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的谚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它强调了春在一年四季中所占的重要位置,说明立春对一年农事的重要性,对一年诸事的宝贵。
1、节气特征
01
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含义。立春之中是春节。古人以立春日为新年。春节古时叫“元旦”“上日”“元日”“改岁”“献岁”“三朝”“岁旦”“正日”“正旦”等,俗称“过年”。过去没有“春节”名称。辛亥革命爆发之后,中华民国政府按照国际通行惯例采用公元纪年。1912年1月2日,也就是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民国政府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向各省连续发了两封电报。这两封电报内容很简单,即从1912年开始,中华民国引用公历纪年(属阳历的一种,又称格里高利历),将每年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自此“春节”的名字才开始使用、流行并固定,成为中国老百姓对春天节庆的通称。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时至立春,在中国的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春”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进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
安康人对立春有独特称谓,称立春为“打春”。它不仅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古历春季的开始,同时它的前后是“春节”。“打春”和“春节”是官府和民间共同庆祝的事情,在传统的节气节事中是最隆重、最盛大、时间持续最长、老百姓花钱最多的一个节气节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天意味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春也意味着万物生长,农家播种。故《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安康民间有“看春”仪式。立春这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中国古人说立春有三候,即: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一候对应的花信为迎春,二候为樱桃,三候为望春。所谓“一候东风解冻”,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所谓的“二候蛰虫始振”就是在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所谓“三候鱼陟负冰”。就是立春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立春时节,春天已经到来,然而冬天的寒冷还未消失殆尽,它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消融,只有大地解冻才能使万物复苏,才能有万物生长的土壤。
2、 安康习俗
02
(1)官府庆贺。一是报春。州(府)县里派报春送春牛帖子和立春帖子。按照太史令或司天监的历书,在立春前一日,州(府)县派两名艺人顶冠饰带,称春吏。走村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此时,春吏便到每家去报春,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或迎春帖子。在这红纸印的“报春历(实际是一张图)”上,印有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时辰,人牵着牛耕地的“春牛图”,人们称其为“春帖子”。
春吏的送春牛图,其意在催促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务农,莫误大好春光。同时,村里还要找一个人站在田间敲锣打鼓(找小男孩穿青衣戴青帽),唱着迎春的赞词,或众农家敲锣打鼓将小孩拜请回家叫迎春,民间还摆上果品春盘在案等待春的到来;二是举行庆春仪式。立春日,官府召集地方官员,在朝阳门外的东坝举行礼法祭祀春天,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象征性耕种,并打春牛,代表民间可以进行耕种了。主要活动有:迎句芒神并撒豆消灾,由司仪主持,迎句芒神。在城之东郊外由各村各里各族扮农事、农神故事表演,以庆祝丰年。男女民众携儿带女观看,很是热闹。此仪式的最大看点是,当“春侯土牛(传统管农事的地神也称春天之神)”绕过时,民众各以豆麻等撒向土牛,称散痘消诊立春日祀芒神,边撒豆麻边口喊:春牛赐福,消灾避难,老少平安,福气满满……。故此,成书于清康熙三十四年的《兴安州志·风俗志》载:“迎春于立春前一日,州守率僚属,迎芒神土牛,仗采悉备,乐姑扮毛女,儿童扮社虎(社火),老幼聚观。元宵人皆剪纸为灯,插竹为架,鼓乐喧阗。”
打牛仪式。立春时要举行三赶春牛,即“打牛”。打牛前,先把用土做的牛放在场地边,称为“立牛”。立牛旁边放携带农具鞭牛的假人称“耕夫”,然后参加活动的人向立牛敬拜,在敲锣打鼓中用器物击散土(立)牛,把土(立)牛的土块带回家,置放畜生圈,象征收成好,促进牛的繁殖。
民俗专家王智先生为央视记者展示立春节气用五彩鞭打春牛
(2)民间习俗。一是看春。安康民间过去有“看春”仪式,即,立春快到来的时候,老年人会在土地里挖一个坑,然后把羽毛、鸡毛等轻物质放在坑里,等到了春来的时辰,坑里的羽毛和鸡毛会从坑里飘上来,这个时刻就是立春时辰,老百姓开始放鞭炮庆祝,预祝明年风调雨顺;二是贺春。贺春也称迎春。民间用挂红、撒红、开大门等形式庆贺春天来到人间,欢庆万物复苏,表示春回大地,天下可以恢复生产耕种的信号,多了许多热闹庆贺的气息;三是打春。民间扎春牛,用鞭打之,谓之打春;四是春社。民间游行舞龙,糊春牛,祭祀社神,并占新春气候,占风向,望云气,占岁成;五是春游。民间要踏春,妇女卸头巾戴春胜(剪彩为春胜插头上或挂树上);六是咬春。要吃春盘,春饼,春卷,春盒,吃生菜,吃萝卜,谓之“咬春”;七是互相馈送春牛。民间艺人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八是贴春牛图。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九是佩戴春娃。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互相赠贺礼拜贺,称为拜春;九是糊春牛。在家里用布或纸糊成春牛,摆放在家中;十是贴春字画。家家在门上张贴迎春的字画字和春字有关画有腊梅迎春之类;十一是搭燕子窝。给花树戴燕子胜帛条;十二是种迎春树;十三是春胜贴门窗。妇女剪春燕花鸟簪(或有专门买的春燕簪花鸟簪)用红纸剪鸡贴屋门;十四是应景佩饰。妇女剪出各种春天动物的装饰在家里,或贴在门窗屏风,或戴头上。
3、立春谚语
03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节令不等人,种田赶时分;一场春风对一场秋雨,行下春风望夏雨;节令不等人,春日赛黄金;人活个血气,庄稼活个节气;春寒夏闷多雨,秋冷冬干多风;春寒雨飕飕,夏寒雨断流;春寒有雨夏寒晴;节令不饶人,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农忙不宜迟;春误一次,秋误十天;十年老不了一个人,一天误掉一个春;人不知春草之情,草发芽时宜下种;一年打两春,黄土变成金;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立春阳气转,雨水送粪忙;立春好栽树,随春好种田。
节气农事谚语是古人对生产生活的总结,是以农历年为标准的。同时,现在有一些生产生活形态在流逝,如种棉花、种麻、种大麦、路上拜干爹、玩土狗娃儿、诱蚂螂(蜻蜓)等,但却是过去安康固有的生产生活形态,因此,下面的节气农事谚语与此相同。
END
作者:罗先余 | 编辑:胡可萱 | 责编:朱骏 刘一薇 | 审核:张承喜 张维安
- 往期回顾 -
动动小手点亮“在看”