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各地24年一建考试通过人数正陆续公布,这一情况引发了诸多讨论。
部分考生采取了用通过人数除以报名人数的简易方式,来计算各专业的通过率,可当看到算出的结果后,却被吓得有些不知所措。
报考人数与通过人数,从本质上来说,只是宏观层面呈现出的两个基础数据罢了。
若要严谨且合理地测算一建考试的真实通过率,那就必须周全地考虑到诸多复杂因素。
像裸考人数、缺考人数,以及那些看似在学习,实则只是“做做样子”,并未真正用心的“假装努力”型考生数量,还有那些真正能做到全身心投入、扎实有序开展学习的考生情况等,都应纳入考量范围。
倘若仅仅简单地把总通过人数当作分子,总报名人数当作分母来运算,那最终得出的不过是一个流于表面、无法切实反映真实状况的低通过率数值。
02
回顾24年一建考试,诸多考生都反映,这一年的缺考率达到了历年的较高水准,在各个考场中,座位空了一半的现象随处可见,着实较为突出。
而在实际参与考试的人员群体里,学习状态可谓是千差万别。
一部分考生是毫无准备地裸考,直接走进考场“碰运气”;
还有些考生虽然也会听些视频课,但只是偶尔为之,学习过程毫无系统性可言,更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规划,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也有部分考生是受到工作事务繁杂或者家庭琐事缠身的影响,导致学习难以有效推进。
正是基于不同的备考情形,考生们在备考过程中便自然而然地分化形成了不同层级的梯队模式。
他们会将教材反复研读三四遍,认真完成数量可观的习题和模拟卷,对案例几百问以及重点考点进行多次背诵记忆,确保知识覆盖面足够广,做题的深度也完全契合备考要求,这类考生无疑处在第一梯队之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与之相反,还有一部分考生,学习过程毫无章法可言,今天随意翻翻这份资料,明天象征性地做几道习题,一直拖到临近考试前一周,才匆忙开始听精讲课程,如此一来,进入考场后,面对试卷自然是一头雾水、茫然无措。
而且,每次在考区都能看到少数这样的考生,临到考前了,还手拿着手机在那听精讲课,这般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往往只会让自己在考场上的状态变得更糟糕,又何谈取得理想成绩呢。
综合来看,真正在这场考试中具备较强竞争力、有望通过考试的考生,大概只占总参考人数的百分之三四十左右,相较于庞大的总报名人数而言,这个范围已经大幅缩小了。
此外,考试出题的难易程度、判卷环节的严谨程度以及各地区相应的调控举措等方面,固然会对最终的考试结果产生一定影响,但它们绝非决定考生能否通过考试的关键因素。
03
所以,广大考生完全没必要被这表面化的通过率数据吓住,也不应过度纠结于这些并不能如实反映实际情况的数字。
对于大家而言,真正的挑战并非来自外界的各种声音与纷扰,而是源于内心能否始终坚守、持之以恒地投入学习。
我们应当把关注焦点更多地放在自身学习上,先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清晰明确的目标,再围绕目标精心制定详细完备的备考计划,然后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认真落实学习任务,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一件事。
要深知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由每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慢慢积累汇聚而成的。
唯有那些真正用心学习、坚持不懈的考生,最终才能在这场考试中脱颖而出,成功出现在通过率的行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