丝绸之路就已经存在了。但从历史研究的需要出发,如果我们提取一个事件或年代,张骞出使西域在中西交通史上显然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因此,学界一般将张骞出使西域作为丝绸之路开通的标志。


二、西北史地学的兴起

刘教授提出在19世纪上半叶西方殖民主义向东方侵略过程中,东方学逐渐形成、发展起来,它没有一定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架构,研究的对象也十分分散而不确定,并根据需要不断在转换研究重点和地域。在其发展过程中,中国也受到了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如沙皇俄国对我国西北边疆的侵略,俄英帝国主义在帕米尔地区的争夺,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沙俄加快了在中国西北的侵略步伐。面对西北边疆的危机,学术界“经世致用”,关注、研究西北边疆,使“西北史地学”(或称为“西北舆地学”)“遂成道光间显学”。

综观清末的“西北史地学”研究,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一批遣戍新疆的知识分子从事调查、研究和著述。如洪亮吉、祁韵士、徐松、邓廷桢、林则徐等,他们虽然因罪被遣戍新疆,但由于学识广博,长期在朝廷为官,了解国家乃至国际大势,又能审时度势,发挥自己的长处和能力,在遣戍新疆期间及其后,撰写了一批供政府参考决策的咨政报告和学术著作,客观上促进了西北史地学的研究。

从学术史的角度考察,清代的西北史地之学,与汉代的西域和辽、金、元三史的关系最为密切。

如果从“西北舆地之学”与“东方学”的关系来说,东方学的传入,进而直接影响到中国近代学术,时间上应在清末民初。而“西北舆地之学”的兴起主要在道光年间,两者是有明显时间差的。因此,刘教授认为我国“西北舆地之学”由经史之学的分支逐步过渡为现代分科之学的科学研究,明显受到了西方“东方学”的影响。反过来,我国“西北舆地之学”的兴盛为东西学术沟通与西方“东方学”的扩展提供了对话平台。而从研究领域看,西方的“东方学”与我国的“西北舆地之学”则有相当多的交叠之处。



三、“丝绸之路”的提出

刘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丝绸之路的提出或“丝路学”的产生与“西北史地学”不同,西北史地学是我国学者面对边疆危机的“经世之用”,而丝绸之路的研究则主要是法、英、德等国的西方学者和日本学者,就是第一部以《丝绸之路》命名的著作也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于1936年出版的。

从希腊地理学家伊西多尔的《帕提亚驿程志》、古希腊地理学家克劳德·托勒密(约公元98—168年)的《地理志》,到英国东方学家亨利·裕尔的《契丹及其通往那里的路——中世纪中国闻见汇编》,再到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33—1905年)的《中国——亲身旅行和研究成果》5卷本,西方人持续地对东方进行考察。李希霍芬在《中国》中提出了“丝绸之路”一词,同时,《中国》第一卷中李希霍芬绘制的大部分地图都是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的,其中有一幅总的“中亚地图”,这幅“中亚地图”可以说就是最早的一幅丝绸之路图。


四、“东方学”背景下的“丝绸之路”

刘教授详细地分析了“丝绸之路”名称出现的背景,是西方殖民主义文化的产物,即西方对东方在军事占领、经济掠夺的同时所进行的文化侵略,也正是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所论述的西方“帝国主义”者在文字表述中用他们的眼光加诸欧洲人眼中被侵略和被殖民地区之东方文化。

沈福伟先生说:“丝绸之路原本只是对亚洲东部和中部的历史毫无所知的欧洲人,在经过实地考察之后从大量的历史遗存中了解到的。”

但是刘教授也认为在东方学背景下提出的“丝绸之路”或“丝路学”的研究,与东方学一样,都有其科学价值,不能因为出现的背景而否认其学术性。而且,从结果和影响上看,东方学在历史上对文化交流是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的。

我们将“丝绸之路”置于东方学的视野下加以考察,一方面说明它是在西方对东方占领背景下的产物,即要放在当时的国际格局中予以探讨。另一方面说明,“丝绸之路”的提出或“丝路学”的研究,与东方学一样,都有其科学价值。不能因为出现的背景而否认其学术性。


相关链接:讲座报名丨刘进宝:西北史地与丝路文明


收藏地图不迷路

大元帅府游客中心电话:020-89012366




撰稿:周 霞

排版:叶越良

审核:朱志龙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更多精彩资讯,谢谢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