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看图写话”式邮文的看法

文摘   2024-11-28 08:01   河南  
不知从何时起,邮文界出现了这样一种文章:即针对某种元素,把出现过这种元素的邮票(有时还包括邮资封片)做一汇总性的介绍,如“新中国邮票上的XXX”“邮票记载XXX的发展历程”“XXX绽放方寸间”等等,都属于同一类型。这种类型的文章,第一次看,给人感觉还比较新颖,觉得作者也是个有心人,能把某一类邮票的资料全部收集齐全,也不容易。但是随着这类文章的渐渐增多,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读者越来越觉得不是味道了,为什么呢?因为这类文章完全没有研究深度,也谈不上什么写作难度,只需一本邮票目录便可写出若干篇类似的文章,尽管文章标题可以不同,但内容却都是同一类型,其无趣、乏味,可见一斑。
前段时间和几位邮刊主编聊天,几位编辑普遍对这一形式的邮文感到厌恶。有位主编和我说,有的汇总,既不全面、也不准确,可以说,作者连邮票目录都未必有,而所谓的统计,也仅仅是对图案的统计,例如统计“鲁迅”元素,只罗列出现过“鲁迅”人物形象的邮票,却完全忽视出现过鲁迅著作以及与鲁迅有关的景点的邮票。所以说,这一类文章完全没有研究深度,只需一本邮票目录,换任何人,每天也都可以写一篇。
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信息传播的越发迅捷,现在甚至出现了一种看图写话式的邮文。比如所谓的品赏新邮的文章,完全就是对照邮票图案做描述,顶多再百度一点资料,一篇文章轻轻松松搞定,毫无难度可言,小学生也可以写,说不定写得会更好,有的甚至连资料都懒得百度,直接复制中国邮政官网上的新邮背景资料。我不明白这种文章意义何在,大家既不瞎也不傻,邮票图案自己难道不会看么?而且资料也都是现成的、公开的,用这样的资料写成的“新邮预报”,又有什么可读性?而令我们几位编辑更困惑的是,这类文章还经常见诸报端,在各地邮刊上发表,有的刊物甚至是铜版纸彩印。见到这么好的印刷条件却印出了这样鸡肋的文章,我们甚至感到一丝心痛。
通过阅读部分地区邮刊邮报,我们还发现,看图写话式邮文的作者固定在那么几位,当然,谁第一个这么写的,目前已不可考,不过已经影响了一批人。几位编辑半开玩笑说,这类文章就是骗稿费的,虽然高产,但都味同嚼蜡、毫无营养、乏善可陈,即使日赋万言,又有什么可取之处呢?读者读这样的文章,不如直接去看中国邮政的新邮发行公告,既便捷又权威。
邮文写作需要一个过程,刚开始时可以以此浅显易懂的形式上手,但不能始终以此“看图写话”为体裁。这样的文章,自己写写日记得了,写出来给别人看,就不太合适。邮文,就是以文字为载体,以邮为中心,讲好一段故事。“邮”是客观的,“文字”是主观的,没有个人见解与思考的“邮文”,顶多算是邮票图案的注释。这样的“文章”,写得再多,也提高不了作者的写作与研究水平,也提升不了邮刊的档次和品位。

方寸邮缘
集邮知识,每日推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