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这就需要我们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全球意识与家国情怀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原副校长浦跃朴在“2024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年度交流暨推进会”上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时这样说。
2024年11月14日,“2024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年度交流暨推进会”在中国传媒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汇聚了教育部相关司局和单位领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高等院校及中学领导、项目负责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从业人员,以及国际组织代表等众多嘉宾,共同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据悉,该项目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于2020年发起实施,旨在适应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良好人文素养、扎实专业基础、宽广国际视野、良好创新精神和全球胜任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浦跃朴主任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
“未来,我们将从实践高校和培育高校两方面入手,持续推进和拓展与高校的合作。此外,项目将在两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拓展更多实习实践基地;二是对接国内国外高校优质师资和课程资源,帮助更多高校推进开放办学。”
“众人拾柴火焰高。目前,我们已有1200余名学生赴200余家国际组织实习,这是过去5年的成绩。未来5年,在项目组和合作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我相信这个数字至少可以到5000人以上,甚至上万。让更多优秀的中国孩子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作出更大的贡献。作为项目组织者和老师,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时不我待。”浦跃朴说。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高校积累了不少亮点经验。
“我们欣喜地看到,项目的实施,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杨薇向中国教育在线介绍说。
“我们第一个送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实习的学生引起了全校轰动。从而使得报名项目的学生热情成燎原之势,从刚开始参与项目时的25人报名,后来变成50人、100人,到今年已经有300多位学生报名。”杨薇说。
据杨薇介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最早一批参与项目的高校,一路走来,积累了颇多心得。“比如在课程设计方面,我们将项目资源,设计成了全球能源治理微专业,效果非常好,现在已经成为了学校的特色微专业。目前,我们已有8个学分的微专业是与该项目合作的,学生们的选修热情也很高。”
“正如刚才蒲校长所说,我们的一个很大的体会是,将项目资源与学校国际化办学的整体规划结合,显然是事半功倍的。这一路走来,不仅是我们国际处,还有教务处、学生处等各个相关部门的协同设计,将项目资源充分融入课程建设、实习实践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逐渐走出了一条清晰而高效的路径。”杨薇欣喜地说。
“未来,我们很期待在项目组专家的引领下,继续与学校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将项目资源更好地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培养出更多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风采的高层次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杨薇处长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
“我们虽然加入项目比较晚,但是我们在制度设计上走得比较快。”海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许玫说。“制度设计很重要。制度设计好了,整个培养就特别地快。”
许玫介绍,自加入项目以来,海南师范大学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校长也都参与进来,并由分管校领导来主抓这个项目。协同方面,人才培养部门、国际交流部门、后勤保障部门都参与到项目中来。项目设计方面,选修课、微专业、实习实训等都进行了体系化的设计,激励机制方面,包括学分认定、评优评奖、研究生推免等一系列激励政策。
“可以说,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完善的制度设计保障之下,我们的项目实施效果是非常好的。”许玫说。“第一期就有20位学生参加了线下实训,另外有7位同学,拿到了国际组织的推荐信,有两位学生已经到国际组织去实习。第一期完成之后,第二期、第三期全校学生报名非常踊跃。在报名的学生当中,我们也会精挑细选综合素质非常好的优秀学生来加入项目。这些学生回来后的反馈也都非常积极,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也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全校产生了非常好的激励作用。”
“在此项目的推动下,我们学校也开展了多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交流,同时努力提升全校学生的国际素养和综合能力。形成了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同时,许玫指出,项目的成功实施需要更多的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以确保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能够参与到项目中。“未来,我们学校也会加大对该项目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优秀学生的经费支持。”
许玫书记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
“项目不仅为学生的国际化就业提供了支持,同时,通过项目,也极大地提升了参与同学的国际国内就业竞争力。”高层次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同济大学顾问教授王之佳对中国教育在线说。
据教育部日前公布的数据,2025届大学毕业生规模持续增加,预计将达到1222万人,比去年增加了43万人,大学生就业压力依然严峻。“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如何提高就业竞争力尤为重要。近年来,通过项目的实施,相关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及综合能力素养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从就业数据来看,有着明显的优势。”王之佳说。
王之佳指出,据上海市政府的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从就业竞争力的角度看,中国年轻人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很强,但沟通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能力。“而项目的跨国跨文化实习实践属性,正好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能力。”王之佳说。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尤为重要。尤其是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实际上,不管是国外就业还是国内就业,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都会有突出的就业优势。”
此外,王之佳表示,胜任力、实操能力、礼仪与规矩等都是重要的就业竞争力,而这些同时也是项目培养的核心能力素养。
“我相信,有了这些能力,咱们的学生不管在哪儿就业,都会有很强的竞争力。”王之佳说。
王之佳教授接受中国教育在线采访
此次会议不仅为各参与单位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也为未来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指明了方向。随着项目的深入推进,期待更多国际国内高校的参与与国际化优质资源的引入,也期待探索出更多创新的合作模式,推动中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再上台阶,为强国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国际化人才,为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升贡献更多力量。
采访、撰稿:黄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