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景德镇,半部陶瓷史。穿城而过的昌江水,见证着千年窑火的生生不息。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景德镇考察时指出,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要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记者循着总书记的足迹一路走、一路看,感叹千年瓷都愈发熠熠生辉。景德镇拥有2000多年冶陶史、1000多年官窑史、600多年御窑史和100多年的近现代陶瓷发展史,堪称“世界陶瓷文化遗产样本区”。景德镇出产的瓷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被宋真宗以年号“景德”赐名,延续至今。
位于老城区的陶阳里曾经是景德镇制瓷业的中心。明清时期,这里的手工制瓷技艺达到巅峰,据统计,故宫95%的藏瓷烧制于此。当年,镇民们依河置窑、依窑而作、依作而居,绘就了“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窑火夜夜明,瓷器日日出”的繁荣景象。近年来,陶阳里遵循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原则,实现了陶瓷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千年老城里弄、古窑遗址公园、明清窑作群落、陶瓷工业遗产,无不诉说着千年瓷都的辉煌传奇。御窑厂是我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湛的官办窑厂,它从明洪武二年(1369年)创建,到1911年废止,延续了542年,是明、清两代的皇家瓷厂,也是我国唯一一处能全面系统反映官窑陶瓷生产和文化信息的历史遗存。习近平总书记曾两次对御窑厂的遗址保护作出重要批示。2015年起,景德镇以御窑厂遗址为中心,对附近的老窑址、老街区、老厂区进行了修复性保护建设。地处保护区内的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率先搬迁,为文物保护“腾地”。御窑厂遗址地下遗存极为丰富。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说:“当年御窑对落选品的处理非常严格,不合格的就要打碎掩埋。”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故宫博物院等国内顶尖院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景德镇,通过现代技术对2000万片古瓷片进行甄选修复,目前已修补成型御窑古瓷3000余件(套)。据介绍,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馆藏的大部分器物都是由御窑厂出土的残损瓷片拼对修复而成。游客参观游览御窑博物馆。 胡敦煌/摄千年窑火永燃不熄!距御窑厂遗址不远处,在横跨昌江的珠山大桥两侧,有72尊人物铜雕,他们定格了景德镇制瓷的72道主要工序。在过往岁月中, 无数陶瓷工匠从少年学徒开始,一辈子只专注一道工序,他们犹如一颗颗火种,让景德镇的瓷业薪火代代相传。目前,景德镇陶瓷行业从业人员接近城区人口的1/4,其中有省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190名,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1900余名。在明清窑作群,记者看到许多陶瓷技艺传承人正全神贯注地用毛笔在陶坯上作画。孙立新一家四代都是青花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他13岁时就跟着父亲学做瓷器,已从事陶瓷业40多年。谈及对陶瓷技艺的传承,孙立新说:“思想观念最重要,要有一颗热爱的心。越喜爱传统文化,就越喜爱陶瓷。对技艺的反复操作、精心打磨,会助力作品画得更传神。”为鼓励更多的人学习制瓷,孙立新一直免费收徒,工作之余,他还会到学校、社区进行公益宣传。“只有多带徒弟才对得起‘传承’二字。作为非遗传承人,有责任、有义务把陶瓷文化传承好、发展好。代代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孙立新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是千年瓷都的活力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集聚各方面人才,加强创意设计和研发创新,进一步把陶瓷产业做大做强。
数百年前,掌握了中国制瓷最高技艺的景德镇工匠,见到阿拉伯商人带来的苏麻离青钴料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反复试验创新,烧制出惊艳世界的青花瓷。正是一代代景德镇工匠的勇于创新,才有了宋青白、元青花、明色釉、清粉彩这些耀古烁今的传世经典。陶溪川文创街区,是景德镇打造的文化新地标,它的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国营宇宙瓷厂。2013年起,景德镇以宇宙瓷厂为核心,使工业遗产蝶变为年轻人的“造梦厂”。为鼓励青年“双创”产业,陶溪川构建了“创意集市+邑空间+直播基地+智造工坊”创业平台,设立了陶溪川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制定了“洄游计划”。为丰富街区业态,陶溪川创新打造了三大集市,其中,创意集市主要瞄准青年创客,致力于为年轻人打造创业平台;陶然集以全国年轻手艺人为主要服务群体,致力于为手工爱好者打造交流互动平台;春秋大集则面向国际年轻艺术家,致力于打造国际化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目前,三大集市已成为青年创客的聚集地和创业孵化地。街区自2016年开街以来,已成功孵化出创业实体3000余家,带动上下游就业超11万人。溪川文创街区夜景。刘力航/摄
2024年10月17日, 陶溪川春秋大集的秋集在陶溪川文创街区开幕。图为游客在陶溪川春秋大集上选购创意瓷器。周密/摄
“欢迎每一位年轻人。”陶溪川从2015年就提出要为年轻的艺术家、设计师以及手艺人提供创业创作的场所。“年轻人多,是很多城市羡慕景德镇的地方,这里的一切城市生活配套都围绕年轻人展开。”陶溪川文创运营公司总经理刚好告诉记者。陶溪川的创业孵化体系是一条龙式的,从初级的集市练摊到入驻邑空间商城、直播基地,再到陶瓷智造工坊,样样具备,能满足创业者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未来,陶溪川将加快构建园区内智能系统,全面实现数字化运营。近年来,江西大力推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吸引了全世界的学艺工匠、年轻学生,以及海内外艺术行业的创业者,共计6万余名。“景德镇已成为世界级的陶瓷人才集聚地。”景德镇市陶瓷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陈优告诉记者。景德镇之所以对年轻人有吸引力,背后离不开包容开放的城市氛围,也得益于当地政府全面优化的人才政策。2022年,景德镇印发《关于促进“景漂”人才进一步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对留景的高校毕业生按月提供创业就业补贴,对符合条件的“景漂”人才纳入人才创业金融支持范围,并成立陶瓷人才服务中心、景漂协会等,让年轻人在景德镇有归属感。人才的聚集,促进了景德镇的瓷业创新。采访中,记者发现了一种可“上天入海”的先进陶瓷。这种含有氧化铝、氧化锆、碳化硅的陶瓷新材料,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具备光电、声学、磁性、透光等特殊性能,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生物医疗、半导体、芯片封装、通信电子等高科技领域。先进陶瓷是全球高科技领域的“兵家必争之地”。近年来,景德镇把先进陶瓷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努力打造国家先进陶瓷产业发展样板区。据统计,2023年景德镇市先进陶瓷总产值已达253亿元,同比增长93.6%。先进陶瓷产业的崛起,成为景德镇新的经济增长点。位于昌南新区的景德镇华迅特种陶瓷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特种陶瓷及复合材料、特种航空材料的技术研发生产和销售。该公司生产的特种陶瓷,不仅能防弹,还能防核辐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为让企业掌握先进陶瓷研发的核心技术,景德镇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27家科研院所、高校合作,联手打造了特陶研究院、检测中心等研发平台。目前已孵化项目12个,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3家,多家企业荣获国家级、省级单项冠军,部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乃至全球首位。早在宋代,景德镇就与海外建立了贸易往来。丝绸古道上的驼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把被海外视为“白色黄金”的景德镇瓷器,运到亚洲、非洲、欧洲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一些国家欣赏品位和地位的象征。如今,景德镇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仍然以瓷为媒,努力架好文明交融交流的桥梁。大批怀揣梦想之人慕名而来, 绘就了“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繁荣景象。
“洋景漂”泥的明,原名“Allan Denis Naymark”,来自美国,今年33岁,他来景德镇已有9个年头了,在市郊租用了一栋农房打造起自己的陶瓷工作室。“小时候在博物馆就看到好多中国古代陶瓷,我非常喜欢。”泥的明用流利的中文说。他的父亲是考古学家,在大学任教。泥的明从小耳濡目染,对中国古代陶瓷产生了浓厚兴趣,8岁便开始学习陶艺。他在美国获得了4个学士学位,其中就包括中国文化和陶瓷雕塑。2013年,泥的明第一次来景德镇,便被这座城市深深吸引,2015年夏天他开始在这里定居,给自己取名“泥的明”。大学毕业后,泥的明前往景德镇陶瓷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并于2019年毕业。“世界各地陶瓷艺术工作者都汇聚这里。”泥的明说,“景德镇拥有全球最完备的手工制瓷体系,手工匠人、材料供应商、陶瓷制作设备,这种便利让我可以方便地买到各种陶瓷原料,用于实现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景德镇的超强“瓷力”,吸引了来自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洋景漂”,其中不乏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教授、哈佛大学的博士以及国际陶艺界的“泰斗”级人物。景德镇的陶溪川国际工作室、三宝国际陶艺村、乐天陶社、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等,已成为“洋景漂”的主要聚集地。“放眼全国乃至全球,鲜有像景德镇这样能吸引如此多的投身陶瓷业的世界各地人才。”景德镇景漂协会会长焦孟田说。三宝国际陶艺村一角。李玉/摄景德镇不大,却可以连接世界。在三宝国际陶艺村,除了陶瓷和其他艺术品的展示交流,还常有即兴的“国际范”音乐会上演。在这里,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戏曲、民歌小调,还是来自欧美的乡村蓝调,抑或是非洲艺术家的打击乐和欢快歌声,都能收获掌声与欢呼。景德镇以瓷为媒、以瓷会友,近年来,成功承办了第五届阿拉伯艺术节、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全球先进陶瓷产业发展大会等活动,主办了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成立仪式,《匠心冶陶》入选中宣部文化“走出去”重点项目,《景德镇用陶瓷名片讲述中国故事》入选全国对外传播十大优秀案例。行于九域,施及外洋。千年制瓷路,留下的不仅是天青色的记忆,更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古盛与今荣。千年景德镇,因瓷而变、因瓷而新,谱写着“一瓷跨千年,文明越山海”的时代篇章。
景德镇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责任编辑:俞 跃
校 对:刘 静
一 审:吴 昊
二 审:叶 岚
三 审:陈俊绮
文章来源:《时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