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马坪村的春官表演团队除了要在村里、乡上耍社火之外,还参加隆德县每年正月十五的社火巡游,“马社火、高台社火、高跷、秧歌旱船……每年正月十五,县城街道上人山人海,不光是本地游客,还有邻近的陕西、甘肃游客过来,热闹得很。”为了在那天好好出个彩,马坪村社火队早早就开始演练,化妆、服装、道具……一样不少,就跟正式表演一样。
已经化好妆的马海宝身边,是忙忙碌碌的父亲马居年。只见他一会儿给演员递道具,一会儿帮他们整理服饰、补装帽子上的饰品。“我不擅长表演,就经常过来给大伙儿帮帮忙。”59岁的“道具管理组”成员马居年说着话,手上的活儿却没有停下。20岁的马海宝正在上大一,每年寒假回来都会参加社火表演。“14岁就开始耍社火了,第一次扮演的是‘黑虎财神’赵公明,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很神气。”马海宝说,从小跟着家人看春官表演,心里很喜欢,“穿上春官服走在锣鼓喧天的街头,为人们迎祥纳福,感觉挺有意义的。”今天,马海宝扮演赵子龙,只见他身穿白底蓝花的战袍,背插旌旗,手执马鞭,英气十足。
准备得差不多了,身穿橙色保洁工作服的村民马东平才匆匆赶到村部。他换上红衣黄裤,包上红黄相间的头巾,“我们打鼓组不用化妆,穿上服装就行。”刚放下扫帚的他,瞬间变成了专业鼓手。
“耳听神州锣鼓声,河清海晏舞升平。今日在此来降香,保佑全庄永安康!”随着一阵阵锣鼓声响起,春官们开始了表演。村部广场上,闻声而来的村民越聚越多,有的拿出手机拍照,有的开始直播,还有几个小朋友紧跟在春官队伍后面,俨然小粉丝的模样。“我想参加明年的社火表演,和哥哥姐姐们一样打扮得漂漂亮亮迎新年。”12岁的马馨瑜手拉着妹妹,跟随春官队伍一直走到山坡小路。
春官扮演者王攀登红袍加身、羽扇纶巾,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22岁的儿子王乐园紧随其后,你唱一段,我喝一段。他们带领队伍走街串巷,将祝福传递给每一个乡亲。在观众群里,还有王攀登的小儿子、17岁的王家园,“我刚从学校回来,没来得及扮上。”还是高二年级学生的王家园介绍,他和哥哥都是在10来岁的时候开始跟着爸爸学习春官词。“我现在能背二三百段,我哥能背三四百段,有时候我们也搞创作。”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王攀登不光自己记录、创作春官词,也鼓励孩子们记录与创作,如今已出了两本书。“看到他们喜欢,学得也专注,我很欣慰。这样就能把这项留传了上千年的传统文化项目传承下去。”王攀登告诉记者,随着时代发展,春官唱词也悄然发生着改变,从求平安、庆丰年、送吉利话等讨喜话语,拓展为点赞新时代、唱响新生活、弘扬新风尚等鲜活内容,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歌唱。
“奠安乡一共7个村,其中5个村每年都组织社火活动,参与的村民有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传统艺人,下至10多岁的娃娃,有上百人之多。”奠安乡宣传委员柳江艳介绍,近些年,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逐年增加,村民的生活越来越红火,耍社火的村民越来越多,服装、道具也越来越精美,尤其年轻人的不断加入,使得社火的形式愈加丰富,在创新中得以传承。
村民们在“后台”为唱春官演员们化妆打扮
唱春官表演中不同扮相对服饰的要求也不同
村民整备头饰,保障演出的顺利进行
社火扮相涉及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等,形式多样
春官词以其诙谐、朗朗上口的风格和对于生活的祝福期盼,深得民间的欢迎和喜爱
每到唱春官表演时,孩子们就知道年近了
春官把祝福送到村子的每个角落
春官早已与乡村的社火结为一体
现代的春官词传承已深深融入到了民间社火之中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往期精选
监制:黄旺旺 责编:杨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